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龙岘村。新华社记者 金良快摄
核心阅读
小小山村,如何在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能留住诗意乡愁?漫步江苏南京的村畔田间,或许你能找到些答案。
近年来,南京持续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从“美丽庭院”里的古村诗意,到生态资源优势释放的发展红利,绿色擦亮了乡村环境,让一个个小山村变了样子,也让村民们的生活发生着改变。
青砖石和木栅栏围起来的小庭院幽静雅致,向外延伸的平台上,五色梅正随风摇曳。门前的菜园里,种植着红色黄色的辣椒、绿色的空心菜。走进室内,整洁明亮的三间小屋里点缀着各色花卉和绿植,空气中散发着微甜的清香——58岁的谢凤英家,十分别致。
而这样别致的小村小院,只是江苏省南京市许多“美丽乡村”的一个缩影。
美丽庭院,用田园风光留住古村诗意
谢凤英家所在的南京市江宁区佘村,是一个集山水资源和古民居文化资源于一体的村落。
上世纪90年代,村里兴起石灰、采石业,集体经济红火了,却破坏了生态环境。为此,从2000年以来,佘村的土地利用规划以基本农田为主,矿山宕口全部关停。
2016年起,佘村开始美丽乡村建设。在做好“三清一改”(清垃圾、清塘沟、清畜禽粪污、改变影响农村人居环境的不良习惯)工作的基础上,提升自然生态,优化田园风貌,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保护生态肌理和乡土气息。
越来越宜居的环境,越来越美丽的家乡,增强了村民们的幸福感,也激发着村民们的参与热情。现在的佘村,大家齐动手、家家共参与,共同建设“美丽庭院”,努力用田园风光留住乡村诗意,令古村逐渐成为诗意的栖居地。
美丽经济,生态资源优势释放发展动力
景在村中,村融景中,人居画中。经过多年的人居环境治理,江宁区的黄龙岘村已从过去交通封闭、经济落后的小山村,成为远近闻名的美丽乡村示范村。
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黄龙岘村翻新旧房、重修道路,全面推进污水治理和“厕所革命”。据介绍,在这些改造的实施过程中,黄龙岘村不仅保留了环境优势和农业特色,而且打通了“乡村+”现代农业、休闲旅游、商贸文创的产业链条——一方面与南京农业大学茶叶科学研究所等科研单位合作,建立推广黄龙岘茶标准化生产体系,打造了由集团、街道、村民共享的茶叶统一品牌,每年茶叶销售总额达到3600万元;另一方面,将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旅游资源,引入精品民宿、农家乐、茶社等乡村休闲旅游新业态,释放出“美丽经济”新活力。
美丽乡村带动产业振兴,好风景也能当饭吃。如今,黄龙岘村外出打工的年轻人也纷纷回乡。目前,大多数村民都不同程度地参与到农家乐、民俗客栈等各类农旅经营中,共同建设美丽乡村,也在好风景里找寻着好日子。
初夏时节,大批游客前往黄龙岘村的茶园、竹海休闲度假。据统计,黄龙岘村日游客量高达5万人次,村集体年经营性收入近50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实现了高速增长。
美丽乡村,“硬件”“软件”全面升级
美丽宜居乡村的规划、建设、经营、管理,每个环节都离不开村民的参与配合。黄龙岘村所属的牌坊社区党总支书记卢青告诉记者,在当地美丽乡村建设的规划之初,就多次问计于民,村民议事会在“开门规划”中贡献出很多金点子。建设过程中,村民也积极参与配合,更有半数以上的村民加入了民宿和农家乐经营。此外,为做好长效管护,全村52户村民自发签署了村民环保公约,由党员干部、志愿者代表等牵头落实、监督履约。
在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同时,当地也在大力倡导树立文明乡风,美丽乡村从“硬件”到“软件”都实现了提档升级,村容村貌明显改善。
南京市农业农村局一级调研员陈佩弦介绍,目前全市6000多个自然村全面完成村庄清洁行动,累计清理垃圾93万吨,清理河塘沟渠、排水沟5万余处,畜禽粪污、秸秆综合利用率均达95%以上。实现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和无害化卫生户厕全覆盖,新改建农村公厕1800多座,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超过80%,江宁、高淳两区成功创建国家级“四好农村路”示范区。全市已建成市级以上美丽乡村1300多个。
美丽乡村,共建共享。据介绍,到2025年,南京将累计建成美丽宜居乡村3000个左右,创建省级特色田园乡村100个左右。“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画卷,正在当地铺展。农民的增收致富、农业的融合发展,也有了更夯实更丰盈的基础和保障。
责任编辑:易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