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万历年间,宜兴紫砂工艺盛极一时,空前繁荣。很多良师名匠,毕智穷工,如茗壶、酒器、花盆、香盒、薰炉和文玩等。其时,紫砂壶已由日用陶进入到工艺美术品,形成了一个独立的工艺体系,步入中国特种工艺美术的行列。
明代是紫砂壶兴旺成熟的典范时期。自供春壶问世后,继起的有董翰、赵梁、元畅、时朋“四名家”和李茂林。同时,时大彬、徐友泉和李仲芳,三人排行都为大,故有“壶家妙手称三大”的说法。从万历到明代末年,是造壶艺术发展的第一个重要时期。此时名家辈出,代有精品。这时期以时大彬、徐友泉等名家为代表,努力探索,形成了紫砂制作工艺和工具,奠定紫砂壶的地位。
万历时的名工,还有欧正春,邵文金、邵文银、陈信卿、闵鲁生、陈光甫、邵盖、邵二孙等。当时除了紫砂壶的风行外,用紫砂制作雕塑和其他工艺品,也很有成就,以陈仲美和沈君用最为闻名。万历以后的名家有陈俊卿、周季山、陈和之、陈挺生、承云从、沈君盛、陈辰、徐令音、项不损、沈子澈、陈子畦、徐次京、绶馥、项圣思等。同时,惠孟臣专门制造小圆壶,这就是后代喝工夫茶的用水平壶的前身。明代各名家的壶式千姿百态,层出不穷,传世名器各有不同的风格,都从仿铜器、仿瓷器以及天然形态的几何抽象造形和筋纹用具等变化而来,其形式大多偏向于筋纹形型。
相传供春曾经带过一个门徒,供春把制壶技艺毫无留存地传给了他。这个门徒就叫时大彬。
时大彬,号少山。明嘉靖至万历间宜兴人。据李斗《扬州画舫录》载,时大彬乃系宋尚书时彦之裔孙。他的父亲就是四大名家中的时朋。父子相传,更有深挚的家学渊源。他对紫砂壶的泥色、形制、技法、铭刻等都匠心独具,有相称的研究和杰出的创造。艺术成就远远地超过了父亲,很多文献都以为“前后诸名家并不能及”,其地位居于“壶家妙手称三大”之首。周高起在《阳羡茗壶系》里写道:“明代良陶让一时”,“一时”,就是指时大彬。后人所说有“时壶”,也就是指时大彬的作品。时大彬所制茗壶,小巧玲珑,千姿万状。宜兴壶艺传至大彬,始蔚然大观,推为正宗。其造壶艺术光辉晖映着整个紫砂工艺的历史。从来吟咏紫砂壶的诗人,都把大彬和供春并论。林古度作《陶宝肖像歌》有“昔贤制器巧含朴,规仿尊壶从古博。我明供春时大彬,量齐水火抟埴作”之句。吴省钦《论瓷绝句》中有:“宜兴妙手数龚春,子弟还推时大彬。”陈仲鱼《观六十四研斋所藏时壶》诗,有“陶家虽欲数供春,能事终推时大彬”之句。徐喈凤重修《宜兴县志》写道:“供春制茶壶,款式不一,……继如时大彬,益加精巧,价愈胜。”在紫砂壶工艺史上,时大彬占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时大彬善用各色陶土为壶,有时在陶土中杂以罔砂土,“砂粗质古肌理匀”,作品不务妍媚而时见巧思,出人意外。他开始制作的时候,还只是单纯模仿供春,以大壶为主,从游娄东和当时的闻名文人太仓王世贞、松江陈继儒等交往,闻琅琊、太原诸公品茶试茶之论后,突破了老师的樊篱而多作小壶,点缀在精舍几案之上,一人一壶,更加符合文人的美学趣味,因此当时就有“千奇万状信手出,巧夺坡诗百态新”,“宫中艳说大彬壶”这些推崇的诗句。大壶泡茶,茶叶浸泡过久,鲜味不存,故有“茶注宜小不宜大,小则香气氤氲,大则易于散漫,若自斟自酌,愈小愈佳”的评语。
紫砂壶的制作,在李茂林,时大彬以前,大致都仿照供春壶式,形制较大。从李茂林,时大彬开始,才改制小壶,当时线人一新。把大壶改为小壶,是同当时社会上士大夫,文人的兴趣有关系的。时大彬壶多用粗砂制成,手法沉郁老健,胎质古雅匀净,“随手制作,颇极精工”。烧成以后,壶盖和壶口十分密接,据说捉住壶盖,即能吸起全壶。这是它的特点之一。据说时大彬的茶壶,用以沏茶,可以一点没有砂土气息。在明代万历年间,景德镇已成为中国瓷业中央,但当时讲究喝茶的人,对于景德镇所制瓷壶采取完全否定立场。许次纾在他所著的《茶疏》里写道:“近日饶州所造,极不堪用。往时供春茶壶,近日时大彬所制,大为时人宝惜。”这样,时大彬的制品就成为万历年间全国闻名的手工艺品之一。王士祯在《池北偶谈》里写道:“近日一技之长,如雕竹则濮仲谦,螺钿则姜千里,嘉兴铜器则攻鸣岐,宜兴茶壶则时大彬,浮梁流霞盏则吴十九,皆着名国内。”甚至还有人以为几案间放上一具时大彬的紫砂壶,就足以“生人闲远之思”。可见他的作品,具有多么高度的艺术价值。
编辑:刘娜
上一篇:草创期的紫砂壶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