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诚信文化分会    主 办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诚信论坛

“公安小说创作刍议”专栏 (九)

时间:2023-07-14 12:47:14 来源:中国宪法传播网 作者:张策

  作者简介:张策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全国公安文联副主席;曾任中国作协第七、八、九届全委会委员,中国文联第十届全委会委员;长期从事公安文学的创作、评论与组织工作。

 

  虚拟与现实

                                  ——公安小说创作刍议之九

  说到虚拟,人们马上就会想到网络。虚拟仿佛是网络的一个属性标签,它标志出网络科技的某种不真实特性。自1994年互联网接入中国,网络迅速颠覆了许多我们过去习以为常甚至奉若神明的观念和认知,使我们的生活方方面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文学界,网络文学的诞生和发展也让人们始料未及,仿佛那是一种从天而降的文学样式,在虚拟与现实中粗暴地激起层层涟漪。

  “新世纪的第一年成为拐点,网络文学的民间性、草根性,以及带来的商业化、市场化等特征,引爆了一批怀有文学梦想的年轻人”。在回顾网络文学诞生与发展的初期情况时,有文学评论者如此定义当时的状态。在这种回顾中,我们可以听出一丝丝的复杂情绪,既有定义把握不准的疑惑,也有难以控制局面的无奈,可能还有一种轻视而又艳羡的微妙感觉。当然,当时也有专家做出了比较冷静的评价总结:“回顾文学艺术发展的历史,我们会发现,每当它掀开新的篇章,总是伴随着媒体的进步,也就是说,文学艺术的变革总是和传播方式的革新密不可分”。互联网的出现和普及,“给艺术创作带来了新的契机,进而深入影响到文艺生产机制,引发受众审美情趣变化”。

  很显然,所谓的“影响文艺生产机制,引发受众审美情趣变化”,很重要的基础就是网络的虚拟化特征。它给文学创作者提供了一个宽松、自由、可以随意发挥,甚至可以完全匿名的创作环境,彻底摆脱了严谨而缓慢的编辑、审查、印制流程。但是,这也让创作者们更直接地面对了读者的好恶,使之在创作中必须被迫接受更严苛甚至更无理的挑剔。这其实也源于网络的虚拟化,和创作者一样,评论者(读者)在网络上的发言也相对是自由的。这样双向的、相对宽松的传播方式,让文学面临了前所未有的爆发和混乱。

  1991年,北美留学生创办了第一份中文电子周刊《华夏文摘》,发表于此周刊的署名少君的《奋斗与平等》,被认为是第一篇中文网络小说。1998年,网络文学逐渐崛起,而到了2016年,中国已有近四亿网民接触并阅读了网络小说。“网络文艺创作的最大特点是平民化和互动性,因此作品往往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接地气,充满活力与朝气。同时,由于网络的开放性打破了创作与发表的壁垒,实现了‘人人都能成为艺术家’的梦想,并由全体网民共建艺术评价体系,使得大众文化视野变得更加开阔,极大地丰富了民众的文化生活,开创了全新的文艺创作时代”。这样的评价,显然表现出专家的一种乐观态度,从网络文学异军突起的失序状态中走出来,评论家开始看到中国网络文学的美好前景。

  到2023年中国国际网络文学周的开幕式上,中国作家协会领导对网络文学的评价已经更准确、更全面而且具有了更高的认识高度:“网络文学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华文化的新载体和新亮点,加速推进网络文学国际化发展正当其时,要创作出更多思想深刻、艺术上乘,反映全人类共同价值追求的网络文学精品佳作,让更多的外国读者了解中国,认识中国”。这样的论述表明,网络文学已经进入了管理有序、创作精进、良性发展的正确轨道,并且它的价值已经得到了更清醒的认识。而我们此刻更关注的是,虚拟性在管理的约束下,有了多少合理或不合理的改变?这也正是本文想探讨的问题。

  据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发布的《2022中国网络文学发展研究报告》提供的数字,当下网文市场中,网文作家累计超2278万,其中90后、00后已担纲主力写手;用户规模达4.92亿,几乎每三个中国人中就有一个网文用户,而网络文学海外访问用户规模突破9亿。报告也指出:“这是一个人人皆可创作的时代,有人一夜成名,有人默默耕耘,也有人黯然离去”。

  网络文学体现出的商业化、市场化,自由性、竞争性,确实如专家所分析的,源于传播方式的彻底改变,科技的发展颠覆了传统的文学创作发表的固定渠道,使文学进入了更广阔而不断幻变着的世界。从表面看,这一切源于网络科技的快捷、便利,实际上这一切的内在原因应该还是源于网络的虚拟性。如果我们再次回顾网络刚刚兴起时的情景,可以发现大多数初次接触网络的人都是被这一点所吸引的。不必再考虑繁复的审稿过程,不必再担心出版利润的计算,甚至可以不必再担心自己的名气不够响亮。随心所欲地写作,天马行空的构思,贴到网络上就是发表,就是自己的一种表达。反正谁也不知道谁,反正你虚构的一切(包括写手个人信息)都不会有人太在乎。评论更是自由,几乎完全可以是“吐槽”式的谩骂,评论者也已经不再是学养高深的业内人士,而是人人都可充当的一种网络角色。这样的创作环境,似乎理所当然地会创造出一大批内容虚幻、离奇、粗糙的所谓作品,更是把虚拟落到了文字本身。

  这让我们不禁想起那部著名电视剧《父母爱情》中的一个情节。知识分子欧阳懿搞“网恋”,遭到了江德福的批评,欧阳懿理直气壮地辩称:“我连她是男是女都不知道,我只是和她聊聊天”。这种虚拟世界的自由状态,是大老粗江德福所不能理解的。

  虚拟仿佛成了网络文学的“原罪”。以至于当时来自文学界的大多数批评声音都指出了网络文学的“胡编乱造”。这也是有关部门对网络文学不断加强管理的原因。但是,管理总归是外在的,网络文学内在的变化和提升才是使之逐渐有序的根本。网络文学发展到今天,人们逐渐清醒,理智不断回归,文学本身所具有的现实主义特性悄然重现,虚拟与现实在时代的进步中日益达成了某种妥协,找到了彼此最适合的契合点。这使网络文学具有了焕然一新的面貌。

  其实谈到文学,大概说到最多的名词就是现实主义,现实主义是文学的灵魂,是文学的基调,更是文学的起源。法国作家司汤达有个很恰当的比喻,他说:“小说,就是一面被人拿着沿路走过去的镜子”。他在他的著名小说作品《红与黑》中也说:“向公众呈献一面镜子,如果一些丑陋的人从镜子前面走过,这难道是他们的过错?”后世评论司汤达说:“他的现实主义创作原则可以帮助读者认识《红与黑》这部内容丰富、寓意深刻的小说”。

  文学界普遍认为:一切文学作品都具有现实性,这种现实性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文学创作的现实性。传统的文学创作观基本上属于反映论,属于本质主义认识论,即主张生活具有某种本质和规律,文学的任务则是反映这种本质和规律。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创作观则是反本质主义的,表现为无中心、内在化,但创作的本意还是要传达这个世界的真实。传统和现代,只是在关于现实的看法上有差异而已。第二个方面是文学的接受。在这个层面,所有文学都具有当代性,有历史和社会意义。文学的解读制约着文学意义的阐发,而同时,阅读者对世界的看法也影响着文学的解读。文学,其实构成了社会大文本的一部分,在某种意义上它是这一大文本的子文本,我们对文学的解读不能脱离其背后的社会文化语境。

  由此理论基础出发,我们可以大胆判定,网络文学既然是文学,那么虚拟的背后更本质的性质仍然是现实,现实主义仍然是它的内核。而网络文学的发展脉络也让我们看到,由混乱走向健康发展的过程,正是现实主义在其中的觉醒。虚拟不过是一种传播形态,而阅读者更关注的其实还是作品其中反映的现实。只不过虚拟为读者提供了更多的想象空间和更多的选择方式,让虚拟中的现实更加丰富多彩。《甄媴传》里的后宫争斗,让我们看到的仍是人性里的黑暗或善良;《山楂树之恋》中的纯美爱情,仍然是人们最美好的向往;《盗墓笔记》里的离奇惊险,其实也不脱历史上那些探险故事的巢臼;《明朝的那些事儿》,依据的仍然是严谨考证的史实。而我们可以更直接更骄傲地宣布,网络公安题材小说,是始终盛开在虚拟世界中的现实主义之花。

  网络文学的类型化,是网络文学的重要特征之一。专家们认为:“由于资本的介入,2003年VIP阅读制度建立,网络文学出现了商业化趋势,类型化小说迅猛发展,很快形成了玄幻奇幻类、架空历史类、穿越重生类、古言现言类、都市灵异类、商场职场类、游戏竞技类、悬疑惊悚类、家庭婚姻类、现实题材类等六十多种类型,说明网络文学已经趋于独立成形”。而在这其中,公安题材小说始终是拥有众多读者的热门题材,至今长盛不衰,而且已经形成了作者与读者(或称“粉丝”)的良好互动关系,既为公安题材文学打开了一片新天新地,也摸索出一种新型的公安小说创作模式。

  我们在这里要着重介绍与解析秦明、雷米两位优秀的公安网络小说作家和他们的作品。

  秦明,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安徽省公安厅物证鉴定管理处副主任法医师。他于2005年大学毕业后进入公安机关从事法医工作,“每年都会处理大量尸体,整天与它们打交道,有情杀,有财杀,也有激情犯罪”。在这样的繁重工作下,秦明仍然喜爱在网络上通过博客、微博与网友沟通,解答一些有关法医的专业知识,交流对一些热点案件的看法。由此,他逐渐产生了动笔创作的想法,并于2012年初,开始在网络上创作、更新一部名为《鬼手佛心》的作品。由此一发而不可收,连续创作了系列长篇小说《万象卷》(包括《尸语者》、《无声的证词》、《第十一根手指》、《清道夫》、《幸存者》、《偷窥者》),《众生卷》(包括《天谴者》、《遗忘者》、《玩偶》),《守夜者》(包括《罪案终结者的觉醒》、《黑暗潜能》、《生死盲点》和《天演》)。2020年,秦明当选“橙瓜见证·网络文学20年十大悬疑作家”。

  雷米(刘鹏),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刑事警察学院法学教师,是一位精通犯罪心理学和刑侦学的专家型人才。雷米“洞悉形形色色的犯罪,甚至超过自己的掌纹”。他依据自己的工作实践和研究成果,陆续推出长篇小说《心理罪》系列(包括《智齿》、《殉罪者》、《第七个读者》、执念》等多部作品)。2021年,沉寂五年的雷米创作出版了长篇小说《人鱼》,再度轰动悬疑小说市场,引发社会广泛关注。评论界对雷米的创作评价为:“广涉犯罪心理学、法学、刑事侦查学、现场勘查学、和法医学专业知识,既有国内外真实案例的再现,又不乏大胆奇诡的想象,使作品真实性、感染力和深度兼备,具有极强的可读性,同时也能引发读者的深刻反思”。

  秦明和雷米的创作与成名,走的是非常典型的网络作家路径,具备了网络作家和作品的鲜明特点。一、为迎合网络读者的喜好,作品突出了极强的揭秘性。秦明笔下的法医工作细节和技术展示,堪称纤毫毕现。雷米对心理犯罪的表现与分析,也呈现精准而新奇的状态;二、出于同样的目的,故事情节的起伏更大、情节设置也更奇特而曲折,作者和读者都需具备更大的“脑洞”;三、人物设计趋向于更年轻化、更现代化、更时尚化,行为举止更贴近当代青年特点;四、更注重与读者(粉丝)的互动,而这种互动已不再是个人行为,而是有组织、有计划的团队策划;五、作家本身也不再是单兵作战的创作状态,而是具有完整而强大的团队为之进行选题策划、市场分析、出版设计、宣传发布和后期推广,资本在其中的运作已呈成熟形态;六、他们的作品成为艺术转化的热门,秦明和雷米的大多作品已经拍摄成各种影视作品,得以在市场上更大范围地传播。

  但是,我们也可以非常清晰地看到,他们的创作,仍然恪守着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呈现的是我们这个社会方方面面真实的状态;他们的作品,也仍然来自他们的工作实践和对此的深刻认识与理解,也仍然反映着他们的职业信念和价值体系。这是他们的作品深受广大网络读者欢迎的深层原因,也是所谓“悬疑类型”成为网络文学中强盛不衰的一大分支的缘由。

  我们可以对雷米的新作《人鱼》略作分析,看看公安作家们在网络上的耕耘和坚守是一种什么状态。

  雷米早期的作品,很多是以一个名叫方木的大学生为主角展开故事,用这样一个精通心理画像的非公安人员来串联情节,容易营造出神秘、诡异甚至恐怖的气氛,也利于从更丰富的层面上展示侦破过程。我们说过,在网络文学中,为迎合读者的喜好,作者往往偏重于情节的夸张和渲染。雷米似乎也有意于此,并在一种偏阴暗的氛围中有意着重分析案情、分析人物心理。他笔下的案件,多涉及人性,涉及人物的心理变化,在案件侦破的过程推进中将人的阴暗、丑陋揭露无遗。因此,他的作品在网络上也引发了各种争议,褒扬者认为雷米表达了这样的情感:“善良仿佛是折翼的天使,他们人数很少,但他们还在坚持,还在为这个世界‘不息’奋斗着”。批评者则指出:“过分的渲染血腥,有点喧宾夺主,虽然现在喜欢重口味的读者不在少数”。但我们应该看到的是,雷米虽然为了适应网络写作的某些特性而做了些夸张之笔,但仍然始终坚守着“正义战胜邪恶”的正确价值取向。而《人鱼》,则可以视为雷米创作上的新突破,这种突破并不在技巧,而是在作者思想上的飞跃,在作者灵魂深处思考的真正表达。在《人鱼》的封面上,印着作家雨果的一段话:“人生至高无上的幸福,莫过于确信自己被人所爱”。而在封底,另一段话则告诉我们:“那一年的春夏,一切的苦痛都新生了,往后的人生里,四季都等同于春天”。很显然,雷米要告诉读者的,是与他过往的风格截然不同的温暖和光明。

  在《人鱼》的故事里,仍然有着对社会阴暗面的揭露和铺陈,也仍然有着相当离奇和复杂的情节(如主人公宁愿住在暗无天日的下水道里),但雷米却赢得了评论界这样的称赞:“相信人性的光辉是美好的,相信这个世界总有人偷偷爱你,即使只是萍水相逢。仍然竭尽全力去追求自己心中那片善光,这应该就是作者想传达给我们的正能量吧”。

  我们简要回顾一下《人鱼》的故事。中学生苏琳在学校和家里都是个不被人重视的角色。父母疼爱超生(时代的特征)的弟弟,连双白球鞋都舍不得给苏琳买。在学校苏琳忍受着同学的霸凌,甚至被以马娜为首的小团伙给打进了下水道而失踪。有权势的马娜父亲,用给苏琳的弟弟上户口而收买了苏琳的父母,掩盖了苏琳失踪的事实,使得苏琳走不出黑暗的下水道,消失于人间。真正关心苏琳的只有两个人,一个是苏家邻居、退休的工厂保卫科长顾浩,一个是在下水道里收留了她的流浪汉文森特。顾浩和文森特,在雷米笔下显然代表了人类善良本性的两个层面,一个是由于职责、信仰、道德的长期薰陶而形成的已呈高度自觉的良知,另一个则是挣扎在社会最底层的、似乎已经完全被扭曲并污染的灵魂的瞬间挣脱。在这两个人物身上,雷米显然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他用他们完成了自己对善良的理解和表述。顾浩在公用厨房里偶然发现苏琳偷吃他的煎蛋,从此便经常煎好两只蛋放到厨房里,等待苏琳的光顾。这样的细节,温暖而独特,是《人鱼》的每每呈现的高光时刻,甚至是全书的点睛之笔。它在似乎惯于不留情面地解剖社会的雷米笔下,仿佛是偶然,其实是必然,雷米在《人鱼》中的所谓转型,其实是他在创作中不断思考的必然结果,也是他创作中其实一脉相承的思路,是公安作家强烈的责任意识的体现。批判与褒扬,是公安作家手里的两刃剑,永远闪烁着现实主义的光辉。即使是在变幻莫测的虚拟空间里,这种责任意识仍然固守在公安作家的灵魂里。

  在以虚拟为标志的网络上,公安作家就是这样始终高擎着现实主义的旗帜。这样的坚守,使得所谓悬疑推理类作品在网络上迅速站稳脚跟,并逐渐成为大受欢迎的类型化作品。尽管有些非公安作者,特别是青年作者,热衷于模仿西方侦探小说模式,突出作品的曲折、惊悚、恐怖甚至血腥,但往往由于脱离生活、脱离现实而陷入困境,渐渐被读者所抛弃。在网络文学的发展脉络中,我们可以看到,更多的青年作者也在觉醒,很多人认识到了现实主义创作原则的重要,作品也逐渐趋向于有更多的现实意义的呈现,有更多正能量的积极反映。毫无疑问,公安作家在网络侦探文学的创作中,始终引领着潮流走向。

  雷米和秦明,被认为是网络文学中公安题材的两位“大咖”。他们丰富的公安斗争生活积累,他们认真勤奋的创作态度,他们对自己职业的热爱和坚守,由于网络优势的加持,而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他们的榜样作用,也引领着相当部分优秀的公安作家,勇于在网络上试水,进而创作出诸多优秀的网络文学公安题材小说作品。

  北京市公安局民警马拓,已在地下铁道的安保岗位上工作了十几年。从一个因没当上刑警而失望的年轻人,到今天“身上最大的变化是,整个人变得平静了”。他从2016年起开始在网络上发布自己在工作中的所闻所见,获得超过100万次的点赞,随后集结成书,以《热爱生活的一万个理由》为书名出版,也受到欢迎。这之后,马拓成为知乎高人气答主,微博阅读量过亿。至今,他已经出版三部小说《只有警察知道》、《只有警察知道:刑凶笔记》和《非随机犯罪》。马拓的创作,动机和素材以至细节,完全来自他的生活,来自于现实中那些或悲或喜的真实故事。马拓自己举过一个小例子:他和警长处理一起站台纠纷,一对小情侣和别人发生争持,男孩儿同意和解,女孩儿却坚持不干。马拓摸不着头脑。警长对女孩儿说:“其实你男朋友挺关心你的”,话一出口,女孩儿开始啜泣。警长的处理点醒了马拓,女孩儿并不是和对方较劲,而是嫌男朋友没有向着自己说话。这样鲜活的生活小细节,积攒多了,就成了马拓创作的源泉。

  2022年,浙江省湖州市公安局的职业法医张剑,以“法医剑哥”的网名,出版了他的第二部小说《柳叶刀下的真相》。而他的第一部小说《不在场的证人》,是在2014年出版的。张剑说:“大概是在2011年,也正是网络文学兴盛之时,我以积累的素材、职业的经历、专业的知识为基础,进行改编、整合、提炼、虚构,利用业余时间边学习边创作,并在网络上连载,受到不少网友的喜爱”。张剑坦承,他的写作冲动,来自他对自己职业的热爱,“法医不仅仅是一份职业,更是生命的敬畏者,因为敬畏所以敬业,因为敬畏所以坚守”。

  广东省广州市公安局民警陈悦蔚(网名花辞树)的小说《字证其罪》,是一部罕见的以公安文字痕迹检验为题材的刑侦小说,出版后深受读者喜爱。陈悦蔚是天涯文学的签约作家。他和他志同道合的八位基层民警一起,还曾在网络上主办了一个公安文学公众号“超级小青年”,以精炼、活泼、多样化的文学形式,吸引了热爱公安文学的网络读者。“超级小青年”的大胆尝试,在网络上开辟了一个新的文学阵地,从形式到内容都有重大的突破。在今天,文学公众号已经遍地开花,但属于早期“试水”者之一的“超级小青年”,其鲜明的特色仍然值得总结。

  我们还可以点出更多优秀网络公安作家的名字。如安徽公安机关的梁淼淼(网名九滴水)、浙江省公安机关的卢嫈、王海燕(网名清明雨)、湖北公安机关的杨亚玲(网名沧溟水),等等。他们的共同努力,在网络上开创出了公安文学的新天新地,用他们现实主义态度的坚守,在虚拟空间里摸索创造出了一种公安题材小说创作的新模式。这种新模式,既有适合网络读者品味的艺术创新,也保持着正确的价值观和传统文学的优秀架构,正如某些专家所评论的:“网上写作很自由,对形式持宽容的态度;传统作家比较严谨,更注重整体结构。二者在表现形式上存在许多不同之处。然而,伴随着网络文学的发展,其在题材和创作手法上也逐渐呈现多元化的趋势,两者之间出现了相互融合和互补的可能”。

  俗话说;敢于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勇敢的。网络公安题材小说的出现和繁荣,体现了公安作家们勇于尝试、勇于创新的精神,也具备了重要的社会意义和文学意义。一、使具有历史传统和世界风范的侦探推理小说样式有了新的创造和突破;二、使公安题材小说的创作出现了新的风格样式和新的创作方式;三、将公安文学推向了更年轻化、更社会化的广阔天地,使之生命力更加蓬勃旺盛。我们有理由相信,公安文学在网络上的发展前程可期。

  雷米在新作《人鱼》中附了一封给读者的亲笔信,解释了他在五年沉淀期中的思考。在信的最后,他热情地说:“亲爱的你,只要你还在等,我就一定会回来。同时,也希望你能和我一起,面向风暴,激动如海”。确实,任何一位富有责任感的公安作家,都不会辜负读者的希望,都愿和大家一起去面对,去激动,去拥抱文学的明天。

  编辑:刘娜

上一篇:“公安小说创作刍议”专栏 (八)

下一篇:是初心不是救赎 ——谈张建芳小说的四个特点

编委会 | 网站简介 | 机构设置 | 会员简介 | 人员查询

中国诚信文化网cxzg.cslai.org  版权所有

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 主办 法治文艺专业委员会 承办

京ICP备13008251号-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51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520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