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功夫讲究性命双修,身为武术家必须有高超的技击能力,要有强健的体魄,还要有健康的心态。如此才是上乘之境。
真正的高手是在不事张扬中身负绝学。因为他的“高”已经超越语言与体现,融会在骨子里了。
如今的北京城,有一位人物可用“大隐于市” 来形容。他是目前唯一健在的曾经跟随陈发科亲身学拳的学生。以年届九十五的高龄,依然精神饱满地练拳、教拳、讲拳。
太极拳在他身上就是一本历史,也是一个成功的实践范例。
京城太极老人杨德厚
【“拳场”中山公园】
北京武术界喜欢用“拳场”这个词,指的是形成了一定规模,相对固定的练拳的场所。
拳场不仅是一个地方,更重要的是练拳的人,拳场的人数有多有少,但一般都有具有相当水平的老师来主持,具有很高的粘和度,拳场的人都会在固定时间来一起练拳、交流,并且都坚持有很长的时间。
“拳场”在北京武术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它甚至成了许多北京武术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北京的“拳场”中走出了不少名扬中外的优秀武术家。
中山公园内的陈式太极拳交流会
中山公园是北京著名的“拳场”集中地,许多武林名流都曾经在这里“设坛课徒”,比如杨禹廷、崔毅士等。所以到了现在,依然有很多太极拳活动安排在中山公园内举行。在这里,有一种武术历史的延续感,“悟以往之可鉴,知来者之可追”。
2014年4月13日,北京陈式太极拳年度交流会就在中山公园内举行。
杨德厚先生中山公园演拳01
北京是陈式太极拳的重要发展地。陈发科将陈式太极拳带到北京,广泛传授,培养了众多优秀弟子,继而辐射全国,为陈式太极拳的广泛传播发挥了历史性的作用。交流会的组织者田秋信、田秋茂老师说,北京的陈式太极各支脉的传人都会有代表参加交流会,有不少高手名流。他们特地向我介绍,有一位年届九十五岁的太极老人杨德厚会上场表演展现功夫,十分难得。
13日的一大早,我特地赶到中山公园,一睹杨老风采。4月的中山公园正在举办郁金香节,满园各色鲜花盛开,鲜活悦目。很巧的是,在郁金香花坛旁正遇上赏花的杨德厚先生,杨老兴趣盎然地仔细观赏鲜花,他说,这花饱满鲜亮,因为呵护得宜,如同人的健康,要调养得当,才能保持活力。
交流会9时开始,在各位传人精彩展示之后,杨老上场表演。观其行拳,果然令人惊叹。很多人认为陈式太极拳年轻人练习更能体现气势,其实不然,杨老特地演练了一段陈式二路拳法,刚柔并济,沉稳处不动如山,纵放处如乱石崩云。一组翻身跳跃发劲动作,一气呵成,收放自如。特别是杨老行拳中的从容与中定,其老辣沉雄之势,尽显岁月的砥砺所积淀的内蕴,非简单技法量化所能涵盖。
杨德厚先生中山公园演拳02
和杨老约好,又先后进行了多次拜访。
杨德厚先生是高级工程师,原国家机械工业部的机电设备专家,起初学拳于二哥杨益臣,后又随二哥学拳于陈发科。文革后期在北京月坛公园陈氏太极拳辅导站义务授拳多年,现为北京陈氏太极拳研究会荣誉理事。
杨德厚先生已九十五岁高龄,但精神矍铄。
【二哥杨益臣】
二哥杨益臣是陈发科的著名弟子,是杨德厚先生拳学的启蒙。
杨德厚老人祖上是满族正黄旗,舒穆禄氏。有一位先祖名叫扬古利,一身过硬的功夫,曾经侍奉清太祖努尔哈赤身边深受努尔哈赤喜爱,并将其爱女赐予扬古利为妻,成了皇亲国戚“额驸”,并封为超等公、武勋王。“额驸”扬古利先后跟随清太祖努尔哈赤、太宗皇太极征战近五十年,更是出生入死经历过无数次战役,是位战功赫赫的人物。杨德厚老人的祖上跟随清室入驻北京,在北京繁衍生息,延续至今。旗人势力逐渐衰败后,很多旗人刻意隐藏自己的满族身份,扬古利的后裔、杨德厚的祖上经过协商,取先祖扬古利名中的“扬”字,改为汉姓“杨”。
或许是血脉中奔腾着善武的血液,杨德厚说,家里历代都有习武的传统。
回忆起小时候,杨德厚老人目光悠远,似乎透过北京的雾霭回到了那个年代。在父亲的要求下,弟兄五个要从小习武。当时家境殷实,在杨家离长安街不远的四合院里,有专门习武的院子,石锁、杠铃、刀、枪、弓、箭就靠在墙边的架子上。
陈发科弟子杨益臣
杨德厚排行老五,三个哥哥都在北京电报局工作。当时的电报局主管叫刘慕三,是吴式太极拳名家吴鉴泉的高足,学习吴式太极拳二十多年,也擅长杨式太极拳。他每天带着电报局的十几个人练拳,杨德厚的二哥杨益臣和三姐夫李鹤年就在其中。在十几个人中,杨益臣是练得最好的,常跟随刘慕三去西斜街国术馆找馆长许禹生推手。
1928年,听说河南陈家沟有人来北京教拳,刘慕三非常高兴,他对杨益臣说:“太极拳都是从陈家沟传来的,过去密不外传,我们能不能将先生请来给咱们看看陈家拳是什么样?”
李鹤年自告奋勇:“我去!”于是坐着刘慕三的小汽车去请陈发科。
在刘慕三的院子里,一段简单的寒暄后,刘慕三对陈发科说:“大家都很仰慕太极拳,北平学太极拳的人也很多,我跟吴鉴泉学过,我练的也不好,您这个怎么练的,给我们说一说、表演表演。”
其貌不扬,言语不多,是陈发科给所有人留下的印象。此时的陈发科一身长袍,他随意将长袍挽起叠在腰带上,没多说话,打起了陈式太极拳。
陈发科一走,观者便都对这位陈发科演练的太极拳你一言我一语地议论开来。
“这是太极拳吗?”
“太极拳是慢的,是以柔克刚闻名的。一套拳怎么也得二十分钟,这怎么打得这么快?”
“练拳时又震脚又蹦跳、还哼、哈、嗨地出声,这叫太极拳吗?”
……
见多识广的刘慕三说,可能这才是真正的陈家拳吧,既然请人来了,便应学下去,等学完拳,再叫他教咱推手,先看看再说吧。
大约是在1928年下半年,人们开始跟随陈发科学拳,第一批学拳的人大约有十个人左右,都是电报局的,包括刘慕三、杨益臣、李鹤年。
杨德厚说:“我们家哥几个当时都跟陈发科学过拳,真正学得好,又天天去陈发科家的只有我二哥。”
那段时间,杨益臣每天早晨5点就准时骑车到中州会馆,而这时,陈老师已经练完了。据说陈发科他们五更天就起来了,每天早上至少打二十遍拳。
杨益臣先练上一会儿给陈发科看,陈发科抽着水烟袋,坐在椅子上看,看杨益臣练完后,磕磕烟袋,才站起身来,说二哥练得‘哪中’、‘哪不中’,讲哪里练得对、哪里练得不对,帮他纠正架子。劲在肘上还是在腰上?气沉下没有?腰转得对不对?虚灵顶劲够不够?……手把手教,很有耐心。最后,才教招式应用。
除了杨益臣的用功和刻苦,拳打得最好,或许因为性格和陈发科相仿,都是看似木讷而内向,所以陈发科很喜欢他,或许正是因为这份内敛的性格,才让杨益臣可以更加专注地徜徉在太极拳的世界里。
当时的杨德厚还是小孩子,开始他不断跟着几个哥哥在拳场转悠,偶尔也跟着比划比划,没正式学拳,起初都是跟随二哥学习,后来有了兴趣,才跟着陈发科学正式学习,但由于上学,没有二哥那些人坚持得好。
杨益臣与陈发科等人
杨德厚老人谦虚地说,上大学和工作后,因种种原因没能练好拳,比我二哥差远了。不过,文革期间把我打成“反动权威”“里通外国分子”时,我住牛棚也没忘记练拳。他说,和他一起蹲牛棚的人,好几个都自杀了。没有人知道这几句云淡风轻的话中蕴藏了多少不为人知的苦楚。或许,正是太极拳,使老人不仅拥有了健康的身体,更能保持一份乐观的心态;太极拳如同一道阳光,照亮了老人人生中最灰暗的日子。
【大家陈发科】
回忆起陈发科,杨老对他的功夫赞叹不已。
“陈发科在我家时,我们都看见他闲了就练拳,走和坐着都比划,他时刻练拳不放松,以至于听劲的灵敏度极高,达到了出神入化的程度。只有一挨上他就会被他放出去。”
大家陈发科
可是,虽然陈发科是拳不离手,但是据说,很少有人看到过陈发科练习陈式一路、二路的完整套路。杨德厚有幸有此眼福。
当年杨益臣经常请陈发科到家里来吃饭。“陈发科教拳过年不能回家,老伴回河南老家时,我哥哥就把陈发科请到我家来住,我们家房子多,还雇人帮忙,生活很方便。”
有一年,大家都回家过年,陈发科一人在北京,杨益臣就把他请到家中过年,吃完年饭,大家坐在厅堂。陈发科很高兴,来了兴致,在大家的提议下连续练了陈式一路和二路,那是他唯一一次在北京完整连续公开展现一、二路拳套。
当时,年纪不大的杨德厚就站立在庭院观看。陈发科的拳旋转的圆,虽然有发劲,但是蓄劲儿后发出去的劲儿仍然是松的,发力有声,脚下有根,打完拳后整个人面不改色,气息平稳。
陈发科的这一次演练,对杨德厚之后的练拳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直到今天,他仍然能够清晰地记起那个冬日里陈发科那一场气魄宏大的拳势。
杨德厚老人说起了陈发科和别人交手的轶事,听二哥杨益臣讲,刘慕三先生学完一路后,曾经单独请陈发科老师教他推手。让人没想到的是,拥有很深太极拳造诣的刘慕三居然和陈发科一接手便乱了方寸。
二哥还给杨德厚讲过陈发科和李鹤年推手的情景:“当时我家正厅里有个八仙桌,两边各有椅子,陈发科和我二哥坐两边。”
李鹤年问陈发科:“如果有人出拳特别快怎么办?”
陈发科说:“我坐在这儿,你使劲打我一拳。”
李鹤年说了一声好,话音未落,上来就是一拳。
杨德厚的二哥说,还没看清,就见李鹤年背向后飞了出去,眼看着就要飞出门外,陈发科从椅子上一个箭步冲过去,李鹤年的背刚挨上门帘就被陈发科抓了回来了。此时的李鹤年,脸吓得惨白。
功夫好,人出了名,经常有人上门找陈发科比试,一比试,人就被打出去了,这其中就包括京城武术界许多名流,可陈发科从不对外炫耀。北平许多当时有名望的人,京剧武生泰斗杨小楼、北平国术馆馆长许禹生、民国大学的教授李剑华、沈家祯,都因慕名而拜访,一旦交手就被陈发科深深折服,凡是和陈发科比试的人,不仅跟他学拳,而且最后都和他变成了朋友。这样一个木讷的农村人,用他过硬的功夫和过人的武德,在藏龙卧虎的京城,赢得了人们的尊重。
和当时北京教太极拳教完一趟拳后便教推手的路数不一样,陈发科教完一路,必定练过半年以上,才教学二路,绝不过早教推手。陈发科说,虽然推手是对抗的初步功夫,也须在学拳时便明白什么动作是掤、捋、挤、按、采、挒、肘、靠,怎样运用、如何随化,拳的功夫不足,说也无用。
杨德厚说,陈发科身上最可贵的是教拳不保守,陈发科常说:“不保守,还教不会、学不好,为什么还保守呢?”
【我 自 为 拳】
练拳一辈子,自乐在其中。
年逾九旬,行拳自如、自然、自在,思维敏捷,举止有力,杨德厚有着自己独特的太极感悟,也显得弥足珍贵。
对于陈式太极拳的核心要领,杨德厚认为,最重要的是要掌握好“蓄发相变”。 练陈式太极拳,许多人比较重视发劲,其实蓄劲非常关键,能蓄好劲,才能发好劲。劲的的充分,蓄的深,才能发的整,发的流畅。发劲质量的好坏,不是以大小来衡量的,必须是完整一气,增强身体的协调性,内外合一性。如果蓄劲不够,不到位,发劲就会浮躁,发出来导致气血翻涌,虚实不当。
杨德厚演示陈式太极1
太极拳的每一个动作都有一开一合,一收一放,一蓄一发,怎么才算蓄的好?首先要松下来,蓄的时候不能紧绷绷的,不能僵硬,精神也要放松,不要横眉怒目,把心态放平和,放远。另外要“合”,蓄的过程就是“合”的过程,在蓄中把“合”做好了,发的时候就会“整”。
对于陈式太极拳的典型动作,杨德厚重点分析了金刚倒锥、云手。
他说,金刚倒锥看似简单,一跺脚,但练好不容易,要能拿捏好刚柔、重心、平衡、起落等环节。
杨德厚演示陈式太极02
练金刚倒锥要能收住气,金刚者,固神也,不要一震脚,把神震散了。一收掌,一手拳,就是虚实相合。右脚下震时,要落,不是使劲跺脚。下震时重心不要有太大变化,基本都在左脚,这样就能“控”得住。脚落下去,全身气机鼓荡起来。有的人金刚倒锥练不好,容易把身体经脉震散,伤身、伤心。
云手的关键,在于中正和上下相随。中正就是头部要保持正立,不要左晃右摇。因为云手动作身体是有左右位移和左右旋转的,但头不能象拨浪鼓一样来回晃荡。身体中轴在旋动中保持中正,两臂随中轴旋动立体性的弧形运转,手随身动,气要沉稳。
太极拳是内外兼修的功夫,要练内功。如何看待太极拳的桩功?杨德厚认为,太极拳的每一个动作都是动桩,都应该当作桩功来练,所以不能轻浮了事。每一个拳势,都要注意体会它“静”的内涵,做到了,就是练好了太极拳的“桩功”,这样就可以不用专门去静止站桩了。杨德厚说,当年陈发科就没有专门要求练静止站桩,而是强调练好每一个动作的内功感觉。
杨德厚演示陈式太极3
杨德厚根据自身体会,提出了练习陈式太极拳的四大要诀:懂刚柔,不乱动,端正,行气。
懂刚柔,就是掌握节奏,节奏影响气息。节奏控制得当,气息就稳定,这一点对养生非常重要。懂刚柔也会使得身体肌肉富于弹性,降低能量损耗。陈式太极拳很多人容易往刚了走,造成努气、伤气。刚需要用柔来调和,陈式太极拳的本质就是刚柔相济,拳是放在刚柔之中,慢慢衍生出来的。
杨德厚演示陈式太极4
不乱动,就是动即有法。动就合乎阴阳平衡之道。练拳要干净,不要带有太多的小零碎,小零碎看上去很花哨,但杂质太多,不纯粹。陈发科先生的拳就是质朴,纯净,人在法中,法在拳中。
杨德厚演示陈式太极5
行气就是练拳有内功,不徒有空架子。陈式太极缠丝的作用是什么?就是行气。一举动,气就运身。太极拳是内功拳,如果没有气的感觉,肢体上无法做到真正相合。延年益寿的效果在于,形体上有能量,心理上有朝气,内脏器官有活力,这些都是通过行气来提高质量的。
杨德厚先生强调,太极拳真正的练好是把基本阴阳平衡的原理结合自身情况,把拳练成自己的,这样才是入了太极之道。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