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海外版》2024年7月16日7版 版面截图
谢强在制作紫砂壶。受访者供图
许沈紫在制作紫砂壶。受访者供图
谢强中华文明系列紫砂作品“春秋·素莲禅心”。受访者供图
江苏省宜兴市丁蜀镇陶二厂创意园区。宜兴市委宣传部供图
江苏省宜兴市丁蜀镇陶二厂创意园区。宜兴市委宣传部供图
江苏宜兴,古称阳羡,是名茶产地,也是紫砂故乡,被誉为中国陶艺之都。
宜兴蜀山脚下,古南街沿着蠡河延伸,一座座白墙黛瓦的建筑鳞次栉比。自明清以来,这里就是紫砂陶器生产、贸易集中区,顾景舟、徐秀棠、徐汉棠等紫砂器大家曾在这里生活和创作。
如今,街上依然分布着许多紫砂店铺,不少店家世居于此,前店后坊,制壶卖壶,乐在其中。随便走进一家,但见各式紫砂器琳琅满目,店主把盏品茗,与客人谈古说今。
守正
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产生于宋元,成熟于明代,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由宜兴特产紫砂泥料制作的陶器得以扬名世界,与中国茶文化的发展、传播有着密切关系。
明代流行沏泡散茶,文震亨《长物志》记载,“茶壶以砂者为上,盖既不夺香,又无熟汤气”,紫砂茶具因此倍受追捧,并成为文人雅玩之物。
明万历年间,时大彬等能工巧匠在借鉴宜兴粗陶制作工艺的基础上,逐渐摸索出拍坯成型等特色技艺,经不断完善,形成一套成熟的工艺体系。文人参与紫砂壶创作,融入雕塑、金石、书法、绘画、篆刻等艺术手法,形成古朴典雅的风格。
从时大彬、李仲芳、陈鸣远到以顾景舟为代表的“紫砂七老”,宜兴紫砂名家辈出,创制出多种具有特色的器型。拍坯、镶片的成型方式,使得紫砂壶“方非一式,圆不一相”,呈现自然多变之美。时至今日,“坯转人不转”的拍坯工艺仍在使用。
走进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陶瓷学院,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省级非遗传承人谢强正在用传统的拍坯方法制作一把紫砂壶,壶身已基本成型。“这是传统技法,但要做好,需要有扎实的基本功。”为了练好基本功,20世纪90年代初,谢强曾跟随“顾脉徐门”的紫砂名手徐元明学习技艺,从打泥片、打泥条开始,进行规范化训练。而后,又拜入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鲍志强门下深造。
从艺近40年,谢强的作品多次在国家级大赛中获奖,本人被授予全国轻工“大国工匠”等荣誉称号。除了在实践中不断打磨技艺,谢强还注重理论研究,出版《紫砂品鉴》《紫砂艺术》《紫砂工艺》等多部著作,并担任国家级课题《中国工艺美术全集·江苏陶瓷》执行主编。
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青年教师钱江涵是华东师范大学毕业的文学博士。在谢强指导下,她对中华传统手工艺研究产生了浓厚兴趣,通过参与编撰《中国工艺美术全集·江苏陶瓷》等,对紫砂的历史和工艺有了更深的理解,其研究成果被应用于“宜兴紫砂陶”地方标准编制。
创新
2008年开始,国内掀起一波紫砂壶购藏热潮,市场价格连连攀升。彼时,谢强正在进行“中华文明”系列紫砂艺术创作。
“如果只是照着传统器型复制或者稍加改变,做出来的紫砂壶肯定也不愁销路。但是从长远看,制作这种缺少艺术创造性的作品,对行业发展没有推动作用。”谢强说。他从《中国通史》入手,梳理中国传统文化脉络,了解不同时代的民俗风尚和典型的时代文化符号,形成了6万多字的学习笔记。
如何将传统文化意蕴注入紫砂壶中,是谢强一直苦苦思索的问题。制作“秦时明月”壶时,如果按照传统思路,只要把“秦时明月汉时关”等诗句刻到壶上就可以了,但谢强觉得这样过于简单。他深入思考,想到“明月”这个边塞诗中常用的意象,体现了士兵们对故乡的思念、对和平的向往。于是,他将宝剑设计成一条从侧面环绕壶身的装饰绶带,用段泥、绿泥等做出不同颜色的纹饰,表达“化干戈为玉帛”的寓意。
除了从传统文化中寻找创作灵感,谢强还对传统工艺技法进行改进、创新。他巧妙运用“双弧线弯泥条”技法,制作石瓢壶型等锥度比较大的器型;针对紫砂异形器的成型方式,创新了燕尾型条泥、“V”型开槽等技法;根据高难度提梁壶制作经验,通过调整提梁壶把的长短比例、曲直走势,解决了梁把因重力、收缩导致变形的问题,创作出“素莲禅心”提梁壶。2023年,谢强主持的“紫砂技艺创新与文化融合表达及产业化”项目获得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二等奖。
如今,谢强已完成100多件(套)中华文明系列紫砂作品。其中,古代茶席系列生动展现了不同时代的文化艺术风格。比如以兵马俑为元素的“秦风茶席”,体现了秦的气势磅礴;吸收汉代漆器艺术元素的“汉风茶席”,凸显了汉代文化高雅端庄的特点;模仿唐宫金银器设计的“唐韵茶席”,再现了繁华富丽的盛唐气象;借鉴宋代名瓷的“宋韵茶席”,反映了宋代崇尚的简约之美。
许沈紫是谢强的徒弟,从南京艺术学院硕士毕业后回到宜兴从事陶刻。“我外婆那一代就开始做紫砂壶,父母也一直做壶,我出生的时候,外公为我取名‘紫’,便是来自紫砂壶。”1988年出生的许沈紫已是“全国轻工技术能手”,目前正在澳门城市大学攻读艺术学博士。
许沈紫长期学习中国画,并接受了专业的现代艺术教育,这让她的创作表现出古今交融的风格。她的陶刻“明妃曲”套器以昭君出塞为主题,用“工写结合”的方式,在造型古雅的紫砂器上刻画出风姿绰约的昭君形象。该作品在2022年举行的第十二届中国陶瓷艺术大展中获得金奖。她将自己学习的色彩理论运用到紫砂器制作中,通过调砂来实现丰富的色彩变化。“比如紫泥,通过调制可以呈现出斑斓多彩的紫。”许沈紫还尝试用釉上彩瓷器的制作工艺来处理紫砂陶器的色彩,产生了别样的效果。
育人
作为全国普通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宜兴紫砂陶)、中国陶瓷职业技能培训基地,多年来,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以“传技艺、育新人”为己任,充分发挥地方优势和大师资源优势,将培育人才的范围从在校学生拓展到乡村艺人,促进乡村文化产业发展,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宜兴市丁蜀镇古南街上,云集了许多创业开店的年轻人。除了本地紫砂世家的后辈,还有来自中央美术学院、南京艺术学院等外地院校的毕业生。不少人刚来的时候不会做紫砂壶,在当地拜师学艺,依托专业的科班功底,将绘画、书法等艺术手法和现代设计理念运用到紫砂器制作中。
在钱松喦艺术馆执行馆长吕锋平看来,外地美术类院校学生给宜兴紫砂行业注入了新的活力,有助于打破程式化的窠臼,实现更高的艺术造诣。
人才的多样化也为当地文商旅融合发展带来了更多机遇。今年4月,“宜兴紫砂对话中国茗茶活动”在丁蜀镇陶二厂创意园区举行,来自各地的制茶大师与紫砂大师汇聚一堂,探讨非遗产业发展的新方式、新路径。该园区在原宜兴紫砂工艺二厂基础上改建,在保留工业遗产风貌特色的同时,创新植入创意办公、潮流商业主题业态,建设陶美术馆、国际会展中心、文化创意街区等,致力于打造集文创核心区、生活体验区、现代陶艺与科技融合区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创意园区。
宜兴紫砂也在积极拥抱数字时代。在今年5月举行的第二十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上,江苏省文投集团与宜兴一家文化公司联合发布“紫砂·易”APP,这是集紫砂艺术品实物、数据(版权)交易功能于一体的电商平台。据介绍,上线产品拥有独家创作授权和唯一身份,并经国家文化大数据华东区域交易平台进行版权交易备案确权,交易数据实时同步江苏省“紫金链”存证,为紫砂艺术品的数字化交易提供安全可靠的保障。
“中国陶都 世界陶醉”,宜兴不断擦亮紫砂文化名片,弘扬“陶式生活”方式,让古老陶艺焕发时代光彩,让千年文脉不断传承赓续。
(责编:张鑫、张妍)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