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讲述】
编者按
四月春风轻拂,山茶翠绿欲滴,正是采茶好时节。在这片盎然春意中,传承与创新交相辉映,共绘一幅新时代的茶事图——
智慧种茶提质增效,生态茶园绿意萌动,保护认养守护生机,擂茶声声意韵悠长,茶产业正以新的姿态迎接春日盛事,茶旅融合正以多种形式在春日暖阳下书写致富篇章。
值此人间四月天,让我们一同走入茶园且看新景。
一叶一树总关情
讲述人:云南双江县“三茶统筹”研究院执行院长徐亚和
春日里,云南双江县各大茶山的春茶迎来开采季。北回归线横穿而过的双江,拥有适宜茶树生长发育的自然条件,现有以“冰岛茶”为代表的百年以上栽培型古茶树3.69万亩。
为了保护利用好古茶树资源,双江县推出了“一叶一树一情”古茶树保护认养项目。目前,首批1031棵古茶树大多已被认养。2026年,将完成一万棵古茶树的认养。
在这个项目中,我所在的双江县“三茶统筹”研究院主要负责古茶树的认定把关、生产加工、保质保真和开展技术培训等工作。我们联合多部门开展古茶树认定和综合评估,实施物候信息监控,确保古茶树溯源真实不掺假。在生产加工环节,我们聘请专家深入村村寨寨,开展古茶树晒青毛茶加工“金炒手”专项技能培训,累计培养“金炒手”65人。我们还把茶叶初制加工技术手册发放到每家每户,规范操作,保证产品品质。
以前的古茶树采摘权认养,存在认养人过度采摘的问题。本次古茶树保护认养活动加强了系统的、保护性的技术指导,严格管理采摘行为,对不同地径的古茶树如何采摘、何时采摘都作了具体规定。有了古茶树保护管理的规则条例和技术方案,茶农可以把古茶树保护得更好了。
此次古茶树保护认养主要分为公益性认养、募捐性认养、交付性认养三大类。通过“双江茶荟”数字化管理平台,认养人可以查看古茶树认养等级、地理坐标、树径树幅、图片视频等详细信息,还可以参与平台农特产品购买等活动。这不仅带来了资金,还带来了新观念和生产要素,拉动茶旅融合、茶山研学,为双江县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古茶树资源是云南茶产业的特色资源,如何发挥资源优势,是我们时常思考的问题。“一叶一树一情”古茶树保护认养,是双江县发挥资源优势、推动共享经济建设的一次尝试,也是云南利用古茶树资源发挥产业特色优势,探寻生产力创新发展路径的一次尝试。未来,我们还将研究推出小地块认养、构建古茶树价值认知体系等措施,有序开展保护认养。双江县是中国茶叶百强县,我们希望探索、积累更多“双江经验”,让古茶树代代传下去。
生态茶园绿意浓
讲述人:福建武夷山市茶叶科学研究所农艺师、科技特派员徐茂兴
4月中旬,福建武夷山市星村镇燕子窠千亩生态茶园生意盎然。
生态茶园指的是以茶树为主要物种,通过实施立体复合栽培,人为创造多物种并存的良好生态环境,科学施肥、绿色防控,使茶树生长与茶园生态系统和谐统一,从而实现茶叶生产可持续发展的茶园。
2015年,福建农林大学廖红教授来到武夷山,在这里与具有生态制茶理念的茶企合作,迈出了建设优质高效生态茶园的第一步。
5月种大豆,10月种油菜;不用化肥,使用有机肥;不用化学农药,使用绿色防控……目前,生态茶园采用了“有机肥+绿肥(油菜大豆轮作)”的种植模式,提高了茶园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补充了氮、磷、钾的含量,还减少了病虫害对茶叶的侵害。
作为一名科技特派员,我经常去茶园与茶农交流,了解他们的轮作产物种植情况和茶树的病虫害绿色防控情况。为了更好地服务茶农茶企,我们还在线上建了群,茶农茶企遇到什么技术问题,随时都可以在群里和我们沟通。
近年来,武夷山全市都在全力推进生态茶园建设,坚持生态优先,创新种植模式。好山好水,茶香飘远,一片片绿叶,一亩亩茶园,铺就一条越来越广阔的乡村振兴路。
擂茶“擂”出好前景
讲述人:湖南常德擂茶非遗传承人谢元
“走东家,串西家,喝擂茶,打哈哈,来来往往结亲家。”这句俗语说的正是我们湖南常德桃源县的擂茶风俗。
小时候家里来客人时,爸妈会端出又大又重的擂钵,将生米、生茶叶、生姜放在擂钵里,用山胡椒棒将它们擂成细细软软的一团,再用烧得滚烫的开水冲泡。家里还时常会摆上一大桌的“压桌”——搭配擂茶吃的各种点心、配菜等。
2019年,镇上要进行一场民间的擂茶比赛,评选出首届擂王,我是参赛选手之一。如何赋予擂茶文化内涵?我琢磨了很久。我想到了陶渊明先生,他是我家乡的“代言人”。我将桃花源的美景融了进来,用酸刀豆、蒿子粑粑、酸萝卜等多种食材摆出“三日同辉”“聚贤桥”“方竹亭”“太极广场”等景点。总决赛时,我编排了水墨舞,手拿大毛笔,把桃花源的养生擂茶用舞蹈的形式表现出来。最终,我赢得了比赛。
此后,我怀着更大的热情投身传统擂茶的传承与创新。我对以往粗犷繁复的压桌做起了减法,让压桌走简约精致的路线——减少数量,避免浪费,赋予文化内涵,创新菜品造型,增加美感。我还结合年轻人的喜好,在擂茶里添加牛奶,或者水果、花瓣,丰富口感。此外,我还推出了便于携带、邮寄的杯式擂茶,我将这些擂茶新品称为新中式擂茶。
为了让更多人关注和了解擂茶,我主动迈出脚步,积极与益阳、江西、福建等地的擂茶传承人联系,共同商讨擂茶的发展,还背着擂钵和擂棒,走南闯北参加比赛。此外,我还搭上了自媒体的“快车”,开设微博账号,并在多个短视频平台上注册账号,吸引了众多年轻人关注擂茶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
探出“智慧”种茶路
讲述人:江西上犹县犹江绿月茶园基地负责人陈开敏
我的家乡江西上犹县素有“中国名茶之乡”的美誉。早在明朝时期,上犹茶就被列为贡品。接手父业后,我一直在探索“智慧”种茶路,思考如何把茶叶产业由规模化引向智能化、数字化,帮助周边农户及茶企从“会种茶”到“慧种茶”。
这些年,我前后投资近200万元引进智能水肥灌溉系统,添置杀青机、揉捻机、烘干机、理条机等加工设备,配备电炒茶机、激光选色机、自动包装机,建起了茶叶加工的标准化厂房。
“数据”制茶省下了不少人工成本,还让日产成品茶量由原来的300斤增加到了2000斤。此后,周边乡镇的茶企和茶农纷纷改建厂房,添置智能设备,加入“智慧”种茶队伍。
尝到了科技的甜头,我又借力互联网,在茶园建设可视化监控设备,推出“茶叶+互联网私人定制”模式,实现种植施肥、采摘加工、包装上市等全过程的监控。客户通过二维码,可以随时随地查看茶叶种植生产的全过程。
过去,种茶得“看天吃饭”。春季连绵阴雨,积水造成茶树烂根。如今,茶园的多功能气象站、土壤墒情监测站、智能虫情识别测报系统等智能设备,有效帮助我们科学种植、智能管理、智能决策,减少了茶树病虫害的发生。
在茶园产品研发、深度加工等环节,我也用上了科技力量。从茶叶摊青、揉捻到发酵、烘干等加工环节,都已实现机械化、智能化操作,加工生产时间缩减到原来的一半,还能规避由手工操作导致的产品质量不稳定的问题。
这些年,我们不断在茶树良种化上做文章。我们与江西农业大学、江西省农业科学院等院校合作,经过施肥、修剪等试验,培育适合机器采摘、能做成“名优茶”的省级茶树优良品种“赣茶3号”。试验成功后,采茶量将由手工日采3斤鲜茶叶变为机器日采3000斤,节约了大量人工成本。
山上种茶,家中迎客
讲述人:安徽金寨县农业产业发展中心主任卢万红
曾经无人问津的小岛,如今变成了西茶谷主题公园。2023年,20余万人次游客到这里体验采茶、制茶,追寻一片神奇叶子的踪迹。
如今,类似的茶旅融合基地在金寨已有7个,一个个茶园正变为公园,一座座茶山正变为金山。
谁能想到,八九年前,西茶谷主题公园还是一片不成规模的茶园。当时,这里的茶产业“小散弱”,人们年复一年地重复着从种茶到卖茶的简单循环。由于缺乏统一有效管理,茶叶品质参差不齐,销路狭窄,卖不上好价钱。
变化,出现在2016年。在脱贫攻坚关键时刻,金寨县决定实施“旅游+”脱贫行动,加快茶旅融合发展脚步,推动茶产业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方向转型升级。
实现茶旅融合,基础设施是前提。我们从环境改造入手,下大力气拆除了水域围栏网,对茶树进行补植,形成连片景观。在各级资金支持下,茶旅体验中心、亲水步道、景观吊桥等基础设施纷纷建成。
为提升茶叶品质,我们引入行业龙头企业对茶园进行统一管理,茶叶产量、产值实现双提升。
我们将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与绿色生态资源优势相结合,开发“红绿融合”精品旅游线路,打造“茶旅+民宿”“茶旅+研学”等茶旅融合新业态。
如今的金寨,“山上种茶,家中迎客”的茶旅融合发展局面已经形成,有茶园的地方,就有茶谷小院、特色民宿,直接带动相关从业人员人均增收千元以上。2023年,金寨全县年接待游客突破1500万人次,可以说,旅游业已成为当地的重要产业。
如何让更多游客留下来住一晚甚至更长时间?我们一直在努力探索。接下来,我们将持续加大基础设施改造提升,打造更多景点,创新营销手段,提升服务质量,让绿色茶山成为取之不竭的致富金山。
贵州丹寨县,茶企工人在挑选茶青。新华社发
湖北宣恩县,选手在伍家台贡茶文化旅游区参加采茶大赛。新华社发
江西修水县漫江乡的宁红茶制茶基地,一位女士在冲泡宁红茶。新华社发
河北临城县赵庄乡桐花村的茶农在炒茶。新华社发
四川泸州,村民在采摘春茶。新华社发
(项目团队:光明日报记者郝泽华、徐鑫雨、张勇、冯家照、高建进、赵嘉伟、胡晓军、李玉兰、王洋、丁一鸣、常河光明日报通讯员李梦、金永成、徐虹雨、黄传章)
《光明日报》(2024年04月26日07版)
[责编:孙宗鹤]
上一篇:四个带“水”的普洱茶专业名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