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最火的是刀郎演唱会,它的成功值得武术界借鉴:
刀郎演唱会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涌现水涨船高之势,这与传播手段密不可分。
其一、现场直播加自媒体。 此类传播模式与大型活动同步,及时反映了活动的实景与盛况,因此,国际奥委会除了新闻委员会,还设立了广播电视委员会。如今社会已经进入了自媒体时代。人们阅读新闻的手段多元化了,不与时俱进,必然会被时代前进的车轮所抛弃。
刀郎的歌曲绝大多数为原创,深受听众欢迎与喜爱。据悉,线上听众超过了5000万,点赞居然达6亿之众,《新华社》、《央视网》等纷纷报道,《工人日报》甚至刊文“刀郎演唱会因何‘杀疯了?’”,道出了只有以人民为中心的作品才能成为时代最强音。这场演唱会也吸引了外媒的热议与好评,如法国《费加罗报》、日本《NHK》、英国《BBC》、美国《纽约时报》、权威的音乐刊物《滚石》等,异口同声地赞扬刀郎的作品,展示了中华民族的丰富多彩的音乐特色,显示了强起来的中国人民文化自信的雄心壮志。
同样“源于中国属于世界”的中华武术,亦是传统文化瑰宝,魅力无穷,吸引了五大洲的热血青年。
刀郎的作品海纳百川,演唱会的乐器有几十种,既有新疆的卡伦琴、刀郎热瓦普、刀郎艾捷克、手鼓等等,又有内地民间婚丧嫁娶的锁呐、二胡、马头琴、古琴、笛子等,还有西洋乐器电子琴、大提琴、小提琴、吉他,打击乐、贝司、铜管乐小号等等,演唱会的配乐独具一格,锦上添花。
刀郎的歌曲深受中国古典文学的影响,蕴育着地方民谣的特色,每场音乐会都会刮起绚丽多彩的中国风。这与他平时研读优秀的古典文学名著,深入民间采风有极大的关系。比如近期代表作“罗刹海市”、“花妖”之类的山歌,均有娓娓道来的叙事味道,表明他已熟读蒲松龄的名著《聊斋志异》、《弹词话本》以及深入民间吮吸山歌的乳汁,如“靠山调”等等,取其精华,为我所用。
武术是中华民族体育的百花园:少林、武当、形意、八卦、太极、八极、南拳、北腿;刀、枪、剑、戟,十八般武艺,加上武侠小说、武打影片深入人心,贴近老百姓和观赏习惯。
虽然武术为中华民族的国术,却从未出现过轰动效益。
是观众不热爱武术吗?否!记得一次我国散打选手败在泰拳脚下,立马引起喧然大波,足见它在国人心中有举族轻重的地位!对此不容置疑!
武术所欠缺的是对电视直播重视不足。国际奥委会主要资金来源为出售电视转播权。推出新影片之前,大都要有首映式,名曰花钱搞宣传。刀郎演唱会先在网上播放,收入两千多万,全部赠送公益事业,不愧为成功之举。
演唱会、运动会类似的大型活动直播的效果更好,巴黎奥运会组委会邀请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红”8K超高清转播车,惊艳了奥运赛场。
“武术原于中国”,但如何走向世界是个大问题。窃以为
其一、要从博大精深的武术中筛选出能代表中华传统文化的一套能比出胜负的武术技艺,而非大而全一锅端。
武术毕竟是一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因此比出谁更快、更高、更强就要有标准,而不能似是而非,全凭印象打分。
巴黎奥运会龙舟抓住了开幕式在塞纳河上举行的良机,过了把瘾。拔河项目也借奥运之机亮相场外,引起观众驻足观看。
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其实大多数观众就奔热闹而来,如果动不动就是博大精深,很可能将武术引入歧途。刀郎演唱会,没有伴舞之类的陪衬,反而突出了唱功。
武术有很大的潜力,且不说那么多拳种,仅就北体大、西安体院、上海体院、武汉体院、沈阳体院、成都体院等等均设立了武术系,此种现象体现了国家体育总局乃至国家对武术的高度重视,为什么我们不能向前看:在继承与发展方面下大工夫,尤其是紧跟时代潮流大胆创新,模索出武术走向世界的路径,而不是接二连三地回头看,出版一版又一版的武术史呢?
刀郎可以在古典文学的基础上推出了新版的川江号子,亦可在南疆谱写出了“喀什噶尔胡杨”……为何武术不能探索出与时代脉搏吻合的新型武术?
那么多高等院校武术系,人材浪费十分严重,如果分工明确:某个院校负责申奥武术(竞技武术),另一个院校负责将十八盘武艺的姣姣者组成表演团在海内外巡演,走向市场,尝试一段,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再出发……传统武术交给民间,相信会总有一天不会比刀郎的演唱会逊色。起码会比那么多版本的武术史更有实用价值!
有消息称,导演张艺谋欲将刀郎的歌曲《花妖》搬上屏幕。还有名校教授想将其纳入讲堂……
一切皆有可能,只要敢闯!
上一篇:让中国武术的精髓内涵代代相传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