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色筋纹紫砂壶套组
紫砂壶是中国汉族特有的手工制造陶土工艺品。制作原料为紫砂泥,原产地在江苏宜兴丁蜀镇又名宜兴紫砂壶。从明武宗正德年间以来紫砂开始制成壶,名家辈出,500年间不断有精品传世。据说紫砂壶的创始人是中国明朝的供春。因为有了艺术性和实用性的完美结合,紫砂壶才这样珍贵,令人回味无穷。更加上紫砂壶泡茶的好处、和茶禅一味的文化,这就又增加了紫砂高贵不俗的雅韵。
紫砂泥又称为“五色土”,颜色变化丰富,有紫色、黑色、绿色、黄色、天青色、红棕色等。紫泥确实是宜兴得天独厚的原料,它在成份上俱备了制陶所必须的化学组成及矿物组成。从显微观察发现,紫泥主要矿物为石英、粘土、云母和赤铁矿。合理的化学、矿物、颗粒组成,使紫泥俱备了可塑性好、生坯强度高、干燥收缩小等良好的工艺性能。紫泥粉碎的细度,以过60目筛为宜。泥料过粗制作时费功;泥料过细制作时粘手,坯体表面会引起皱纹,同时还会引起干燥,烧成收缩增大,在成型过程中系用精加工这道关键工,把器形周身理光,形成一层致密的表皮层。由于表皮层的存在,产品烧成的温度范围扩大了,不论在正常烧成温度的上限或下限,表皮层容易烧结,而壶身内壁仍能形成气孔。因此,成形时的精加工工艺,俱有把泥料、成型、烧成三者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作用,赋予紫砂表面光洁,虽不挂釉而富有光泽,虽有一定的气孔率而不渗漏等特点。
陶瓷成型和装饰中,筋纹效果的出现,可以追溯至唐代,甚至更远。人们取法于梅、莲、海棠、菱花、蔬果等自然物态和青铜、玉器的造型来仿制陶瓷器皿,这种源于自然的优美的“点、线结合”,“面体切割”在紫砂创始阶段,就得到人们的青睐和赞赏。数百年来,对它的追求和推崇,引起了艺人和壶友间强烈的共鸣,制作者刻意求新,欣赏者推敲玩味,促进了筋纹效果与制作技巧的日臻完美。纵观紫砂艺术的古秀新葩,筋纹效果确以那壁立千仞的整肃;行云流水的从容;花枝摇曳的和顺;恰如其分的均等和吞吐自如的变化为紫砂艺术的发展和开拓起到了承上启下,推波助澜的作用。
筋纹紫砂壶它造型创作理念主要是依照植物瓜果、花瓣的筋瓤和纹理,经提炼加工创作。规则的纹理组织,等分匀衡,齐整协调,线条顺畅,自然明快,具有强烈的节奏韵律美。是茗壶造型艺术中具有代表性、形制丰富、影响较大的门类之一。紫砂筋纹器型制残片最早见于宜兴丁蜀镇羊角山古窑遗址出土器皿,历经宋、元及明代早期无数陶工的开掘,并逐渐演变,在明代中期以无名氏陶匠为先导,以时大彬、李仲芳、陈仲美、徐友泉等为杰出代表的特有形式展现在世人面前。
因为紫砂壶属整个茶文化的组成部分,所以它追求的意境,应是茶道所追求的意境是:“淡泊和平,超世脱俗”,而古拙正与这种气氛最为融洽,所以古拙为最佳。许多制壶艺人,都明白这个道理,就去模仿古拙,结果是“东施效颦”,反而把自己的可爱之处丢掉了。要知道,艺术品乃是作者心境之表露,修养之结果,不是其他所能替代得了的。历史上遗留下来许多传统造型的紫砂壶,例如石桃、井栏、僧帽、掇球、茄段、孤菱、梅椿、仿古等等,乃是经过年代的冲刷,遗留下的仅存的优秀作品,拿今天的眼光看,仍然在闪烁发光。
紫砂器因其具有独特的原料构成,独特的实用性能,和独特的艺术价值才独树一帜。为此,紫砂陶之所以成为中国的名陶,乃实至名归,受之无愧。
艺术点评:
筋纹造型是紫砂传统经典样式,通过筋纹线条将壶体、壶盖等部件有机结合,线条流畅且富有韵律感 ,体现了传统工艺的精妙。壶身的筋纹从壶盖延伸至壶身,与壶嘴、壶把的线条相呼应,衔接自然流畅,工艺精湛,整体感强,给人以和谐统一之美。壶嘴出水流畅,断水爽利,体现了实用功能与工艺美学的结合。壶把拿捏舒适,其造型与壶身筋纹相契合,制作工艺细致入微。壶盖上的装饰精巧,与整体筋纹造型相得益彰,细节处彰显匠心。 雕刻工艺上,无论是壶身的文字,还是杯盘上的图案,都线条清晰、刀法细腻,展现出较高的雕刻水准。壶身刻字 “生财有道” ,体现了传统的财富观,赋予茶具积极向上的寓意。杯壁上雕刻弥勒佛等图案,寓意吉祥,弥勒佛常被视为带来欢乐、福气的象征,给这套茶具增添了文化内涵和精神寄托,在品茗时也能让人感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具有较高的收藏价值和文化艺术欣赏价值!
以上全部内容为平台主观观点摘录或原创文化广告包装,不代表任何藏品实际价值与真伪鉴定,藏友自行看待与区分
上一篇:新手入门必看的紫砂壶文章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