你身边有人会功夫吗?
能打人的那种。
打开凤凰新闻,查看更多高清图片
我仔细回想。
好像,真的,没有。
“功夫”这样强大的中国文化名片,难道只存在于我们的想象中吗?
从小,我们似乎只能从影视剧、小说、游戏里看到中国的功夫、功夫文化?
生活中,却渐渐稀少。
稀少到什么程度?
如果生活中突然出现一个活生生的会打功夫的人,大概周围人会立刻举起手机拍摄,甚至脱口而出“哎呀妈啊活的功夫啊啊啊——”。
说到咏春拳,你会想到什么?
叶问?李小龙?甄子丹?梁朝伟?
以叶问为主角的电影我们想必都耳熟能详,比如经典的就有《一代宗师》、《叶问》系列。
李小龙作为叶问的徒弟,虽后来自创“截拳道”,但在武学的理念上,也受咏春影响颇深。
在李小龙的纪录片《若水》中,李小龙反复提到他对武术的理解——若水,Be water。
在李小龙的少年时代,叶问教他,武术的重点不是体能,而是气度。
所谓“舍己从人、来留去送、甩手直冲”,那时他理解不了。
18岁后回美国后,一次行船途中,他朝水中打了一拳,领悟了。
1971年一次电视采访中,他解释了这个概念:
放空心思,忘记形态和形状。就像水一样,倒入杯中就成为杯子的形状,倒入瓶中就成为瓶子的形状,倒入茶壶就成为茶壶的形状。潺潺流水,也可以是冲天巨浪。
体现在他的武术上,就是跳出形式,更灵活有弹性。
李连杰这样形容李小龙的截拳道:
他的脚是跆拳道和空手道的脚,他的步伐有点跳舞,还有阿里泰拳的步伐,他的拳是咏春的拳。他把各家之长都集中在一起。
就像《龙争虎斗》中那句经典的:“正如标月之指,不要只看手指,不然你会错过明月住空的光华。”
是的,你只看着手指,明月的光华谁去欣赏呢?
咏春是一项术与道并重的艺术。老子说:形而下者谓之器,形而上者谓之道。
很多人执着于中国功夫能不能打?能不能赢?
世界文化多元多化,野蛮生长,又自成体系,孰高孰低难以评判。
习术以求道。这是一个自我修炼的过程,通过武术习练,以开放的方式,更充分地认识和了解世界。
不免感到好奇,咏春武者眼中的世界,是什么样的?
电影里的咏春,经过艺术加工,离我们的生活太远。
这次,《粤见TA说》邀请广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黄念怡带来真实生活中的中国咏春。
发展至今的咏春拳,是经过历代先师逐步发展完善而成。许多人认为咏春拳源自川滇边区,流行于福建,扬名于广东佛山,但是有关咏春拳的历史只在群众中口头流传,没有明确的文字记载。
黄念怡是佛山咏春拳的第五代传人,是咏春拳传人“米机王”黄沪芳先生的长子。
自幼深受父亲和武术的熏陶和影响,承父辈、先辈衣钵,1998年他建立“米机王咏春拳馆”,以弘扬中华传统武术为自己的使命,收徒授艺,传承咏春。
黄念怡
百年前李鸿章曾说过:中国正面临着“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个变局,是世界近现代化的历史潮流。
互联网时代,“拙”于技艺、保持慢节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很容易被落在了快速变化的生活身后。
今天我们回过头看,凝结民族生活智慧的瑰宝——非遗,走进了政府、国家的保护之中,感到欣慰——幸好,我们没有丢失了你;又感到疑惑——我们该如何再次拥抱你?
咏春拳传至今日,到底以一种什么样的状态活在我们真实的生活里呢?
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是联欢会文艺武术表演?
是锻炼身体防身之术?
答曰:否。
米机王咏春馆告诉我们:最好的传承,不是获得什么“称号”、搭建什么纪念场所,而是自生活中来,又回归生活,激发非遗与当代产生共鸣和新活力。
黄馆长除坚守阵地,还会与时俱进。融合现代教学思路、军事训练模式、学生兴趣和需要,自主编写新教材;以线上形式开设新型体验课堂和活动;运用创新思维培养、开发对武术的审美。
传统文化、非遗,应拥抱时代的潮流,拥抱真实的生活。
接下来,《粤见TA说》主持人屈炫希将与黄念怡同台对谈,
屈炫希 x 黄念怡
“谁学?”
屈炫希:
要学习打咏春拳,对学员自身有什么条件要求呢?什么人不适合学咏春?什么人最合适学?
黄念怡:
其实咏春拳是一个文化,任何人都合适。当我们用心去做一件事的时候,老少咸宜。生活在快节奏的城市,很多时候我们不得不奋疾奔跑,。正是因为心灵空落落、有缺失,我们才更需要对传统的回望与坚守,找回一些慢一点的东西。比如学习咏春“十指抱拳礼千金”(以和为贵)、“来留去送(化危为安)”、“重桥留中(注意平衡)”等等。获得生活与心灵的平衡。
《一代宗师》梁朝伟
文化养人。作为一种经由历史和人民选择而流传下来的武术文化,咏春拳既能炼身,也能炼心。
从养生角度,咏春有利于我们身体强壮;从思想角度,武术的最高境界是“心胜”,心念动而体已动,用心去控制身体,达到身心合一的至善境界。
“武术文化,学什么?”
屈炫希:
现在世界和平,大家还需要学武术吗?武术要学什么?
黄念怡:
中国文化很丰富多彩,武术文化亦有很多类型。但是咏春已经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如学习什么是 守中用中 、 朝面追形 、 攻守同期 、 不“追手” 、 不“冲身” 等等。这里面有丰富的内涵,且有一个有迹可循的一个教育方案,且这个方案是很合理的,如此合理的东西是我们应该传承的。不能说和平时代就不用学功夫,中国文化经由历史大浪淘沙,自有规律,我们应该传承下去,这是我们的责任。
屈炫希:
那武术入门第一课是教什么呢?
黄念怡:
首先我们要定一个点,一巴手指叫五门,四只手指叫四海,“五门四海皆兄弟”,先敬个礼。就是以和为贵,大家都是朋友,礼仪在前。
屈炫希:
如何让大众去更好的认识这种武术这种“审美技术”呢?
黄念怡:
中国武术有一种现代科技再怎么发达都触及不到的审美技术,内外在的统一,形与神的统一、善与美的统一......对文化的审美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这就要大家在传统文化中吸取更多的知识,注重练习和情感体会,传授者要充分运用创新性思维,不断推陈出新,共同品味中国文化的魅力。
屈炫希:
现在有一句很流行的话,叫“不讲武德”,那到底什么是武德?在教武术的时候,会不会也教“武德”呢?
黄念怡:
练武人要有原则和底线,武艺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但是不恃强凌弱,这不仅是武德,也是做人的态度。
屈炫希:
大家都在聊”武者何为“,成为一个优秀的武者应该具备怎样的条件?
黄念怡:
我自己认为,“武”字其实就是“止戈为武”。你学了这个技艺,才有能力把控现场。就现代社会来说,通过武术,武者学的更是责任感和担当。用术维护社会秩序 ,用气守护当代道义。
“武术,如何由传统走向现代?”
屈炫希:
不同时代,咏春也肩负着不同的责任。如果要将非遗传承下去,越多年轻人知道越好,您怎么看?
黄念怡:
因为人民才是文化最终的选择者。对一个社会来说,它已经具有的传统文化和正在建设的现代文化是不可分割的,新的都是从旧的襁褓中产生的。坚守文化传承是做传统新文化,能追溯本源,能创造新活力。
屈炫希:
互联网时代日新月异,新旧更替。最近河南卫视推出的网络晚会《端午奇妙游》以技术赋能传统文化,以互联网思维承载国潮元素,圈粉无数。您认为有什么可借鉴的地方吗?您觉得什么样的东西才能这样牵动广大民众的心?
黄念怡:
这指引着我们不断探寻传统文化新的活力。可以链接新技术、互联网思维、特色资源,创新生动有趣的表现形式,让武术重新“出道”,用魅力“圈粉”。
屈炫希:
对,希望通过更多元的方式让更多人领略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那么对于推广咏春拳,结合传统文化与当下市场经济,您认为需要得到哪方面的支持?您有什么看法和建议?
黄念怡:
首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程度离不开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文化产业的发展程度和文化政策。同时需要,通过这一渠道可以使传统的文化项目获得生机。在促进其有效传承的同时,以文化助推经济,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
/
马志海曾在拙见舞台上分享:“传承传统文化,不是到故纸堆里找纸片,而是继续创造时尚,你如果想传承文化,就得“潮”下去,时髦下去。”
古人强调“以和为贵”,武术讲究“刚柔并济”。
今年5月,由张险锋执导、国际一级演员曾小敏领衔主演,引入4k特效并改编制作的粤剧电影《白蛇传·情》上映即受到广大观众的热捧和喜爱。电影中白娘子为救爱人许郎,身怀六甲,以一颗柔软充满爱的心、以一对轻舞的水袖,与法海和众多僧侣斗法,以柔克刚。
《白蛇传·情》片段
正是至柔,反而弥坚。
这也是我们为何要向中国武术文化“拜师”。
真正有着深厚底蕴、顽强生命的文化是可以兼容并包的,将其他多元迥异的文化精粹转化为自己的新养分,获得新生,在时代潮流中走得更远。
我们也继续期盼着,对传统文化拜师不止于影视,而回归真实生活中。
在这个繁华时代,与你相拥——中国咏春。
责任编辑:刘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