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壶商都会这么告诉你:前一晚洗完的紫砂壶,直接盖上壶盖,如果第二天壶内干透了,那么就说明透气性好,这就绝对是原矿好料;如果第二天壶内还是湿的,那就说明透气性不行,这个料就绝对不行。事实真的如此?当然不是!
不信可以直接问商家,我从你这买10把壶,你能保证每把壶都能做到你所说的特征吗?如果做不到,那么……。这时,商家的表情肯定又是错愕的。
言归正传,这里不是在教你撒泼怼人。而是要弄清楚,为什么紫砂壶“隔夜不干”或者“隔夜干”说明不了其泥料的好坏。这对我们理解紫砂泥料特性,有着极大的指导意义。
一、到底是什么造成了紫砂壶壶内“隔夜不干”或者“隔夜干”?
与之前说过的“在紫砂壶上浇淋茶汤看吸水快慢,不能完全说明该紫砂壶泥料的透气性”不同,紫砂壶在盖好盖子的情况下,没有“蒸发情况”的干扰,“隔夜壶内会不会干”这的确是“紫砂壶泥料本身的透气性”在起决定性作用。
【氿岕紫砂制仿古壶】
所以,文首商家的前半句话是正确的,但其将“紫砂壶泥料的透气性”作为“普遍性的泥料好坏辨别依据”,这个就大错特错了,甚至是不能自圆其说。为了回答好这个问题,我们还得从“影响紫砂壶泥料透气性的因素”谈起。
二、影响紫砂壶泥料透气性的因素有哪些?
直截了当地说,紫砂壶材质因其特殊的双层气孔结构,所以具有良好的透气性,而这种透气性主要和其泥料烧成后的结晶度相关。结晶度越高,透气性越弱;结晶度越低,透气性越强。具体可以分为以下三种情况:
1.不同种类泥料的影响
就练泥而言,我们经常从“泥性重”或者“砂性重”这2个维度来区分紫砂泥料的特性。
如果我们说某种泥料“泥性重”,那么就是指这种泥料的“泥性表现”相对要大于“砂性表现”,直观些说,就是烧成后的结晶度要相对高一些,透气性就要相对弱一些。
【氿岕紫砂制虚扁壶】
反过来,如果我们说某种泥料“砂性重”,那么就是指这种泥料的“砂性表现”相对要大于“泥性表现”,直观些说,就是烧成后的结晶度要相对低一些,透气性就要相对强一些。
这其实很好理解,但要特别注意相对二字。比如,朱泥的泥性要比紫泥、段泥要强,所以朱泥的结晶度相对要高、透气性相对要弱,但普天之下,没人会说朱泥比紫泥、段泥要差。
2.不同目数的影响
“目数”可以理解为砂料的颗粒度。我们在练泥的过程中,要将粉碎的矿料进行过筛,过筛时用的这个筛子每平方厘米上小孔的个数,就是大众所称的“目数”。
目数的数值相对越高,筛子上面的小孔相对就越细,矿料的颗粒相对就越小,烧制出来以后相对越细腻,相应的结晶度相对就越高,透气性相对就越弱。
【氿岕紫砂制文旦壶】
反之,目数的值相对越低,烧制出来以后观感相对就越粗犷,相应的结晶度相对就越低,透气性相对就越强。
这里同样要注意相对二字,比如,同一种泥料,“20目时的”透气性肯定要比“50目时的”强,但普天之下,没有人会说同一种泥料,“50目时”要比“20目时”差。
这里要引申一下,一般建议壶友选择“20目到80目”之间的紫砂泥料,具体原因之前有写过篇文章《我劝大家不要去买“目数”超过80目的紫砂壶!》,有兴趣的可以点击看看。
3.不同烧成温度的影响
每一种紫砂壶泥料都有其最佳的烧制温度区间,我们称之为“吃温”。在这个范围内,紫砂壶泥料都能烧制达到预期的效果,既不会欠火吐黑,又不会过火毛刺。
【氿岕紫砂制莲子壶】
这时,如果我们烧制时取的是相对低值,那么其烧结程度就相对要低一些,透气性就相对要强一些。如果我们烧制时取的是相对高值,那么其烧结程度就相对要高一些,透气性就相对要弱一些。
看到这,问题就来了,倘若我们以“隔夜壶内会不会干”论英雄,就会得出这样的结论:
1. 朱泥大多做不到“隔夜干”,所以朱泥比紫泥、段泥都要差。
2. 同种泥料,20目时能够“隔夜干”,我们认为其是好料;40目时做不到“隔夜干”,又成了差料;
3.同种泥料,烧制温度低时,能够“隔夜干”,我们认为其是好料;烧制温度高时,做不到“隔夜干”,又成了差料。
很明显,这其中任意一条,在任何时候都是站不住脚的,都是些常识性错误。
所以说,凡事最怕过犹不及。如果把透气性的极值作为判断泥料好坏的普遍性依据,用“隔夜不干”或者“隔夜干”的标准去选壶,那就错远了。
很多壶商都会这么告诉你:前一晚洗完的紫砂壶,直接盖上壶盖,如果第二天壶内干透了,那么就说明透气性好,这就绝对是原矿好料;如果第二天壶内还是湿的,那就说明透气性不行,这个料就绝对不行。事实真的如此?当然不是!
不信可以直接问商家,我从你这买10把壶,你能保证每把壶都能做到你所说的特征吗?如果做不到,那么……。这时,商家的表情肯定又是错愕的。
言归正传,这里不是在教你撒泼怼人。而是要弄清楚,为什么紫砂壶“隔夜不干”或者“隔夜干”说明不了其泥料的好坏。这对我们理解紫砂泥料特性,有着极大的指导意义。
一、到底是什么造成了紫砂壶壶内“隔夜不干”或者“隔夜干”?
与之前说过的“在紫砂壶上浇淋茶汤看吸水快慢,不能完全说明该紫砂壶泥料的透气性”不同,紫砂壶在盖好盖子的情况下,没有“蒸发情况”的干扰,“隔夜壶内会不会干”这的确是“紫砂壶泥料本身的透气性”在起决定性作用。
【氿岕紫砂制仿古壶】
所以,文首商家的前半句话是正确的,但其将“紫砂壶泥料的透气性”作为“普遍性的泥料好坏辨别依据”,这个就大错特错了,甚至是不能自圆其说。为了回答好这个问题,我们还得从“影响紫砂壶泥料透气性的因素”谈起。
二、影响紫砂壶泥料透气性的因素有哪些?
直截了当地说,紫砂壶材质因其特殊的双层气孔结构,所以具有良好的透气性,而这种透气性主要和其泥料烧成后的结晶度相关。结晶度越高,透气性越弱;结晶度越低,透气性越强。具体可以分为以下三种情况:
1.不同种类泥料的影响
就练泥而言,我们经常从“泥性重”或者“砂性重”这2个维度来区分紫砂泥料的特性。
如果我们说某种泥料“泥性重”,那么就是指这种泥料的“泥性表现”相对要大于“砂性表现”,直观些说,就是烧成后的结晶度要相对高一些,透气性就要相对弱一些。
【氿岕紫砂制虚扁壶】
反过来,如果我们说某种泥料“砂性重”,那么就是指这种泥料的“砂性表现”相对要大于“泥性表现”,直观些说,就是烧成后的结晶度要相对低一些,透气性就要相对强一些。
这其实很好理解,但要特别注意相对二字。比如,朱泥的泥性要比紫泥、段泥要强,所以朱泥的结晶度相对要高、透气性相对要弱,但普天之下,没人会说朱泥比紫泥、段泥要差。
2.不同目数的影响
“目数”可以理解为砂料的颗粒度。我们在练泥的过程中,要将粉碎的矿料进行过筛,过筛时用的这个筛子每平方厘米上小孔的个数,就是大众所称的“目数”。
目数的数值相对越高,筛子上面的小孔相对就越细,矿料的颗粒相对就越小,烧制出来以后相对越细腻,相应的结晶度相对就越高,透气性相对就越弱。
【氿岕紫砂制文旦壶】
反之,目数的值相对越低,烧制出来以后观感相对就越粗犷,相应的结晶度相对就越低,透气性相对就越强。
这里同样要注意相对二字,比如,同一种泥料,“20目时的”透气性肯定要比“50目时的”强,但普天之下,没有人会说同一种泥料,“50目时”要比“20目时”差。
这里要引申一下,一般建议壶友选择“20目到80目”之间的紫砂泥料,具体原因之前有写过篇文章《我劝大家不要去买“目数”超过80目的紫砂壶!》,有兴趣的可以点击看看。
3.不同烧成温度的影响
每一种紫砂壶泥料都有其最佳的烧制温度区间,我们称之为“吃温”。在这个范围内,紫砂壶泥料都能烧制达到预期的效果,既不会欠火吐黑,又不会过火毛刺。
【氿岕紫砂制莲子壶】
这时,如果我们烧制时取的是相对低值,那么其烧结程度就相对要低一些,透气性就相对要强一些。如果我们烧制时取的是相对高值,那么其烧结程度就相对要高一些,透气性就相对要弱一些。
看到这,问题就来了,倘若我们以“隔夜壶内会不会干”论英雄,就会得出这样的结论:
1. 朱泥大多做不到“隔夜干”,所以朱泥比紫泥、段泥都要差。
2. 同种泥料,20目时能够“隔夜干”,我们认为其是好料;40目时做不到“隔夜干”,又成了差料;
3.同种泥料,烧制温度低时,能够“隔夜干”,我们认为其是好料;烧制温度高时,做不到“隔夜干”,又成了差料。
很明显,这其中任意一条,在任何时候都是站不住脚的,都是些常识性错误。
所以说,凡事最怕过犹不及。如果把透气性的极值作为判断泥料好坏的普遍性依据,用“隔夜不干”或者“隔夜干”的标准去选壶,那就错远了。
责任编辑:刘娜
下一篇:立秋后,紫砂壶里应该泡什么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