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诚信文化分会    主 办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中国功夫

拳成兵器就

时间:2021-08-25 09:29:11 来源:《中华武术》杂志 作者:李建卫 高建武

  中国武术从大的方面可分为:拳与器械。拳与器械历史悠久,关于二者的渊源众说纷纭,武术界各持一词互不相让。有的认为先有拳法后有器械,有的则认为先有器械后有拳法。究竟孰是孰非,很值得我们去研究,这对武术的发展和探究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大部分习武者跟老师习武,都是先练习基本功,再练习拳法,然后习练器械。所以人们从感官直觉上认为,先有拳法后又器械,然而,持不同意见的人也不在少数,以形意拳、八卦掌、通备拳为首的却发出来不同的声音。

  八卦掌已八母掌为本,也称老八掌,即单换掌、双换掌、顺势掌、背身掌、翻身掌、磨身掌、三穿掌和回身掌,形如游龙,视若猿守,坐如虎踞,转似鹰盘。手法主要有:穿、插、劈、撩、横、撞、扣、翻、托等。两手上下翻飞,左右逢源,犹如双刀将浑身护得密不透风。所以一部分人推崇八卦掌源自双刀的说法。通备拳是我国著名的拳种,,讲究吞吐伸缩,放长击远,回环折叠,虚实往返,招法珠连,带攻猛进。腰似转轴,身似鞭杆,手臂似鞭梢。所以许多人认为通备拳起源于鞭子。八卦掌与通备拳由器械转变的说法,听起来有理有据,但无理论支撑,要说有理论支撑的要算形意拳了。一部分研究者认为,姬龙峰祖师精通六合大枪,并以枪化拳开创了心意六合拳一门,形意拳是心意拳的继承,形意拳继承了枪化之理,才使形意不失真谛,现在形意门中练枪术,抖大杆的人很多。有人还说形意五行拳是五种枪法,枪法的“拦、拿、扎”尽在其中。一部分人认为拳来自与枪,并拿出证明,形意拳中的“时不离肋,手不离心”。手出要从嘴前边钻出去,正是“三口并一口”,三口即两手虎口和嘴,和枪法不谋而合。从枪诀中来说,枪诀云:“枪是伏(缠)腰锁。”持枪时“前手如管,后手如锁”,枪把伏在腰间, 运枪时借助腰劲,手臂贴肋扎出,“前手指定休要战,后手不离肋内边”。枪谱有云:“出洞入洞紧随身,遇上枪定照四平。”还有扎枪时肘和肋相摩,同时送枪时转胯拧腰即是中节腰部的“磨”,两脚脚踝部相摩擦,正是下肢的“摩胫”。《心意六合拳谱》日:“摩胫,摩胫,意气响连声。”说的就是_上肢的摸、中节的磨、下肢的摩,“三摩”到位,只有“三摩”合住了,上中下三节贯为一气,才能达到“六合合”,整劲才能出来,否则蹉跎一生,还是逡巡门外,不得其法。形意拳出手螺旋,“起手要钻”“落手要翻”,所用的手法就是“出如锉,回如钩”,手法要领叫“手如锥”,与枪法同出一辙。扎枪时两手同时翻转,枪即走如螺旋。打拳时出手螺旋,圆中求变,心意拳势势皆都是圆运动,南阳《唐氏心意六合拳谱》有云: “拳打千年圆不变,打遍天下是真圆。”圆则有伏机,出收皆含无穷变化。心意拳圆取法于枪法的神髓。当练拳出不了功力的时候,往往要从“扎枪”中来体悟。这道理看似铁证如山无可置疑,但人们疏忽一点,形意拳来自于心意拳,心意拳没有“五行拳”只有龙、虎、猴、马、蛇、鸡、燕、鹞、鹰、熊十形拳,十大形。形意拳以五行拳(劈、蹦、钻、炮、横)和十二形拳(龙、虎、猴、马、鸡、鹞、燕、蛇、鼍、骀、鹰、熊)为基本拳法。也就是说形意拳先有“十二形”后有“五行拳”,所以姬龙峰祖师枪化之说也不能完全让人折服。

  那么,究竟拳在器械之前,还是器械在拳之先呢?其实我们静下心来不难找出答案。人类老祖先在未发明器械之前,肯定用的是双手来保护和捍卫自己的尊严的!远古时代是什么也没有的,只能用双手进行实战。实战的本能反应是在生活中所逼出来的能发挥作用的东西是武术的雏形,也是人类的本能反应。后来才开始进入到考古学分定的人类历史的第一个时代——石器时代;再后来才开始使用各种工具和器械。而石器时代分为旧石器时代、中石器时代与新石器时代。即从出现人类到青铜器的出现,大约始于距今二三百万年,止于距今5000至2000年左右。人类使用石器劳动防身的目的何在?无非是想在生产与格斗中,加大力量与长度而已。尤其是在格斗中,石器发挥了意想不到的威力。《水浒》中对张清技能的描写对武术有着至关重要的启迪。《水浒》中,张清是将门之后,由舅父呼延德抚养长大,善用飞石打将,百发百中,人称“没羽箭”。宋江在打东昌府时,张清施展飞石绝技,连打金枪手徐宁、锦毛虎燕顺、百胜将韩滔、天目将彭记、丑郡马宣赞、双鞭呼延灼、赤发鬼刘唐、青面兽杨志、美髯公朱仝、插翅虎雷横、大刀关胜、双枪将董平、急先锋索超等梁山十五员战将,并将刘唐捉回城中。但龚旺、丁得孙却被梁山军生擒。宋江为此割袍立誓,定要活捉张清。以石砸人的张清给我们带来很多思考,人类以石当武器应在,上古时代,然而《水浒》一书是明代人写宋代人的事情,为什么宋代人还在用石砸人呢?这就向我们说明了古人的意图。以石砸人是为了延长手臂的攻击距离,是为了加大攻击的杀伤力,而张清也是武林高手,并非光练习以石砸人之术。这一点也能说明先有拳,后有器械。

  何良臣是明朝正德万历年间的军事家、诗人,在明代就被誉为文武“通才”。他的文集名为《乾坤集》(又名《辞赋集》),可见气魄之宏大,当时就被认为“壮诗人气”。兵法方面除《阵纪》外,他还著有《军权》《利器图考》《制胜便宜》, 其中尤以《阵纪》最为有名。《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曾极力称赞,说:“良臣当嘉靖中海滨弗靖之时,身在军中,目睹形势,非凭虚理断,攘袂坐谈者可比,在明代兵家,犹为切实近理者矣。”在《阵纪》中写道:“学艺先学拳,次学棍,拳棍法明,则刀枪诸技特易耳,所以拳棍为诸艺之本源也。”

  戚继光的《纪效新书》提出了众多拳法名称: “古今拳家,宋太祖有三十二势长拳,又有六步拳、猴拳、囵拳,名势各有所称,而实大同小异。至今之温家七十二行拳、三十六和锁、二十四弃探马、八闪番、十二短,此亦善之善者也。吕红八下虽刚,未及绵张短打,山东李半天之腿,鹰爪王之拿,千跌张之跌,张伯敬之打;少林寺之棍与青田棍法相兼,杨氏枪法与巴子拳棍,皆今之有名者。”证明中国武术在宋明时代手搏武术兴盛起来。这是因为当时社会进步,经济发展了,文化发展起来了。在唐宋时中国的武术已经非常厉害了。到了明清以后,中国武术发展手搏超过了器械。我们现在所有的拳种都在戚继光以后,所以证明拳在器械之前。当时拳术的数量之多,人们怎么可能在研究拳以外的东西呢?戚继光还认为:“其拳也,为武艺之源。今绘之以势,注之以诀,以启后学。既得艺,必试敌。”明代内家拳的出现也能证明拳在器械之前。据《王征南墓志铭》载:“少林以拳勇名天下,然主于搏人,人亦得以乘之。有所谓内家者,以静制动。”关于明代的“内家拳”记载,可以说将拳法的境界达到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高度,但未提到器械的用法与练法。这也能证明拳法在习武者心中的地位。

  意拳创始人王芗斋先生《论拳与器械之关系》讲,古云:“拳成兵器就,莫专习刀枪。”若能获得拳中之真理,复对各项力之内能与节段面积之屈折,长短、斜正之虚实、三段九节之功用、路线高低之方向和接触时间之火候,果能意领神会,则无论刀枪剑棍种种兵器,稍加指点,俱无不精,即偶遇从无见闻之兵器,且执于使用该兵器专家之手,彼亦不敌,何则比如工程师比小炉匠、医博士比护士,根本无比例之可似也。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王芗斋先生对武术的深刻理解,拳法的步法、身法、身体的协调性、全身的整劲练好,使用器械才会得心应手。再说拳和器械在实战方面的用法是一样的,将拳练好自然就会使用器械,无需专练器械。

  讲究“三华贯一”的中国名拳之一的华拳。其拳法多长拳而兼短拳,结构紧密,拳势舒展。拳路里包含着柔韧、刚猛。拳法"动如奔獭,静如潜鱼”,“进如风雨,退若山岳”,动迅静定,有节有序。善调气息。刚、脆、短促有力。拳谱中的名称很有意思值得我们研究。

  华拳明明是拳法,却在拳谱中多次出现器械的名称,如:“二郎担山一条鞭”“苏秦背剑下仙山”“张飞骗马举铁枪”等。这也能说明拳法与器械共为一-体,其实拳法与器械是一不是二,拳法怎么用器械就怎么用,只不过器械是加长版的拳法而已。

  综上所述,我们有理由相信,拳法在先,器械为后。但在习武过程中器械也能帮助习武者提高功力,在格斗中提高打击效果。二者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密不可分。在冷兵器时代,战争以器械为主,如戚继光所说:”拳法只是活动手足,便于器。”拳法是为器械服务的,而在当下,以拳为主的今天,器械便成了练习拳法,增长功力最好的辅助工具。

责任编辑:刘娜
 

上一篇:近代中国武术家有哪些 解析近代武术家

下一篇:浅谈推手中腰胯的圆活

编委会 | 网站简介 | 机构设置 | 会员简介 | 人员查询

中国诚信文化网cxzg.cslai.org  版权所有

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 主办 法治文艺专业委员会 承办

京ICP备13008251号-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51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520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