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缠丝功”阐微
缠丝功是冯志强先生在80年代创立“混元太极”过程中逐步摸索出来的一套太极拳外功功法。它是通过肢体的局部或整体的螺旋缠绕运动,使附着在骨骼上的肌肉、经筋、肌腱等得以拉伸、抻拔和强化,并进一步与太极内功相结合,从而形成内、外功相结合的协调一致的“太极功夫”。其功能是协同内功修炼、在身体的皮部与肌肉筋键之间形成护体气膜,从而达到强身健体、濡养脏腑、提高抗击打能力、逐步深化“太极功夫”的功效。
冯志强先生的缠丝功法,练法朴实无华,部分动作就是拳法中的单式组合,所以简单实用、易学易练,深受广大太极拳爱好者的青睐,很多人习练后都受益匪浅。我师张禹飞先生深得冯先生的拳法三味,在缠丝功上尤下功夫,90年代他就开始协助冯先生整理功法、传播“缠丝功”。进入21世纪后,他在练习中逐步研究了“缠丝功”与混元内功理论的内在联系,把冯先生的“三节九窍十八球”学说与“缠丝功”相融合,按照先易后难、先局部后整体、循序渐进的思路,细分“缠丝功”为“十八球缠丝功”和“节窍缠丝功”两部功法,使得“缠丝功”真正达到了理精法密、逻辑严谨、易学易记、不走弯路的境界。简言之,“十八球缠丝功”侧重于局部缠丝,“节窍缠丝功”侧重于整体缠丝,这一细分,既促成了缠丝功体系的科学性和完整性,减少了练功过程的重复和无序性,又体现出练功体系的科学性和系统性,成为混元太极功夫的一套理精法密的完善功法。
“十八球缠丝功”依据的是冯志强先生的“十八球”学说。冯公将人体的上中下三盘按照人体的关节和技击、锻炼时人体的主要使用部位,分别划分为上盘肩肘腕、中盘胸(左右)腰腹臀(左右)、下盘胯膝踝,这样算下来正好是18个部位,冯公谓之“十八球”。禹飞师依据冯公的“十八球”概念,将其赋予了“缠丝功”的内涵,这样就产生了“十八球缠丝功”的理论和实践。禹飞师认为:缠丝功的练习和其它功法一样,也是要经历由简到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学习顺序,因此将局部缠丝分类于“十八球缠丝”,是简易;而将整体缠丝分类于“三节九窍缠丝”,是繁难。由简易而繁难,符合人的认知和学习能力顺序。
冯公还将形意拳中关于拳法和技击的“三节”学说(即梢节、中节、根节的划分),运用到太极拳中,并赋予了主导每一“节”的内功之“窍”,这样就把太极内功与外功做了一个有机的联结。“三节”的运动是整体的运动,而整体的运动又离不开“三节”的协同运动,“三节”与整体构成了太极武术的完整运动结构体系。并且“三节”在武术运动中相互呼应、相互关联,无论是技击还是练拳,三节都是一个整体的、相互协调的运动;另一方面,由于三节与内功的联系,每一节都有与之相应的内功窍穴为其主导,从“内气”运行的角度讲,既要有整体之“气”的行气通道,又要有聚气成“功”的聚劲、发劲之驿站,这就是“窍”的功能和作用。这就从内外功相结合的角度形成了整体练功、混元一气的内功功夫,就能够达到内家拳所要求的“劲整”的要求。所以禹飞师根据冯公的“三节九窍”学说,赋予它以“缠丝功”为载体的功夫基础。具体看“三节九窍”分别对应的部位是上肢梢节窍劳宫、中节窍曲池、根节窍肩井,下肢梢节窍涌泉、中节窍委中、根节窍环跳,中盘躯干梢节窍大椎、中节窍夹脊、根节窍会阴。以上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三节九窍十八球”的理论和实践体系,而“三节九窍缠丝功”就成为该功法最重要的整体训练方法之一。
二、“太极功夫”浅说
什么是“太极功夫”?在当今武术界可谓众说纷纭,其实从功能角度看,不外乎“养生健身说”和“推手技击说”两种角度。
“养生健身说”认为:我们练拳练功的目的就是为了强身健体、延年益寿,作为冷兵器时代的近身搏击术早已经过时,热兵器的发明使得冷兵器时代的各种搏击术变得无足轻重,当今的防身自卫,用热兵器完全可以在20~50米之外解决战斗,不可能给危险巨大的近身搏斗留有一丝机会(在美国等国家私人是可以拥枪)。从而今天的各种眼花缭乱的搏击术,也只能蜕化为一种取悦于观众的“娱乐项目”。其实纵观当代不管哪种搏击项目,都是在一定的技术要求和比赛规则下进行的,这些技术和规则的限定,其实就是限定了它的搏击目的不是冷兵器时代的那种性命相搏,而是一种规则之下的技术展示和取悦于观众的娱乐项目。这样,作为冷兵器时代的“杀人技”所附带的第二位的养生、健身功能就会登堂入室,成为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延长寿命、增加生活情趣的一个主要目的。太极拳也不例外,它首先是冷兵器时代的产物,从而也就附有冷兵器时代的所有搏击术的共同属性。不同的是,太极拳在初始产生时就附带有极高的养生健身功能,这是它在养生健身功能上的独特优点,在时代进化中,它彰显出了最具生命力的特征。这就是为什么今天的太极拳能成为大众运动健身和审美项目而火遍全国、风靡世界的主要原因。
“推手技击说”认为:无论何种社会,人类作为一种动物都不会丧失其动物本性,简言之就是“争斗”:政界有争权夺利的政治争斗,社会底层有蝇营狗苟的肢体争斗,商圈有尔虞我诈的利益争斗,学术圈有知识产权的名誉争斗……总之,“争斗”无处不在,且最后大部分会以“肢体”冲突而显现出来。更何况现在无论是哪个国家、何种社会,其社会矛盾和冲突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国与国、民族与民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随时都会因“争斗”而产生近距离的肢体冲突,即使是大讲文明与法制的某些国家,在国会的讲坛上也会出现扔鞋、枪击乃至肢体冲突。所以,搏击术不是可有可无,而是社交中的一种必不可缺的自卫手段,它能够提供个体在应急遇险情况下的最有效的自我保护方式。(世界上多数国家是不可以拥枪的。)基于此,武术或搏击术的功能就必须放在第一位,因为养生健身功能可以为别的运动形式所取代,而搏击功能作为武术或搏击术的唯一功能吧不能被取代的,只有保留和强化太极拳的技击功能,太极拳的存在才有其绝对价值。同时,因为其产生的历史性,“技击”也是武术和搏击术的灵魂,没有了技击,武术和搏击术也就失去了意义。养生健身可以为其它项目所取代,审美情趣也可以为其它娱乐项目所取代,而唯有防身自卫功能仍旧应归属于武术和搏击术,这就是它的生命力所在。太极拳因其独特的训练方法,既可以得到防身自卫的技术和功夫,又因其有“推手”这个独特的对抗训练方法而不伤身、有效果,从而就具有了现代意义上的搏击需求。
应该说,两种说法都有道理、都有意义。不过,若对二者孰轻孰重、孰主孰次分出个子丑寅卯来,还真不容易。我们还是先从学理上考察:人所共知,考察一个事物若要对其下定义,就必须从事物属性的根本意义上去考察,才不至于走向偏向或者不知其所以然。以上关于太极拳的“养生健身说”和“推手技击说”都是从不同角度考察太极拳的功能的,所以个见仁智。我们此处要考察它的根本属性可以从文化传承和现实功能相结合的角度来考察,才能既不失其历史面目所包涵的文化传承功能,又不失其现时所需要的实用功能。本文就是以“缠丝功”为肌体来阐述“太极功夫”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和意义。
这里,我们先给出“太极功夫”的定义,然后再来讨论“缠丝功”的意义。我认为:“太极功夫”就是一种通过太极拳练功体系的训练后,所能够得到的技击防身和养生健身功夫。这里的关键词是“太极拳练功体系”,而不是“太极拳”,这个概念的厘定非常重要,也是本文的核心词。其属概念是“太极拳练功体系”,其种差就是“技击防身”和“养生健身”。至于“太极功夫”所包含的外延概念也很明确,就是“技击防身”和“养生健身”两个部分。
三、“缠丝功”在太极功夫中的地位和作用
“缠丝功”不是太极拳,它没有固定的套路,也没有固定的拳法,但因其源于太极拳,因此属于“太极拳练功体系”,是太极拳的基本功之一。在我们的“混元太极拳”练功体系中,“缠丝功”仅是其中的一种功法,它属于太极拳的“外功”。前已述及,“太极功夫”就是养生健身和推手技击功夫,那么,“缠丝功”就是有关养生健身和推手技击的一种功法。
首先看“缠丝功”对养生健身的作用:我们知道,从解剖学角度看人体,它是由骨骼、肌肉、循环、神经、消化、呼吸、泌尿、生殖等子系统组成的;太极拳的锻炼对于强化这些肌体组织和改善它们的功能都有着不同程度的作用,前人已有很多理论和实践给予了证明,此不赘述。在对人体运动方面的外功研究上,西方科学家通过实证也做了不少的研究和探索,我这里引用美国著名运动学专家鲍勃·安德森在其《拉伸·最好的运动》一书中谈“拉伸”功能时说的:拉伸可以缓解肌肉紧张、提高身体的协调性和弹性、扩大身体的动作范围、预防运动损伤、放松大脑、了解自己的身体情况等等。其实,他说的“拉伸”就是我们的“缠丝功”,因为鲍勃的“拉伸”运动有两种,即直线拉伸和扭动拉伸,而我们的“缠丝功”则是将两种拉伸混合在一起的运动形式。
中国传统医书《黄帝内经》认为:“骨正筋柔,气血以流。”就是说,筋骨系统的运行如果正常的话,经络气血就容易通畅,经络通畅则百病不生,故民间有“筋长一寸,寿增十年”的说法。所以鲍勃也说“拉伸是最好的运动”。中医把全身的主要经筋分为十二个部分,分别对应于人体的十二正经经络系统(附带奇经八脉系统),为人体的主要经筋体系。我们的“缠丝功”要锻炼的也正是这十二经筋系统。十二经筋系统分别包裹着十二经络及其子络、孙络系统,十二经筋系统通畅了,十二经络及其子络、孙络系统也就通畅了,“通则不痛”,身体就健康。以“十八球缠丝”为例:“腕缠丝”就是利用大小臂的旋转缠丝,锻炼上肢的经筋系统;“胯缠丝”则是利用下肢的旋转缠丝,锻炼下肢的经筋系统;“腰缠丝”就是利用腰部的旋转缠丝,锻炼带脉、冲脉的经筋系统;“胸缠丝”则是利用躯干的旋转缠丝,锻炼冲脉以及足阴阳经的经筋系统;而最后的“躯干缠丝”,主要利用躯体及上下肢旋转缠丝,锻炼背部膀胱经以及维跷脉的经筋系统。整套功法练下来后,整个身体轻松爽快、步履轻盈、精神饱满、精力充沛。其实,“缠丝功”的原理就是利用一种运动形式,先把筋拉长到极致,然后再通过螺旋拧缠、抻拔拉长筋腱和肌纤维,达到“抻筋拔骨”的作用。
其次,就是我们的“缠丝功”还有着更“东方”的练法,就是“意念”的参与和运用。在两部“缠丝功”法中,每节功法都有独特的意念要求,这就有别于西方的“拉伸”运动。意念配合有什么效果?相信每个练过中国功夫的人(无论中外)都有亲身的体会,此不赘述。
复次,太极拳因其武术功能而对身体都有着不同程度的筋骨和肌肉的要求,如:肌肉要求有爆发力,经筋要具有柔韧性,而踢腿、弹腿及跳跃对腿部的弹性有着较高的要求,这些都需要通过拉筋——俗称的“抻筋拔骨”来实现。以往的太极拳自身是没有这种训练要求的,那么自从有了缠丝功之后,就解决了这个问题。可以说,“缠丝功”弥补了太极拳练习的“抻筋拔骨”功能的缺失。反过来讲,因其所具有的基础训练功能、地位和作用,故而对提高太极拳技和健康水平、通经畅络、预防老年退行性筋骨疾病等都有着非常好的养生健身作用。这是当今我们对太极拳的认知所能达到的最全面、最科学的认知层次和认识深度。
四、“缠丝功”在太极推手中的地位和作用
太极拳习练者都知道,太极拳作为一种武术功夫,其主要技法的训练和应用都要通过“推手”来实现。因此,“推手功夫”就成为“太极功夫”的唯一试金石了。就推手功夫而言,从练功角度看,无非就两种:内功与外功。内功是通过意、气、力的综合训练,尤其是丹田这一口“气”的锻炼。调动出身体里的内动能量,运到全身,发挥出最大的技击效果和养生效能。其实它就是一种用意念调动的气血协调、意气力合一的动力势能。太极外功则就是我们的“缠丝功”,它是一种由肌肉、骨骼、经筋、肌腱、皮肤等肌体综合作用的一种动力机能,功夫越深,其所能调动的肌体越多、越集中、越协调。我的师父张禹飞先生在师爷志强公的“十八球缠丝功”的基础上,根据其实践又延伸续编出“节窍缠丝功”,虽然动作只有十二个单式,但涵义深远,其理论依据就是融入了形意拳的梢中根“三节劲学说”,其主要功能从养生健身拓展到了推手技击,为推手建立了一个技术训练基础。如:“蛇缠手”就是训练上肢的三节劲,其劲力的意念着力处依照“出则梢中根,入则根中梢”的运行轨迹,逐步建立起太极拳的“三节劲”概念,从而达到“明三节”的境界。形意拳谱也曾说过:“梢节不明,无依无宗;中节不明,浑身是空;根节不明,动辄跌倾。”此“三节论”对太极拳也非常适用。尤其是对专攻推手技击的人来说,更为不可或缺。
太极推手作为技击的一种训练方法,固然不同于一般的散手训练,它因其速度慢既可以避免训练伤害,长久练习也容易练出真正的太极技击功夫。因此,各门武术中的技击原理,均可适用于太极推手。禹飞师将形意拳的“三节劲学说”融入“缠丝功”,不仅是对“缠丝功”功法的贡献,而且也为成功练出“太极功夫”奠定了一个能够依托实践的功夫训练基础,我的师兄弟们在训练过程中,凡练此功者,都能在短期内不同程度地增长功力,在各种推手比赛中成绩不俗。我的推手实践也充分证明了这套功法的意义,我通过增练这套功法从以前推手使用拙力蛮力而能到现在知己知人、在全国推手比赛中屡获金奖就是实证,我就是通过练这套功法获得了非常的“推手功夫”。更何况在我们混元太极的渊源中,形意拳也是主要渊源之一,其理论的指导意义不言而喻。但是与真实的散手比较起来,太极推手因其速度问题也只能作为一个训练的过渡阶段,也正因如此,在太极推手中加入“三节劲”的训练意识除开技击的必要性之外,更为有价值的是它还具备了获得“三节劲”的可能性,即通过中速训练,逐渐形成大脑皮层的条件反射,由慢而快,最后达到“三节劲”的掌握程度。“节窍缠丝功”的功能和价值正在于此。例如:“蛇缠手”的“三节劲”就是在出劲时,先出“梢节劲”,在实际应用中属于“火力侦察”,即使不慎为对方所牵引,对方因吃不住我的“根”而功亏一篑;我则可以通过“火力侦察”而游刃有余。在出“中节劲”时,虽是给对方加大了压力,但由于留有自己的“根节劲”,就可以在确保在对方对我构不成威胁的情况下,出“根节劲”给对方以恰如其分的一击。反之,在“回劲”时要先回“根节劲”,此时,“梢节劲”和“中节劲”仍保持原状,就可以做到老前辈所说的“掤劲不丢”,此时对方是不知道我的劲力回来的(除非听劲非常好的高手)。其后才是“中节劲”回来,此时一般的推手有素者倒是能感觉到我的劲力变化,但因我的“根节劲”已经回来,即使对方想乘虚而入,已然来不及了,他所能控制和击打的也只能是我的中节或梢节的劲力,对我的“中”构不成威胁,而我则可以听其劲而应变其攻击,这就是明白“三节劲”的妙用。至于太极散手中的技击“三节劲”,应当是在推手中对“三节劲”的掌握已经达到“有人似无人”的炉火纯青境界之后,形成的无意识本能反应的延伸。再如:“摇辘轳”式,当双手向前作“虎扑”时,先出“梢节劲”,即使对方听到了我的劲欲施以“牵引”时,我因先出的是“梢节劲”,对方吃不到我的根节仍不会对我构成“失中”威胁,此时我就有运用“中节劲”与“根节劲”的回旋余地;当我回劲时,双手对对方施以“采劲”,因我先走的是“根节劲”,前期对方是不易察觉的,待对方感觉到威胁时,我的“梢节劲”已经到位,于是和“根节劲”合力形成“整劲”将对方采拿趴下。总之,整个“节窍缠丝”无不体现了“三节劲”的技击原理,习之多多有益。
五、“缠丝功”在太极拳中的地位和作用
前已述及,“缠丝功”是源于陈式太极拳的单式,经过冯志强大师的选编和提炼,成为太极功夫的必修课,又经过我师张禹飞先生的续编和精练化,形成了目前的“缠丝功”训练体系。那么它对太极拳又有什么价值呢?换言之,“缠丝功”在太极拳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呢?下面我们就来探讨这个话题。
不言而喻,“缠丝功”源于陈式太极拳单式是不争的事实。但它反过来对太极拳有什么意义呢?我觉得它至少有四个意义:
1、它可以助练出太极拳所需要的外功功夫。
禹飞师曾把太极拳的外功概括为:柔韧功夫、发劲功夫、圈劲功夫(也叫环转功夫或缠丝功夫)、弹抖功夫、腾挪功夫等层次。这几种功夫的基础功夫就是柔韧功夫,而练出柔韧功夫的主要功法就是“抻筋拔骨”,在我们这里就表现为“缠丝功”。“缠丝功”作为一种外功功夫绝不是可有可无的,
2、它可以通过反复训练的方法尽快掌握“太极八法”与推手技击的技术体系。
众所周知,“太极八法”是太极拳推手技击的主要技术体系和功夫劲力体系。根据中国传统功夫的定义和传承实践,“技击功夫”的炼成必须是在某一特定方式的运动系统的训练下,达到本能反应、运用自如、意气力合一、一触即发的境界,就如同我的师祖陈发科公“挨着何处何处击”的功夫,这才叫“太极功夫”。但做到这点,不是天天练太极拳多少遍就能成就的。它必须有一个训练方法,能够使得你实现本能反应、运用自如、意气力合一、一触即发的境界,这个方法,只能是最简单的方法和最千锤百炼的某几个动作,这就是“大道至简”的意义所在。猫科动物的“一扑”就奠定了自己“兽中之王”的生存之道,鹰隼的俯冲“一抓”也成就了自己的空中霸王之道,这都是一种特定本能训练,所以武术的功夫亦如此,“百多”不如“一精”,这就是功夫的内在含义。在太极而言,这“一精”就是“太极劲”,冯师爷谓之“混元一粒气”,我师父谓之“混元劲”。而这一“混元劲”的得来,只能靠一种方法,就是“缠丝功”。有了“混元劲”,八法怎么用都会得心应手,没有“混元劲”,八法的运用就会流于表象,永远也进不了太极大门。这也是我从推手实践中得出的经验教训:以前不练“缠丝功”,和人推手较技全靠“蛮力”、“本力”,往往被高手灰头土脸的摔出去老远。后来在师父的指导下,系统训练了缠丝功和最简单的劲力系统,推手技术和劲力日益精进,在比赛和民间交流中也逐渐获得了大众的认可。
3、它使得“太极内功”有了一个可依赖的实践载体。
当前在太极拳界得到的共识就是,太极拳必须有“太极功夫”,没有“太极功夫”的太极拳可以称之为“太极操”或“太极舞”,当然“太极操”或“太极舞”不是不好,她们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但他们都不是“太极功夫”。他们有其锻炼价值和审美趣味,但他们丢掉了作为太极武术的灵魂——搏击,所以,依据我们前面的定义,他们不是“太极功夫”。那么如果从功夫的练法角度看,它又可以分为“太极内功”与“太极外功”二种功夫。前已述及,“缠丝功”就是“太极外功”,而“混元功”和“桩功”及“丹功”则是“太极内功”。禹飞师给太极内、外功的定义是:以动作引导而做肢体运动的功法就谓之“外功”;以意念引导而做意识运动的功法就谓之“内功”。我的理解:“太极功夫”就应该是个“内外功”的“结合体”,就是意念运动与肢体运动的综合运动,才能练出“太极功夫”。这个“结合体”,有内有外、有法有功、有虚有实、有练有用,都结合起来就成为了真正的“太极功夫”,这就是“结合体”的意义。
4、它有助于明白太极拳的拳理拳法以及动作的规范化。
太极拳的理法告诉我们,欲掌握“太极功夫”必须要明白“太极八法”之劲力。但太极拳因其流派与动作的多样化和繁复性,使得“八法”很难在短期和整套拳的演练中得以掌握,而“缠丝功”因其动作简单和重复性,使得大脑皮层能够在较短期内对某一劲力产生肌肉记忆,从而就容易领会和体验太极拳的拳理和拳法。细观今日之太极拳,种类繁杂、套路众多,我们可以从用一个圆锥体的模型,构想两个方位来理解太极拳的拳理和境界:一个方位是从锥底面向锥顶看,锥底面上是众多的拳术、拳法流派和套路,在这个锥底平面上,太极拳让你眼花缭乱、不知所措,面对众多的太极拳种你不知道该学什么、怎么学?你唯一可以明白的就是这些眼花缭乱的根本就是“太极十三势”——即太极拳的“八门五步”。但这“八门五步”的理论也会搞得你扑朔迷离、难辨真伪,因为对它们的解释是众说纷纭、各行其是,仍然会坠入五里云雾之中而不知所措,那就再向上看,看到锥顶,就能看到老子所说的“大道至简”的根本境界了:这一根本就是“混元一粒气”,看上去是不是有些“玄学”意味?!但只要你再进一步深入进去就知道了,它其实并不“玄”,它就是按照师门的规矩去“练”!“练”是看得见、摸得着、说得出的。那么练什么呢?前辈们的武谚早就告诉我们了:“内炼一口气”,即用外呼吸调整“内呼吸”,这就是老子说的:“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橐籥就是风箱,在人体就是呼吸,呼吸不就是一口“气”么?这口“气”在我们混元太极冯师公谓之“混元一粒气”,这个“气”是“道”之“气”,而非“气”之“气”。冯师公有时又把它叫做“浩然正气”。这个“气”之“道”,既“大”又“简”,这不就是“大道至简”吗?当然,“道”可“简”而“法”不能简,修炼“大道”之“法”是要有途径、有内容的,这就是“术”,志强师公谓之“道法术”的关系。所以,明白了这个道理,是不是就可以区分和辨别真假太极拳了?反观之,从锥顶往锥底看,有了锥顶所观之“大道”,你选择和评价太极拳不就很容易了吗?首先,锥顶之“道”符合“大道至简”原则的就对,不合者肯定不对!就没必要去学!其次,仅有大道还不行,还要有具体的“法”和“术”来辅助大“道”而成,这些“法”和“术”不能离开大道的初心,离开了它们就成不了“大道”。在混元太极而言,这个“法”就是“内功”之法,这个“术”就是“外功”之术。“内功”之法就是“混元功”——即获得“混元一粒气”的内功;“外功”之法就是“缠丝功”——即获得“抻筋拔骨”的外功和柔顺筋骨之劲,二者相结合就是“太极功夫”。在圆锥体的底面,我们混元太极无论是“内功”还是“外功”,都能够落地练习和体验,这下不“玄”了吧?至于功夫的深浅高低,那就是你练一层就有一层,“工夫”下多大、“功夫”就会有多深。不深奥吧?(关于“道”“法”“术”之间的关系,可以参阅我师张禹飞先生的论文《修身·体道·开慧根》的第四部分“混元太极的修炼层次和目标”一文。文见《全球功夫》杂志2022年(第二期)四月号(No52期)《混元太极拳专辑》P29。)
但从锥顶看锥底倒是不一定能一下看清楚,大道虽简,但“体道”须要有载体,这就取决于中间的过程联结点,于太极拳而言就是“太极十三势”,它位于这个椎体的中部,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也就是说,“道”只有通过“太极十三势”才能具体化、才可以落地。所以,“太极十三势”就具有了各种、各派太极拳所共有的特征——你无论练何种太极拳,都要以能否练出“太极功夫”和符合“太极十三势”法理为依据,否则就不是太极拳了。最后才是锥底的各式、各派太极拳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万紫千红”盛大局面,这种局面已经把“道”“法”“术”消融在群体参与和审美的狂欢运动中了。所以这就是欲练好太极拳须明“太极十三势”,欲明“太极十三势”则须修炼“太极内外功”的道理。这也是混元太极拳因其“拳功一体”化而备受广大太极拳爱好者青睐的原因之一。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