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太极拳的劲
从物理的角度来看,力是劲的母本,没有力就无所谓劲,劲离不开力的范畴。
劲者,乃力之至,力之曲(巛),力之工(工与功相通),力之法,力之效,力之运化也。力仅以大小、疾缓、方向论,而劲既有刚柔之属性,又具其位,且含其变。
故“劲为曲使之道,力为直出之门”。
从化学的方面来理解,劲是精、气、神、意、力综合因素“酿化”的结果,它具备了虚实、刚柔、阴阳之属性,性质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虚实阴阳,变转神会,刚柔二元相摩相推,谐和一体反复变化转换,劲力的演绎就千变万化,生生不息。这时的劲寓力之因素,但决非力之等同,也不再是力这样简单,或重复了。它是力的柔化、协调、整合和统一。它粘黏随意,传递疾速,应变灵活,而又至柔至刚,刚柔互运,刚柔互乘,刚柔浑然,阴阳合德。所以有人又称劲为“活力”,一个活字点出了太极劲的特点。
历来的太极拳家强调松静,以松柔为法,进行用意不用力的锻炼,活化劲力,积储内劲,而不是用意不要力。
《太极指明法》
(见杨澄甫《太极拳使用法》)中明确指出:“用劲不对,不用力(指柔而无刚)不对,绵而有刚对。”
杨澄甫老师在《太极纯杂论》
中也指出:
纯粹太极,其臂如棉裹铁,柔软沉重。
“世间练太极者不在少数。宜知分别纯杂,以其味不同也。推手之时,可以分辨。其拿人之时,手极轻而人不能过。其放人之时,如脱弹丸,迅速干脆,毫不受力。被跌出者,但觉一动,并不觉痛,已跌出丈余矣。其黏人之时,并不抓擒,轻轻黏住,即如胶而不能脱,使人双臂酸麻不可耐。此乃真太极也。”所谓的真太极,也就是杨澄甫《太极拳练习谈》中说的:“太极拳,乃柔中寓刚,绵里藏针之艺术……”而绵里所藏之“针”即为内劲,亦即太极劲。(原作:王志远)
吴图南师爷常说:“所谓太极劲乃学力也。”就是说我们与生俱来的或通过锻炼而产生的力,我们一般称之为本力。而通过太极拳或太极劲训练,所产生的特殊的力,我们则称之为---太极劲。(原作: 李琏)
太极劲是从身体中发掘出的一种能量,可蓄可发,可刚可柔,懂得控制和利用它,就是懂劲,只要懂劲,太极拳就算登堂入室了。所以,劲,在太极拳中具有决定性的核心作用。没有劲,就不是太极拳。
祖国传统文化认为:精、气、神为人身三宝,是人体各种机能的物质基础,“精”作为一种物质,通过修炼,就可不断转化为“气”,它可在意念的调控下周身流动,促使人体新陈代谢增强,从而产生能源,产生力量。这一过程就是祖国医学所说的“气化”过程。这种由精气化生,由意指挥,要哪有哪,能刚能柔,忽隐忽现,变化莫测的劲称太极劲。太极拳内劲,是通过练内功而激发的一种潜能,在技击中只靠内劲也是不够的,必须练就周身一气的功夫,练就一种整体劲。所以,太极拳强调,“劲发于脚,起于腿,主宰于腰。”
一、对拔劲
对拔劲,太极矣。对拔劲,虚实矣。对拔劲,矛盾矣。
对拔劲,卷曲劲,松柔劲被称为太极拳中比较显著的三类劲道。
伸展劲!
什么是对拔劲?
1.人在天地间本身就存在着顶天立地的自然伸展。
2.由于需要的拉伸行为,分上下,左右,前后,斜线边。有八面支撑的需要。
3.曲伸,收放的需要。
4.由于折叠,裹挟,守中,用中之需要。
5.由于内劲,内力,内功之需要。
6.由于呼吸和运气的作用与要求。
7.意韵在其中所起的作用。
8.器械在其中的作用。
为什么要使用对拔劲?
首先这是自然人的自然行为,脊稚类动物的必然行为。顶天立地属于一种自然状态的相应对拔劲。
纵向对拔劲
——如高探马,白鹤亮翅等,一个是探身拔,一个是展身拔。
横向对拔劲
——如手挥琵琶,提手上势属于含胸拔背劲和拔背卷曲上提劲。
前后对拔
——比较典型的有单鞭,下势之类的,具有弓步性质的前后对拔性质的动作。
左右对拔
——实际就是侧身分劲,如左右斜飞式,野马分鬃等式势。
斜线边
——包括一些折叠性质的劲,四隅方位的劲式,式与式之间过渡动作居多,双摆莲是其典型动作。
应该说太极拳每一个动作都包含在对拔劲里。
对拔劲最大的特点就是能够充分调动腰腿劲,松沉架。只有真正用好了对拔劲,才算有了太极拳的手眼身法步的协调一致,并有韵味了。
对拔劲,在剑道中,刀术中,在抖杆等器械运动中比拳更显现,也能更好得到练习。得到全面体现。
根劲的要求上,首先要扎住根,才能往上拔,左右前后斜线边才能伸展,挺拔。没有这个根,任何的拔都是空的,虚的,浮的,浅的,甚至假的。守中用中在对拔劲中同样需要,同样重要。
对拔劲是可以存在的,对压劲是极其有害的。气沉丹田和意识提肛要
注意。切切!
对拔劲的要点是开阖,吞吐,收放的综合,也就是矛盾的集合,反映了孤阴不生,独阳不长的太极根本理念。
二、卷曲劲
卷曲劲有二层意思;卷可以归纳到罗旋劲上去。曲就是手法,身法,
以致腿法都是带弯曲的,具有含蓄的,不刻意崩直的,使整个动作留有裕量。这样就形成了太极拳独特的打法。再看形意八卦也皆有此特征因此被认定了“内家拳”。
卷曲劲比较直劲,实劲,硬劲更柔性一些,是对直劲等诸劲的改良,得到了些提高。在使用身法腿法上更灵动,更有其独持的一面,实际难度更讲究一些。
无论内家,外家要打好都不容易,都需要扎实的基本功,厚实的腰腿能力。想轻松是练不出真功实夫的。不要迷信个人的小聪明,那样会害到自己的。
如雷贯耳的罗旋劲,缠丝劲是建立在随顺,随势,随机之上的,不要刻意为之,更不需要为罗旋而罗旋,为圈而圆,其中的熟练是手眼身法步的综合作用,腰腿力量的提高。
罗旋劲的特点是摒弃那种直逼逼的拙劲,呆劲的运劲发力方式,在手法上趋于沾连沾随的运劲方式,不作生搬硬拽的丢顶方式,利用罗旋的巧劲,细腻的位置变换来阐述太极拳换劲理念。同时充分应用腰腿的共同力量来运化太极拳劲力,发挥太极中的内力,内功,内劲的作用与威力。并且应用绵绵不断的动作,作连续跟进。
处处有虚实,一寸有一寸虚实,一分有一分虚实,就是对卷曲劲中细腻方面的描写,利用手臂上挠骨与択骨之间的滚动,翻转,肩,肘的变化,来把握劲,控制劲,利用内劲,内力的补充辅助得到了如炉火纯青的推手效果,这就是我武贵卿老师推手上面的魅力所在。化力于无形,发力于毫厘。长短结合,虚实无定。
卷曲劲在腰腿上的发挥是沉,柔,快,捷。轻,巧,灵,便。闪,展,腾,挪。大捋上表现尤为突出,引空,闪进,顺势,借势,层出不穷。从这里能真正体会出技击的精进和深度,从这里也可以看到太极拳从着熟到懂劲的程度,是否能到达神明的阶段?对手呼?练习呼?呵呵!
三、松柔劲
在松成一片的太极界里,我感觉这个松字实在难以表达太极拳的普遍状态。因为松在很多情况下,是很主观的意识,而太极拳恰恰需要随顺的感觉,在于后发。心中有敌,手中有物,以及虚实的实际都不是一个松字能道明的,因此想加一个“柔“字来呼应。
1.所谓柔可以由虚实来对应,而不是一味松能够对付的。
2.松,往往是过程当中的要求:
3.去紧,去拙的需要。
4.不添劲,不丢顶,随顺的要求。
5.势的加强,劲的沉浮。
柔是怎么得来的,是揉出来,是在千千万万次揉冽中搓揉出来的,在与对手推手中切磋出来的。那种拳架之松一部分是意识出来的,和真正搓揉出来的松不是一回事。
柔劲是以掤劲为基础的,掤是一种有弹性的虚实劲,具有随顺的能力,遇强则顺,遇顶即化,遇软即强等随机性很强的劲力。随着功夫的提高会具有很高的复合劲能力。
具有复合能力的柔是太极拳劲路里比较显著的特点:柔中带刚,刚中带柔,刚柔相济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并不容易的事,提高到功夫程度更是不容易,磨练而成。
怎样才算柔?
1.不顶不丢。
2.立身中正。
3.不梱不散。
4.不仰不俯。
松肩沉肘,松腰沉胯;对初学者来说,松胯难于松肩,余认为松肩远远难于松胯。肩看似松,但也容易紧,而且往往一碰就紧,一激就僵,灵敏而自我振荡。胯看似不容易松,松了就很坦然了,比较自在了。松后出灵,出巧,就不容易了。
松肩一定要沉肘,肘沉手会变沉,肘抬则肩松不了。肩不松则劲滞,劲滞影响身法和腿法,影响协调性,一致劲。
沉胯才能松腰,松腰才能沉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松腰沉胯在于根劲,根深才能叶茂,拳也是这个道理。练久了,练深了,练扎实了,根就扎实了,就有了八面支撑。身法也出来了。
松的主要方面在于心松,心松是能力的表现,能力是技能和自信心为后盾的,所以最终要有心理承受能力。这是武技的提高,武德的展开,尚武精神的建立。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