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诚信文化分会    主 办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紫砂文化

继杨凤年之后的她,也曾青史留名

时间:2022-08-25 16:43:10 来源:紫砂之家官方 作者:海辰

  上次讲了紫砂女将杨凤年,有壶友强烈建议讲讲另一位古代女将,说她应该留有姓名。

冯彩霞

  众所熟知,青史留名的古代女陶艺家——杨凤年,我们讲过多次,但还有一位杰出的女陶艺家,很多人了解不多,她就是。

紫砂女将98.png

  ▲冯彩霞 传炉壶

  冯彩霞其人

  冯彩霞,清咸丰、光绪年间人。继杨凤年后又一位杰出的陶艺女名家。

  善制功夫壶,大如拳头,小如鸡蛋,指纹腠理隐砚,尤为夺目。

紫砂女将182.png

  ▲冯彩霞制掇球壶

紫砂女将193.png

  ▲冯彩霞款 水平朱泥壶

  底款:山静似太古、孟臣

  把款:昌记、彩霞

  盖款:水平

  其书法颇有欧阳询之韵,所镌款字,精巧有致。后受聘赴广东万松园内听涛楼制壶,所制“万松园壶”、“听涛山馆壶”,均是代表作。

  部分作品赏析

紫砂女将309.png

  ▲冯彩霞款泥绘壶

  成交价:35.84万

  拍卖公司:江苏万达(江苏)

  拍卖日期:2011-05-28

  此壶作工较整体规正,三点成一线,削工细内外腻,不存在任何作工瑕疵,声音清脆,形体极为别致阔口,流型特别,把稳整体神韵十足,整壶得体,不愧是女作者当时巧妙构思的一件罕有的名工作品。

紫砂女将453.png

  ▲冯彩霞制花卉方壶

  紫砂色红褐,以大红泥为之,砂泥细腻。壶方形,倭角,短束颈阔口,平肩,腹部中部向外鼓起,平底,四角为四兽首蹄形足,蹄爪外伸。曲流较长,螭龙形把,壶盖微微鼓起,瓜棱形盖、钮。壶身近方形开光内浅浮雕花卉纹,花瓣盛开,枝叶蔓生。外底有“姑苏冯彩霞制”六字方形印款,款识篆体、阳文。

紫砂女将601.png

  ▲冯彩霞 合欢壶

  底款:自有一山川

  泥质呈朱红色。底钤杜甫《山林在韦曲西塔陂》中“自有一山川”诗句,壶身用两器皿对合而成,所以得名合欢,意为合而则欢。此壶泥质上乘,曲线优美流畅,寓意吉祥。

紫砂女将701.png

  ▲冯彩霞制掇球壶

  壶形圆润光泽,丰满醇美;壶嘴短小前冲,曲线优美;壶把自由舒展,飘逸放达;壶口略小,壶盖呈拱形,壶钮呈圆球状;线条流畅,如行云流水。整件作品雍容大度,气韵生动,雅俗共赏,美妙绝伦。

紫砂女将802.png

  ▲冯彩霞制紫泥调砂小壶

  桑扁式,泥质细密润泽,呈赭色,形制精巧。平盖,圆珠钮,高颈,平流肩,压盖吻合,管状直流坚挺,环把置榫,整体比例得当。光素壶身,纤薄轻盈,整器周正严谨,修坯精到,形制朴素文雅,肃穆端庄。壶底刻“一缕清风香满壶。冯彩霞”。

紫砂女将926.png

  ▲冯彩霞款 水平朱泥壶

  水平壶的壶嘴与壶把重量须严格相等,故能在水中保持平衡,其讲究的工艺和致密的结构,均体现出作者高超的技艺和深厚的功力。

紫砂女将998.png

  ▲冯彩霞制 梨形紫砂壶

  此壶精心制作,造型古朴大方,线条流畅自然,做工精细,口盖严密,老味十足。采用原矿老朱泥制作而成,壶胎光润如玉,极其高贵富丽,作者彰显了原生态裸胎砂色美的无穷魅力。

紫砂女将1093.png

  ▲冯彩霞描彩孔雀花卉纹紫砂壶

  壶带盖,弧形顶,盖沿探出,直颈,鼓腹,圈足,耳形柄与弯流对侧而饰。壶盖部描彩描金饰花叶纹,壶身绘孔雀牡丹图。孔雀尾羽舒展,轻盈飘逸。底有篆书款“姑苏冯彩霞制”。

紫砂女将1191.png

  ▲冯彩霞制紫砂瑞兽纽壶

  壶选优质紫砂泥制成,温润细腻。壶身呈圆形,流短直,短坡颈与圆盖相密合,盖上塑俯卧瑞兽钮,耳形端把,矮颈削肩,流把与肩连成一圆弧线,底部篆书方印「姑苏冯彩霞制」。壶身堆泥,一面绘山水图,一面题款隶书「山月临窗近,天河入户低。」赏观整器,发色纯紫秀雅,胎质细腻光润,壶体饱满圆融,弧线优美,造型别致可人,风格清新而有稳健气韵。

紫砂女将1366.png

  ▲冯彩霞 传炉壶

  “方非一式,圆不一相”,整把壶方中见圆,刚柔相济。清新亮丽是来自此壶的色彩,铺砂紫泥制成,如满天星星闪烁,华美耀眼。细观这把壶,造型美观,壶身本为四方体,去其四方棱角,改成圆润体,可谓方外有圆,圆中有方。壶底四足鼎力,壶把半圆弯曲,壶嘴敦厚弯曲,张力十足。

  有关冯彩霞的生卒年月不详,她的一生如何,至今没有人找到详实而可靠的记载。我想,任何“演义”式的文字,都将是对她的极大不恭。值得欣慰的是,她留下了值得后人敬仰的一件件作品,虽历尽沧桑,但为紫砂事业做出的贡献,将被人铭记。

上一篇:静说紫砂 | 只为紫砂绽芳华——鲍青

下一篇:魏长发: 浅谈紫砂壶的文化艺术

编委会 | 网站简介 | 机构设置 | 会员简介 | 人员查询

中国诚信文化网cxzg.cslai.org  版权所有

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 主办 法治文艺专业委员会 承办

京ICP备13008251号-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51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520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