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诚信文化分会    主 办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中国功夫

功夫源于细节的积累

时间:2024-08-14 09:20:23 来源:全球功夫网 作者:海辰

  全球功夫网 有云“天下大事,必做于细”、“细节决定成败”、“要从整体上出色,就必须使每一个细节做到尽善尽美”。

  传统陈式太极拳,是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一门学问。由于它内涵丰富、编排细腻严谨,它的拳理拳法涉及多门学科(武术、健身、哲理、心理、生理、体育、养性……),也可以说它是比较难学的一门科学。陈式太极拳一代大家陈照奎老师常讲:“要学好这套拳,必须从难、从严、过细地下功夫。”同时,这套优秀的传统拳,经过先辈们几百年的实践,不断充实、研究、改进,使其拳理拳法体现在每一个大大小小的动作之中。我们只有把此拳的规矩、拳理、拳法钻深吃透,并且细心地体现在实践当中,才能达到健身防身、增强应变能力、增强心理健康、启迪思维、拓宽视野、修身养性、塑造人格的全面效果。

  目前,国内外喜欢这套传统太极拳的人越来越多,特别值得欣慰的是文化素质较高的人喜欢这套拳的越来越多。实践出真知,经本人及我的众多学员几十年来的实践证明: “太极拳好!""尤其是这套传统的陈式太极拳确实是好。我搜集了20多本太极拳拳谱,对各家风格、特点进行了比较、分析、鉴别,认为这套拳有五大优势。

  1.拳架正宗的可靠性。

  2.武术本质的鲜明性。即每个拳式都有技击含义,一个金刚捣碓就有25个劲。

  3.拳理拳法的哲理性。即每个拳式、每个动作都符合太极阴阳哲理。

  4.适应群体的广泛性。这套拳“男女老少儿童团,各行各业都喜欢”。不仅中国人练,外国人也练。仅从我们这里传到国外的就已达十八个国家。北京的傅大庆同志全家十一口有九口都在练;郑州的弓大鹏,一家三口都在练,他办的传授站,上至80多岁的老者,下至四五岁的儿童都在练;我市长安公园一个81岁的老翁,比我还长两岁,去年开始学这套拳。半年之后,我俩聊天,我问他有什么效果,他说了两句话:“一是体重减了,二是力量增了。”

  5.锻练身心的科学性。即“养浩然之气,练通灵之体”。湖南医大帅建中教授来信说: “每打一遍拳,如同服一剂‘活血化瘀’的药。”现在的社会竞争激烈,工作压力大,脑子紧张,下肢活动少,许多人患上了“现代病”,出现了三高,即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以及肥胖症等等,而练这套拳,就是练低架子,增强下肢力量,加大肌肉力量(现在人们健康的一个标志,就是留住肌肉,减少赘肉)。练丹田内转,关键是松胯,还可减肥、降压、预防和减缓骨质疏松。我们练这套拳,正好符合现在提倡的有氧代谢运动的要求,同时身心兼练,练体格又练人格。改变人的思维方式,使人的思维富有哲理性,平衡人的心态,让人在紧张的工作环境下,学会放松,在紧急的情况下,学会沉稳,与人相处时,学会宽容。

  实践证明,要想全面体现以上五个方面的优势,必须下功夫,过细地学好练精。可是,为什么有些人练拳多年,甚至几十年,动作仍不规范,水平仍不高?究其原因,主要是这些练拳者学拳不认真,练拳不细心,钻拳没耐心,粗枝大叶,偷工减料,丢三落四,手、眼、身法、步不到位,许多细节表达不出来,劲点不明,甚至有些动作违背拳理拳法,走形变样,忽略了此拳丰富而细致的内涵。

  当年,我学拳时,一是认真模仿老师的外形,守规矩;二是老师讲课时,我发挥自己的优势,认真拳时,我细心揣摩,刻苦练习,要领掌握得准,懂得如何运劲。那么,是否都练到身上呢?直到现在,我还在不断学,不断改,不断充实,不断提高。

  根据本人44年来学拳、练拳、钻研拳的经验,要想学好练好这套拳,首先要尊重传统,尊师敬业,求真务实。为此,必须认真、细心地从细节上下功夫,永远当小学生,不断超越自我,把拳理拳法吃透,大小动作合乎规矩,力争把拳练精,达到一个高的水平,做合格的传人(即使不做传人,也会对自己健身、护身、养性有好处)。

  如何在细节上下功夫?我认为必须从以下三个方面下功夫。

  一、细抠拳谱,守规矩;

  二、精通拳理,找规律;

  三、钻研拳法,懂劲道。

  正如台湾拳师杜毓泽(陈延熙的徒弟)先生讲的:“要打好此拳,就必须把道理打出来,把劲道打出来。”也就是说,使每一个动作都合乎拳理拳法。

  下面,我从这三个方面谈谈个人的一些体会,供大家参考。

  一、细抠拳谱守规矩

  《孟子》有云:“大匠诲人,必以规矩。”

  陈鑫说:“学太极拳,着着当细心揣摩,一着不揣摩,则此势机致情理,终于茫昧。”

  陈照奎老师传授的拳谱,是先辈们在实践中不断充实、不断改进的规矩。一个拳式,几个动作,每个动作之中手、眼、身、法、步、角度、方位,都有明确的要求及其内劲和要领。所以,学拳要先明规矩,细心记、细心体悟老师传的拳谱(即拳规、拳风、拳貌)。手形手法、步形步法、身法、眼法以及整体配合,都要搞得清清楚,一点也不含糊,做到大小动作都要到位,“无缺陷,无凹凸,无断续”。大家特别要注意以下五个方面的规矩。

  (一)手形手法

  (1)掌形及其变化(不同掌形,不同用法)。如单鞭的穿掌,力点在指尖;金鸡独立的托掌,手掌向上,力点在大鱼际;运手的切掌,横切,力点在掌根外侧;懒扎衣单鞭的定式,掌形下塌外碾,力点在掌根;中盘的右手撩掌,力点在手背;运手一圈之中,手型有六种变化,穿、塌、拥、捌、沉、切等等。

  (2)勾手,何时捏拢,何时拥圆,都有规矩。如单鞭,先是五指指尖捏拢,而定式时,虎口要圆,表达内气鼓荡,外形饱满。

  (3)刁拿手形,提腕垂指,虎口要圆。

  (4)拳形及其特征(内虚外实)o如掩手肱锤,拳形为拇指梢节扣住中指中节,外紧内松,拳有弹性。

  (5)肘的要求,一坠、二拥,肘不离肋、肘不贴肋。

  (二)步形步法

  “根节不明,全身皆空”。“打拳先培根”。(《拳论》)

  (1)平行步(不丁不八)。体育原理里有一个人体站立时的“稳定角”,两脚基本平行,这样下盘稳定,腰转灵活,跟拳理基本吻合。我们有些习拳者,打拳八字步太多,应该特别注意。如“倒卷肱”,退步时两脚走弧线;落脚时,两脚前后要骑在一长线上。

  (2)弓马分清。如弓蹬步的要求是前腿要弓,膝不能超过脚尖,小腿尽量垂直;后腿蹬,脚跟里侧后下蹬,膝盖内卷,大小腿上撑,胯松,劲力通过腿、腰而发到梢节。

  (3)“提足即有用”。我老师讲: “打拳不是走路,只要脚提起来,就有用。”如运手,提脚不是蹬就是插等。

  (4)不同步法要分清。如顿步、蹉步、踮步、跃步、盖步、并步、盘步、插步、绊步。

  (5)进退。“进要柔,退要促”。

  (三)身法

  (1)上身中正。打拳过程中,要求式式立身中正,左右旋转,不出自己方圆。身子不要跟着手走,不可前后、左右晃,不可蹶臀。陈长兴公,人称“牌位先生”。打拳始终要立身中正。如初收,双手上拥,裆沉,命门后撑,立身中正;掩手肱锤,抖出右拳,左肘后撑,身子要正,不要往前倾。

  (2)头要正。杨澄甫讲:“丢掉顶头悬,白练三十年。”因此,打拳要虚领顶劲,眼睛平视。身法中正,胸腰开合才灵活。防止低头、仰头、歪头、耿颈……

  (四)眼神

  我老师讲:“眼以看敌为主,余光左顾右盼。”因此,打拳头不要歪,也不要向注视方向拧脖子,眼神要注视对方。如六封四闭,挑右肘时,眼要看右前方,打拳无人似有人。

  (五)出手落脚方位角度要一清二楚

  如三换掌,掌掌打在右前斜角(东南向);掩手肱锤定式,左肘、右拳发劲的方向为右拳偏右前,左肘偏左后。

  有些人打拳“偷工减料”,任意丢劲变形,或添枝加叶。如掩手肱锤,丢双风贯耳劲,拳掌直接下插;玉女穿梭,丢穿掌;六封四闭,双掌不合,肘无力;转体,不先扣脚、拧胯、倒重心;跌叉,双腕未合即跌,未蓄即发;青龙出水,求快而忽略慢蓄动作,这些都不符合规矩。

  二、精通拳理找规律

  陈鑫云:“拳虽小技,皆本太极正理。得其正理(即规律),无往不宜。”“明理则功进,功进则理更明。”

  太极拳,其原理即太极阴阳学说。把握了太极阴阳哲理的基本论点后,即可以“一通百通”。所以,要深研此拳,必须下功夫钻研其基本理论(太极阴阳学说)。

  基本原理概括言之,三句话:“太极整体观,阴阳相济论,变化的螺旋形式。”

  (一)太极整体观

  即讲求整体运作,大小动作,处处都要做到“周身一家”,“一动无有不动”。主宰于心,意领形随,丹田带动,上下相随,内外结合,整

  体运作。

  陈照奎老师讲:“力起于脚跟,腰为枢纽,丹田带动,发于梢节。”例如懒扎衣接六封四闭,手合肘拥,丹田内转,上挤,下沉,周身一家;金钢捣碓动作六,外形为握拳,内劲为收腹、吸气、提肛、松胯,内外配合;倒卷肱,双臂双腿的上下开合,手进脚退的上下配合,全身“一动无有不动”.体现周身一家。

  因此,我们学这套拳,首先要细研其周身如何配合,使身体各个部位的动作都要谐调一致。防止“单摆浮搁”,互不相干。

  (二)阴阳相济

  每个动作,都要想到阴阳两个方面的相互配合,对称平衡、对立统一,即所谓“阴阳相济”。细分起来,至少包括五种阴阳关系。

  (1)阴阳对称(平衡)

  所谓“三维平衡”,即上下、左右、前后都要对称、谐调、平衡。

  逢上必下。如起势,双腕上提,身子下沉,金鸡独立,一手上托。一手下按,右膝下提,左胯松沉,有上有下,上下对称。

  逢前必后。如初收,双手上拥,身下沉;六封四闭,双臂前挤,身下沉;掩手肱锤,右拳前发,左肘后撑,有前有后,前后对称。

  (2)阴阳互包(相寓、互孕)

  开中有合。如白鹤亮翅,两臂上下斜向开,两手梢节合;单鞭定式,双臂开,左手塌掌根,指尖略内合,右手钩手,腕拥指合,腿开膝合,裆开脚合,有开有合,开合相寓。

  合中有开。如初收,两手合,两肘开;第一金刚捣碓动作一,两手左棚合住,两肘拥开,即所谓梢节合中节开。

  柔中有刚,刚中有柔。如掩手肱锤,蓄势时,缓慢、吸气;发力时,松活弹抖,肩、肘、拳三个劲,螺旋前进,处处可打人;出左腿时轻柔,“迈步如猫行”,右腿则刚沉l有力。太极拳的所谓拥劲之中,就l包含松柔与弹性的张力。从中体现I刚柔相济。

  (3)阴阳互根

  阴阳互根,即为虚实互换,实为虚的根,虚为实的根。左右腿,分清虚实,行拳中快速倒换重心。如金刚捣碓第三个动作,右为实,左为虚;第四个动作,左为实,右为虚,虚实互换。又如左蹬脚,右为实,左为虚;右蹬脚,按重心,左为实,右为虚,皆符合阴阳互根的哲理,这种虚实互换的中定劲,也正是保持人体随遇平衡的措施之一。

  (4)阴阳折叠

  陈家沟拳家有云: “不懂叠法枉徒劳。”阴阳交替,相反相成,欲阴先阳,欲阳先阴。拳论云:“意寓向上,必先寓下;意寓向左,必先右去;前去之中,必有后撑。”例如指裆锤,欲左先右,欲右先左,声东击西,左右往复,八次折叠。又如前招后招,左、右、前方,一波三折;双震脚,下按、上托再下按,上下折叠;金鸡独立,欲上托,先下按,两上两下,反复折叠,就像大树,树长得越高,根扎得越深,欲上必下;裹!鞭炮,开之再开,合之再合,欲开先合,开合有序,变化微妙。

  (5)阴阳消长(节奏)

  即有快有慢,快慢相间。欲快先慢(蓄式),如青龙出水,合而后发;跌叉,打脚时决,双腕合时慢,跌叉时又快。行拳中,一般引化、蓄势时缓、柔,发力时快、刚,“常阈空间,节律一振荡”。

  (三)阴阳变化的螺旋形式

  螺旋形式,是陈式太极拳运作的主要特点。陈鑫公讲:“拳者,缠法也,不明此,即不明拳。”拳论日:“手足之运,绝无直来直去。”四肢顺逆缠,胸腰左右转,周身立体走螺旋。阴阳变化,都是螺旋式的,波浪式的,没有直来直去的。

  所以,在打拳过程中,要始终突出陈式太极拳螺旋形式这一特点。要做到“打拳三个圆,推手三个球”,充实体现太极拳阴阳变化的螺旋形式。

  正是:“四肢一动顺逆缠,所有动作走弧线;周身处处皆绷圆,立体升沉呈螺旋。”

  三、钻研拳法懂劲道

  太极拳的本质是武术,这已被历代拳家所认同。拳论云:“拳之精髓,懂劲为要。…‘拳法之妙,在于运劲。…‘懂劲而后,方可阶及神明。”

  所以,练这套拳者,必须要有武功的意识,并懂点兵学、人体力学的知识。那么,如何才能达到懂劲呢?我认为要通过“拆拳讲劲”,弄清四点。

  (一)弄清每个动作的力点所在,例如:金刚捣碓一式中,就有拥、撮、挤、按、采、捌、肘、靠、冲、撩戳、踢、跺等25个劲,一个劲不能少。每个劲的方位、角度及运作路线,都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二)弄清力点变化。如运手,手运一圈就有6个劲的变化,穿掌、坠肘、坐腕、拥肘、捌掌、切掌;单鞭接第二金刚捣碓,一动之中就有拥、捋按、推4个劲的变化。

  (三)弄清劲力结构(周身各部位的配合)。如野马分鬃,不同部位,不同劲道。左手下插、上挑、外捌;右手下采、外捌,右胸开右转,前腿为支撑点,后腿为施力点,前膝里扣,形成手捌、胸靠、膝绊的摔法。

  (四)外形与内劲完美统一。外形与内劲完美统一,是太极拳架锻炼的重点标志之一。“打拳即练功”,不是两张皮。外形要规矩,内劲要清楚。如金刚捣碓,外形握拳、提膝、冲拳、拥肘、下采、震脚,气势饱满;内部收腹、吸气、提肛松胯,然后呼气,鼓荡发力。一开一合,一收一放,内动外动相结合,体现内外兼练。

  另外,懂劲之后,还要练劲。练劲的途径有:练习拳架(拳架是太极拳全部功夫的基础);单式训练(把拳架套路中若干具备实战价值的动作,从拳架中拆出来,一招一式地单独进行发力训练);推手训练(一可弄清各种劲力间相生相克的关系,二可练习听劲,三可找到如何黏、粘、连、随,环环相扣,顺逆缠丝,引化发放,借力发力的感觉,四可通过推手来检验拳架的毛病);器械训练(借助器械来强化自己的功力,包括力量、速度、耐力、灵活性等);辅助功力训练(借助各种辅助器械,如太极尺、太极大杆、太极球、太极轮乃至沙袋、杠铃等等,增强外力和周身圆活力,通过外力增长,促进内劲的增长)。

  总之:

  “大小动作须细心,

  细节积累功夫深;

  偷工减料功必退,

  劲道不明拳失真”。

  上边讲了从三个方面下功夫,从难、从严、过细地下功夫,把基础打好,把拳理搞明白,从拳法弄清楚,从而逐步把拳练精。(来源:中国太极拳网)

上一篇:正气道助力WLM武林盟发展 探索传统功夫与现代搏击相融合

下一篇: 武当五行重拳

编委会 | 网站简介 | 机构设置 | 会员简介 | 人员查询

中国诚信文化网cxzg.cslai.org  版权所有

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 主办 法治文艺专业委员会 承办

京ICP备13008251号-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51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520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