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诚信文化分会    主 办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中国功夫

武术与书法管窥  

时间:2022-02-16 15:19:52 来源:《武林》杂志 作者:木 目

  武术与书法,都属华夏的传统民族文化,均以其独具的光彩闪耀于世人面前。然一文一武,似乎风马牛不相及,其实不然,两者有不少息息相通处,尤其在技法上和理论上有异工同曲之妙;而且,通过类比,可以触类旁通,迁想而妙得。

  我国古代有不少书法家十分重视从武术中汲取营养。唐代书法家张旭观武艺而悟书法,吴道子画壁请裴曼练剑以助壮气,早已在武术界、书法界传为美谈。

  当代的老书法家杨箮庭先生,精通武术,尤以剑术见长。《人民日报》曾在一篇关于他的报导中写道:「诸凡剑术中的云、撩、劈、刺,闪让腾跃,他经过再创造,注入书法艺术」,「形成了书中气质豪放,刚柔湘挤的风格」。武术家中擅长书法者更不乏其人。远的不说,近代太极拳家孙禄堂的书法,运转自如,骨力抱藏其中,浑如其拳法。当今的何福生老师、海灯法师以及诸多名家,其书法亦有相当功力和造诣,富于特色,可以说见其书如观其拳,观其拳更悟其书。

  以上所举,不难看出武术与书法相互渗透、相互参详之处。对此,笔者冒昧说一说个人管见。

  象形说「应物象形,随类赋彩」。中国的汉字起源于象形字,几经演化,仍有不灭痕迹。这就造成中国独具的书法艺术的主要因素之一。古人蔡邑在《笔论》中道: 「为书之体须入其形,若坐若行,若飞若动,若往若来,若卧若起,若愁若喜,若虫食木叶,若利剑长戈,若长弓硬矢……,纵横有可象者,方可谓之书矣。」武术源于攻战搏杀,以技击为原则,在动作变幻和形态上常象形取意,不仅象形拳的动作象形于某种动物或人物,即其他诸多拳种也莫不如是。如少林拳中有「古树盘根」、「鹤子钻天」,太极拳中有「白鹤亮翅」、「竹玉女穿梭」,形意拳中有「青龙出洞」、「狸猫上树」,八卦掌中有「蝴蝶穿花」、「遮云蔽日」等等,大都不仅取其名,其实动作形象也包孕其中,所采也极其广泛,或象人物,或象动物,或拟山川草木,或若云月星辰。武术动作的象形性与书法中的象形性,常会相互启发,融汇贯通,不谋而合。苏焕看了零陵僧的书法,却又联想到裴旻将军的剑法「忽如裴旻舞双剑,七星错落缠蛟龙」,可谓妙哉!

  骨筋说武术与书法均要求有力度,通劲而豁达,或刚中含柔,或柔中蕴刚。

  人们常形容好的书法劲健有力为「力透纸背」、「入木三分」,具体说来,书法讲究骨、筋、血、肉。「点画劲健者,谓之有骨」,要求「骨体坚定而不弱」。武术亦然,十分注重「骨法」。有人将四肢与躯干并称为「五骨」,既要求「五体」的五根线条要有骨力,骨梗强壮,紧劲峻整,方法上常表现为撑、拔、张、展、勾、扣、翘、蹦等。华拳中曰:「形而无骨,有其形而无质」、使人想到唐太宗李世民的书观:「骨则无势」。字如此,武术的每一姿势也如此。

  「点画灵活者谓之有筋」,「筋」之融结在扭转,「筋贵灵活」,为书法中的「含忍之力」。武术中在「八法」里言及「力要顺达」,要求运动中的劲力要活顺自然,不能使僵拙之力。这恐怕与书中笔的运转灵活而有力,也略乐谱相通会意之处,有筋有骨,才会「刚如铁石,媚若银钩」。

  晋代卫夫人说得好:「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太极拳中将五体称为「五弓」,谓之「一备身五弓,触之则旋转灵活,能蓄能发」,确有一种内在的「含忍之力」。太极拳被誉为「绵里藏针」,无独有偶,书法家们用中锋写字,藏骨抱筋,背光一照,正中是一道黑线,竟也有「绵中裹铁」之妙。

  均衡说武术与书法中常常都有一个对称平衡的原则。书法中对结构间架要求十分规矩,即平正整齐,轻重平衡,左右对称,上下平稳。否则体势不工,规矩有亏,难云书法矣,犹同在说,一个拳势四肢不协调,准免失势,道理一样。

  武术中讲究身正步稳,式正招圆,即要求每一个架式动作都要准确、协调、齐正。拳理中说,「五体正,乃可谓之形备」,如一个「提膝亮掌」动作,不仅要保持直立平稳,而上肢一架一勾也要前后呼应,上下相称。华拳技法中强调「自中衡平均施,敛束相抱,左顾右盼,八面供心」。形意拳中的一个弓「三体式」,「三尖」对照,不偏不倚,动作尤为严谨沉稳。歌诀中道:「前俯后仰,其式不劲,左侧右倚,皆身是病」。若然要求似一个工整严谨的书法字形;而太极拳则更精究「尾闾中正」、「虚领顶劲」的端正安舒态势。拳法中曰:「立身须中正安舒,支撑八面」、「气势团聚,对称协调」,「上下左右,相吸相系」,从百会至会阴穴上下一直线垂地,不妨使人想到书法中称之为「撑柱」、「悬针」、「重心」等等笔势。

  从学习顺序来说,书法须先求工正,尔后险绝,又归复平正,使之「看似歪斜,实则能立」呈险绝奇姿,生动美观。武术也有类似,李连杰的成功之路也正是在架式工端的基本动作上,增多了身法上的变化,且在变化中求得协调统一。这同书法的每一势,要求「险不至崩,危不至失」。

  阴阳说 我国古代的阴阳学说包含着朴素的辩证法观点,影响到武术和书法,表现为既相照应,又相对比衬托的对立统一规律。

  武术套路在攻防变化中,充满了动与静、虚与实、刚与柔、快与慢、伸与缩、张与弛、抑与扬、顿与挫、轻与重、起与伏、内与外、上与下、正与等的相互对应的变化,相辅相成,使「阴阳」二气相协调。长拳技法的「十二型」中,「重如铁」、「轻如叶」,「快如风」、「缓如鹰」,动静起伏,若脱兔,若处女,若燕子抄水,若风卷上九重,令人为之眉飞色舞。太极拳中虚实变化运转自如,通背拳中吞吐灵活,翻子拳里上下翻飞,南拳中刚里见柔,绵拳中柔里间刚……,这简直可化为各呈风采的壮美书篇。

  书法技巧中阴阳对应的因素讲究「彼此顾盼」、「潜相瞩视」、「相管领」、「相朝揖」,其中轻与重、刚与柔、藏与露、虚与实、正与偏、长与短、抑与扬等颇与武术套路技法有相通之趣。如果我们有心,在那笔走龙蛇的书法中,从字形的开合戮展,运笔的轻重疾徐,笔势的刚柔曲直,墨色的浓淡枯润,结构的疏密偃仰,虚实相生,章法布白的起伏连顿,不是可以联想到武术健儿在绿色地毯上的生动武姿吗?

  意境说 古人在其优秀书法作品中也有称为「神采」、「气韵」、「精神」的珍品,多是对全篇而言的一种内在景观。武术从一个完整的套路而言也能创造一种特定意境,这就是通常说的「气势」、「精神」。

  书法中认为「神若不和,则字无态度」、「心若不坚,则字无劲健」。练武术也是如此,必须形神兼备,心力坚强。诚如蔡龙云先生在《武术运动基本训练》中所云: 「要把自己摆进一个充满战斗的场合里,思想里具有武术的战斗意识」。《文心雕龙》中曰:「神用象通,情变所孕」,恐怕武术与书法的意境创造盖出于此理。

  就方法而言,「字者,心画也」,写前要「凝神静思」,写时要「意在笔先」、「胸中有书」,一笔而成,气脉通连,隔行不断,才会显得气象生动,意境深邃;武术讲究「心动形随」、「意发神传」,太极拳则心静用意,「以意守动」,「意想劲到」,演练中要求一气呵成,形断意连,势断而气连,连绵相属,气势贯通。武术与书法毕竟是两类科目,实质上还有更多的不同之点。故不能说擅长书法者就一定能练好武术,也不能视为武术练得好,必有好书法。然而,两者由于气脉相通,是可以相互启发、相互渗透的。

上一篇:武术中“门”“派”“家”“式”的含义  

下一篇:少林、太极等武术如何提升“出海”实力?

编委会 | 网站简介 | 机构设置 | 会员简介 | 人员查询

中国诚信文化网cxzg.cslai.org  版权所有

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 主办 法治文艺专业委员会 承办

京ICP备13008251号-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51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520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