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诚信文化分会    主 办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中国功夫

漫话武术与美学  

时间:2022-01-27 14:58:53 来源:《武林》杂志 作者:李正刚

  前些年,《少林寺》等武术片刚一问世,便先声夺人,赢得了广大群众的一致好评,并很快风靡海内外,给人们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外国评论说:“中国武术运动是高度的力与美的结合,是一项很有健身和艺术之美的体育运动。”

  《少林寺》等武术片之所以能赢得如此众多的观众,是它的美,是它那独特的“力与美的结合”它是华夏儿女贡献人类的一件瑰宝,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武术在我国有深厚的生活基础,它们种类纷繁,多姿多彩,既有浓郁的表现艺术色彩,又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

  美学中有形式美,意境美,生活(真实)美等等,在武术套路中可谓三者皆备。就形式美而言,

  武术之所以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就是因为它客观存在各种美的构成规律,并被创作者成功地运用,从而创造了以攻防进退、动静疾缓、刚柔虚实、相互变化、别具一格的各种套路,有着形式感的完美。

  比方说鹰,我们在空旷的原野上欣赏到它扶摇直上,长空搏击或凌空直下,疾如箭矢地俯冲时的英姿。而它伫立峭石,仰俯苍穹和大地时,我们又感到它雄伟、苍拔、咄咄逼人的威武气势。

  鹰拳里的鹰击长空,回首望月;苍鹰扑食等动作都体现出旷野上空真鹰的彪悍、威猛;力负千钧的气魄,不仅如此,鹰拳还兼有画家笔下的趣味横生之神采,从而使人感觉到鹰的真实和神采。

  武术给人的美是一种矫健的运动之美,同时在身姿,动态,节奏和神采上又兼有民族风貌的英武之美。正如歌德说:美其实是一种本原现象,它本身固然从来不出现,但它反映在创造精神的无数不同的表现中,都是可以目睹的……。(《歌德谈话录》节132页)

  纵观各种艺术门类,不管以什么艺术形式体现,都具备其一定的本身固有的特征,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貌,既不能与其他艺术形式相混淆,又不能为其它艺术形式所替代。我国武术的形成和发展,始终是沿着技击格斗、武学艺术及医疗健身三个基本方面发展的。然而这三方面总是相辅相成,浑然一体,综合构成了体系完整的武术运动。

  武术套路的编演,注意在多种运动之中,讲究精微细致的变化,在科学规律之中体现美的左右平衡对称,讲求动作美的高低起伏,舒缓急徐。不仅如此,武术还具有气势含蓄、形神兼备,具动力,显韵致,崇情而活趣的深厚内涵。武术套路的编演者与画家的创作过程是有所不同的。武术编演运用的是人,更强调人的主观因素。

  常言道:“形美感目,意美感心”。一套技木高超,精采传神的武术表演,虽并不表现什么人物性格、情节、感情、但从招式之中,眉宇之间,却在创造坚韧、机警、勇敢、顽强的形象,再现一种力之美。只靠学来的熟练决不能产生一种有生命的艺术作品的,也就谈不上给人以美的享受。只有用感情去表现心灵性的东西,才能感染他人,沟通人们的思想感情。在这方面,武术是侧重于这种心灵“自我”感染表现的。醉拳就是有形无形、形醉意不醉的主观因素的“自我”表现。醉拳的动作、神态、节奏和韵律交融在一起,传达出形醉意不醉一一武术套路所含蕴的力之美的特定含义,是表演者主观自我情感的流露。可谓“意发神传,心动形随”尽得“神形兼备”、“内外合一”的意境美之奥妙。

  培根说:“论起美来,状貌之美胜于颜色之美,而适宜并优雅的动作之美又胜于状貌之美。”(《培根论说集》节144页)武术美确实极好地证实了这一论述。

  武术在动作上的要求是严谨的,一招一式绝对不能含糊,有着许多与武术招式动作相吻合的优美名称,这些名称极好地体现了力与美的结合这一美学原则。如苍鹰捕食,大鹏展翅,就给人一种威猛雄健的感觉,体现了雄鹰气吞万里,力负千钧的雄伟气魄和坚韧不拔的英雄气概;猴子献果,猕猴攀枝则体现闪展腾挪和巧妙轻灵,给人以机敏灵活,轻松活泼的乐趣。又如手挥琵琶,二龙戏珠,叶底藏花等,则体现力量的抑扬顿挫和动迅静定的旋律和节奏,使人不禁联想到其它姊妹艺术。金鸡独立、燕子平衡、白鹤亮翅,则体现了舒展自如和悠闲、潇洒的情态,给人一种舞台艺术造型美的享受。再如白蛇吐信、怪蟒翻身、绕树、盘石等则又给人以松柔、灵便、腾云走雾的印象。还有象武松脱铐、太公钓鱼、霸王举鼎、哪叱探海等一些以古人的姓名、神话传说以及行为动势来命名的武术动作,更让人追忆和遐想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生动神奇的传说。这些,仿佛把人们带到武术美学—一力之美的宫殿里去遨游,所给予人们的是一种美的享受。

  综上所述,可见中国武术能世代绵延,受到人民的广泛喜爱,除了其具备强身健体、祛病延年、除暴安良等实用价值外,还因为它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能给人们提供高尚的美的享受。

上一篇:浅谈武术运动中的“八法”  

下一篇:中国武术高手排行榜以及简介

编委会 | 网站简介 | 机构设置 | 会员简介 | 人员查询

版权所有:诚信中国网@2021 京ICP备13008251号

网站维护:中安观研究院互联网科技中心网站制作联系:010-57130801

如有侵权,敬请在一周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本站新闻文章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来源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520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