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文正
有些人,甚至某些武术书刊,都把咏春拳和永春拳混为一谈。虽然,两者均为南派内家拳术,但是它们的内容是不相同的。
咏春拳创于清代嘉庆初年。据传,当时在福建连城县郊某墟镇中,有一位武林隐者严四,为了躲避泉州官府的追捕,隐居到那里开豆腐店。严四有个小女儿叫严咏春,自幼从父习武。她觉得女子体单力弱,与男子相角,因生理条件限制,诸多不便,总处下风;同时,她看到当地妇女动辄被男人打骂凌辱,深表同情,决心自创一门女子拳法供妇女练习。
严咏春有机会常常看到蛇鹤相斗的情景。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她吸收了福建永春县方七娘的白鹤派中的“龟背鹤身”(即含胸拔背)和坠肘;宗鹤拳中“以闪为进”的三角步;福建少林拳中的敛臀高桩小四平马等等身型手法步法,再结合蛇鹤相斗时善于缠绕吞吐的特点,
从而悟出了以手腕快速变换动作为主的“手劲”,并加以改进,统统融汇到以符合女子生理和自卫特点的新拳术中去。她所创立的新拳,以上肢动作为主,以子午线(中线)原理和籍睁动作为严密保护上身不被外侵的不二法门(同时又是整个咏春派的攻防核心)。她还删除了一切跳跃腾挪动作,使新拳成为当时最斯文的女子拳术。她还总结出: “来留去送,以静制动;柔化刚发,甩手直冲;上失下取,下来上攻,以闪为进,刚柔并用”等技击理论。在实战中,该派拳法不以力胜而以法胜,在当地曾技压群雄,鹊誉四起。因为新拳没有名字,后人为了纪念严咏春,就把它称为“咏春拳”。
严四逝世后,严咏春与其夫严博球(原姓梁,江西人,入赘后改姓严)搬到广东省南雄县居住。嘉庆二十年前后,佛山琼花会馆中年轻的梨圆子弟王华宝上南雄演戏,主扮“关公”角色。演戏期间,有幸结识严咏春夫妇,并被收为入室弟子,于是尽得其传。几年后,华宝将此拳视为秘宝,带回佛山镇。当华宝五十岁生日时,通过其戏班梁二娣的关系,收了鹤山人梁赞为关门弟子。梁赞从二娣处学过少林拳,又从华宝处学得咏春拳及六点半棍,后来就在佛山大新街设馆授徒,在其父开的杏济堂中药店悬壶济世,因深得人望,时人称之为“佛山赞先生”。
梁赞在实践中,改小四平马为“二字箱阳马”,加快节奏,达到“手出脚应,上下相随”。这时,咏春拳的外形变为:“上箱睁,下籍阳,吞吐浮沉短制长”。还将咏春派气功“肾气归元”作为“固本培元”的基本功,将少林班中跌打列为咏春派的必修课。所以,老一辈咏春拳师多会跌打医术。
过去咏春派择徒很严,所以咏春拳流传不广。又因为近世咏春拳多以佛山镇为基地向外开枝散叶,所以后人纷纷称之为“佛山咏春拳”,而在福建、南雄却失传了。
根据“长手能运气,短手能自保”的技击原理,咏春派以“短桥窄马、擅发短劲”为主要特点,以“拳、桥、膀、指、掌”为五大类型的手型手法:以“吞吐浮沉”和“二字箱阳马”的身型步法为显著标志。
其基本结构包括有三个阶段的学习内容。第一阶段:学习咏春派气功——“肾气归元”。第二阶段:(1)学习十二个老式一一子午拳(穿心捶)、独龙拳、偏身拳、箭拳、外帘手、内帘手、外搭、内搭、外耕手、内耕手、三品掌、扑翼掌。(2)学习三套基本拳法:“小念头”、“沉桥”、“标指”。第三阶段:学藕手、练知觉。最后学习“三拳各式散手总合”,即一百零八点木人桩法。
该派器械只有一套“六点半棍”(单头棍:长七尺二,过去作为守寨口、巷战中使用),一套八斩双刀(又称为:“双飞蝴蝶刀”)。
永春拳则得名于福建泉州少林寺的永春殿中,为当年进永青殿者所习的南派内家拳法,全称应是:永春派少林拳。
由于此殿在清代中叶所收的都是身体瘦弱,不能以力自雄的僧俗弟子,而总教习又是善于因材施教的至善禅师,故此不授长拳大马而改为短桥小四平马了。据传,当年少林寺内各殿所授的武功不同,故形成今天流派众多的南派少林拳。传说,当年方世玉的师弟胡惠乾,也因在永春殿下苦功精研了这套以柔制刚、令对手眼花缭乱的花拳,而惩罚了广州西关龙津东机房中恶人,替父报了仇。后来胡惠乾还在广州西关城外医灵庙前的田心坊西禅寺处授拳,遂使永春派拳术流传于广东民间。
另传,火烧少林寺后,至善禅师曾一度避祸红船中,充当戏班伙夫。有一次因在东莞打抱不平而露出行藏,戏班中人便纷纷拜他为师,学习技击。他把适合在红船中进行练习的“天”、“地”、“人”三套桩拳、一套固定的木人桩法、一套六点半棍和少林跌打教给艺人。直到现在,粤剧界中仍有人精通永春拳、六点半棍和跌打医术。
永春派拳主要内容计有:花拳(由平拳、梅花八卦、佛掌等三套拳组成)、八式单打、连环扣打、桩拳、木人桩法等。其器械主要是六点半棍。(题图:惠汉)
上一篇:内外兼修重练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