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瓢壶早期称为石铫,铫在辞海中释为吊子一种有柄,有流的小烹器。铫从金属器皿变为陶器,较早见于北宋大学士苏轼《试院煎茶》诗:“且学公家作名钦,砖炉石铫行相随”。苏东坡把金属“铫”改为石“铫”,这与当时的茶道有着密切的关系。苏东坡贬官到宜兴蜀山教书,发现当地的紫色砂罐煮茶比铜、铁器皿味道好,于是他就地取材,模仿金属吊子设计了一把既有“流”(壶嘴),又有“梁”(壶提)的砂陶之“铫”用来煮茶,这“铫”也即后人所称的“东坡提梁”壶,这可谓较早的紫砂“石铫”壶。从留传于世的石铫壶看,至陈曼生、杨彭年时期,已有了很大的变化,更趋向文人化、艺术化。
全手工竹编石瓢壶 - 杨皓然紫砂作品
本壶采用红泥制成,壶身端庄稳重,刚中有劲,敦实调和。壶钮比例适当,线条柔和;直筒暗嘴,出水有力,不易涎水;壶把自然流畅,整体造型简练,古朴大方。
顾名思义,景舟石瓢,是由顾景舟预设制造的,呈椭圆形,上窄下宽,颇具备分寸感,壶身丰满,虽型制为几何型,但每根线条饱含了柔润,景舟石瓢充分了展出了线条的软而韧度。 顾景舟其人: 顾景舟(1915年十月十八号~1996年六月三号)原名景州,多年以前曾用艺名'武陵逸人”、“瘦萍”,余年爱用“老萍”。宜兴川埠上袁村人。不多时就读于蜀山东坡学校。聪颖超出众人,常得学校校长的表扬。 顾景舟的一生致力于紫砂陶艺,不断努力向前,敢于创新,并带领几代人为紫砂事业甜光添彩。他以宽广的心胸,精深的技术,在紫砂进展史上写下了辉煌的篇章,不愧为一座关键的里程碑。正如闻名美术大师亚明先生所评:“紫砂始于明正德,直到现在五一百年,圣手然而十余人。顾景舟当为近现代大师。顾老的壶可见神州之哲学神魂、文学气息、绘画精神韵味。”
子治石瓢
瞿子冶其人:原名:瞿应绍(1778~1849),字陛着,号子冶,又号月壶,上海人。清嘉庆年代里廪贡生,诗文甚佳,擅篆刻,善绘画,师宗恽南田。一辈子收集保藏古物甚多,宅内摆设皆尊彝及古今著名人物墨痕。一辈子制壶不少,多摹陈曼生之作。他雇陶工多人,用宜兴高岭土制成各式壶模,自个儿在壶上画竹题诗,由友人邓符生篆刻。余年初次制定月壶,称呼“瞿壶”,制壶法未能流传到后世。瞿壶有粗、细二种:粗沙制造工致;细沙皆画竹,非常少数笔,更显古朴。上海开埠后,日人搜求瞿壶,携至东洋,一壶可售数十银洋。咸丰年代里,上海小刀会举事,瞿应绍所藏书法和绘画古董在兵燹中散失,仅有所作《月壶题诗画》留存在世间。
子治石瓢 - 彭春兰紫砂作品
此壶型整个壶身呈金字塔形,三边形组成,壶身丰润饱满,由于重心下垂使用很稳当,更具有极大的观赏性,壶嘴的特色在于短小面有力,为直筒形,使出水更加有力量顺畅,壶钮采用常见的拱桥造型,使整款壶在简单中多了一份活力,壶盖与壶身严丝密缝使此壶具有非常高的实用性。
景舟石瓢
景舟石瓢 云雀 - 季帅紫砂作品
作品赏析:壶身呈梯形,曲线柔和流畅,造型浑厚朴拙。足为钉足呈三角鼎立状支撑,给人以轻灵而稳重之感。壶身八字造型,造成一个主视角度内的呈型表面,亦曲亦直,皆显现简朴大方的气度。直流,简洁见力度,多为暗接处理,溶于壶身整体。把多呈倒三角势,与壶身之型互补,形成和谐的美学效果。平压盖,桥钮,干净利索,壶身刻有祥云鸟雀图案,清新自然,古朴大方。
责任编辑:刘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