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诚信文化分会    主 办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紫砂文化

一方湖石,天物合一

时间:2021-04-26 17:19:08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 作者:崔益明

一方湖石,天物合一

——访青年艺术家杨柳

  江南宜兴素有陶都之称,盛产的紫砂以独特的泥质、造型和古朴的自然美感而闻名遐迩。太湖石,中国古代玩石,因盛产于太湖地区而古今闻名。白居易曾在《太湖石记》中评价“石有族聚,太湖为甲,罗浮、天竺之徒次焉。”紫砂和太湖石都是江南地区典型的文化元素,如何将两者结合,是青年艺术家杨柳潜心研究的课题。他创作的紫砂壶《沐石茶器》以太湖石形态入题,用紫砂泥塑造太湖石形态的壶身与茶杯,在石与水中探索江南文化的趣味,该作品获得国家艺术基金2019年度青年艺术创作人才美术类作品成果运用。

  杨柳2003年进入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习陶艺,2010年毕业后到宜兴设立工作室,从事紫砂创作。紫砂创作是一个缓慢的制陶过程,采用类似慢轮成型的方式,使成型时间变慢,给创作者留下更多可以发挥的空间。这是杨柳喜欢的创作方式。

  紫砂创作还是一项复杂的陶瓷工艺,仅制作工具就上百种。刚到宜兴时,杨柳曾想单纯地从事设计,但是不久他便发现,自己设计的产品只有紫砂的“皮”,而没有紫砂的韵味。这使得他真正理解,传统陶瓷的形态特征与它的制作工艺和文化是密切相关的,也从此开启了他的创作之路。虽然在学校有一些制陶经验,但他仍选择从最基础的工艺开始学习,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学生时代的我,满脑子都是西方的设计理念。接触紫砂后我喜欢上了国画、书法和篆刻,开始懂得传统文化和艺术。”杨柳说,紫砂创作是一座大山,只能一步一步地往上爬。

  在中国陶瓷历史上,紫砂工艺细致严谨。但事物往往具备两面性,优势越明显,劣势也越显著。在创作中,这些细致的工艺和工具造成作品形态极度相似,从而束缚了创作。杨柳认为,中国传统工艺创新,一定要经历“走进去”和“走出来”的过程。设计在创新,工艺、工具也要创新。在继承传统工艺时,创作者要具备“走出来”的胆识和魄力,才能做出真正有新意的作品。要兼顾传统审美和时代观念,突破陈规,大胆使用新材料、新工艺、新观念,赋予传统符号新形式。

一方湖石,天物合一

  杨柳 《沐石茶器》 紫砂 9cm×9cm×8cm 6cm×6cm×5cm 2018

  工艺美术作品《沐石茶器》就是在这样的理念下诞生的作品,极具江南气息,茶壶和茶杯的形态借用太湖石的审美意象,流露出对江南茶寮中文房清供这一文化传统和文人趣味的深刻理解。“沐石”的命名也颇有深意,意欲提请使用者在饮茶中体悟中国古代文人“沐者弹冠,跂石临水”的山水境界,体现了器以载道的设计意图。

  为了避免茶壶的功能结构(如壶嘴、壶把、壶钮等)对太湖石造型语言的干扰,杨柳在设计时将壶嘴内藏于盖下,使用时需要扭转壶盖,壶嘴才会显现,体现茶壶之貌。太湖石的结构,增加了壶身局部的厚度,直接持壶身倒茶不会烫手,从而代替了壶把的功能。无钮的方形壶盖,在旋转中四角外露,也方便拿捏。这样的设计,一方面保留了太湖石形态的完整性,不妨碍使用功能,达到功能和形式的有机整合。另一方面也增加了人与器物的互动,形而上者谓之道,将功能隐于形式,让用户在与器具的互动中,感受寻常之物存在的深层意义,这是工艺美术作品《沐石茶器》的核心设计理念。

  石与水是江南文化趣味和文人传统的集中体现,一斟一饮中,茶水与茶器构成了江南传统文化的微缩景观。沐石茶器的设计,并不是对太湖石形态的简单复制,而是在充分理解太湖石——这一江南文化符号的基础上,对其形态符号进行的二次重建,将代表性元素有机融入壶身和茶杯的造型中。

一方湖石,天物合一

  杨柳近照

  创新是艺术进步的灵魂,紫砂艺术的创新不仅包括材质创新、技法创新、工艺创新,更为重要的是思想创新、理念创新和风格创新。紫砂的传统工艺如何与现代造型语言结合,是困扰杨柳的最大难题。紫砂的审美特征与它的工艺特征密切相连,一个新的造型往往伴随着新的工艺,新工艺往往容易导致作品丢失紫砂的形态特征。在创作过程中,杨柳尽可能地保留了传统紫砂工艺的成型方式,通过不断调整修改造型设计,改良制作方式,最大限度保留紫砂工艺的文化内涵。

  紫砂壶的创作始终离不开造型与文化内涵这两个极为重要的元素,创作者只有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创造力,并不断付诸实践,才能使紫砂艺术不断推陈出新,愈加具备生命力。保持紫砂文化气息和中国文化经典意象的同时,为传统紫砂工艺构建全新表达方式,是近些年来杨柳一直探索的议题。于此而言,工艺美术作品《沐石茶器》正是一次有益的尝试。

  在从事紫砂创作的群体中,杨柳觉得美术学院的系统学习是他的优势,同时也是一份责任。获得国家艺术基金的肯定,让他对紫砂创作和创新树立了信心,坚定了自己的创作方向。“我要进一步挖掘和提炼江南文化,融合现代审美和观念,创作属于当代中国精神的紫砂作品。让紫砂拥有现代中国的人文精神,才是真正对中国文化的弘扬、对紫砂文脉的接续。”杨柳说。(光明网记者崔益明采访整理)

上一篇:弄懂这几种紫砂泥料,足够用一辈子了!

下一篇:创新赋能“吴氏紫砂”文化新生命

编委会 | 网站简介 | 机构设置 | 会员简介 | 人员查询

版权所有:诚信中国网@2021 京ICP备13008251号

网站维护:中安观研究院互联网科技中心网站制作联系:010-57130801

如有侵权,敬请在一周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本站新闻文章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来源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520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