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诚信文化分会    主 办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诚信论坛

父亲带孩子骑行遭碾压,揭示的两个“安全”

时间:2024-08-15 12:38:07 来源:光明网 作者:光明网评论员

      【阅读提示】父亲带娃跟团骑行遭碾压,卫健局确认男孩已身亡

  光明网评论员:近日,“父亲带孩子骑行遭碾压”一事引发社会关注。据媒体报道,一名11岁男孩“球球”跟着父亲和自行车队在双向公路上骑行,结果在接近中线时不小心摔倒进入对面车道,之后遭对向行驶汽车碾压。据河北容城县卫健局信息,并经与医院核实,男孩经抢救无效,已身亡。

  上一秒还沉浸在骑行之乐中的11岁男孩,下一秒就因摔倒而被车碾身亡,如此惨痛意外通过视频画面“还原”到舆论场,悲剧性可以说是扑面而来。围观者的心绪是复杂的,除了惋惜和慨叹,有人批评事发时的车队不该带着小孩集体占道骑行;有人谴责监护人不该让这么小的孩子上路骑车。毕竟,按照交通法规,孩子未满12岁,不允许骑车上路;还有的挖出涉事家长此前曾“无视”网友发出的安全提醒……

  不同的围观视角,将事件所折射的教训立体呈现出来。但它们归结为一点,其实还是对于“安全”的警醒。

  骑行,在今天早已从一种通勤方式,变为一种休闲健身方式。甚至,配备新潮的装备,加入骑行团队,骑行过程中的各种拍照、打卡,已成为一种值得对外展示的生活仪式感。而家长带小孩骑行,还被赋予着多重的教育价值。在很多视角下,这被视为是一种负责任的家长行为,因为他意味着引导孩子从小就养成锻炼的习惯、磨炼心性。比如,类似的新闻比比皆是:“10岁男孩和老爸骑行川藏,31天骑行2200公里瘦10斤”。他们在社交平台上收获的几乎是一边倒的点赞。但直到此次事件这样的悲剧出现后,人们才意识到,原来12岁以下的孩子骑行上路,本身是不合乎安全法规的。

  指出这一点,并不是说不赞成家长带小孩骑行。客观说,如果真要依据法律严格禁止12岁以下的孩子上路骑车,抛开执法能不能跟上不谈,社会意见也未必一致。但是,对于个体来讲,不能因为这样的行为在现实中被“妥协”了,就忽视其中真实的安全风险。尽量选择相对安全的路线,帮助孩子培育安全的骑行习惯,对安全风险多一些“冗余”防备……这些安全常识,家长真的不能等到悲剧出现后才后知后觉。

  其实,很多时候人们不是没有安全意识,而是习惯性的“经验主义”,往往会轻而易举地越过对于安全原则的敬畏。比如,此事中的事发道路据说还未通过验收,于是,一边并未完全禁止机动车,一边却可能被骑行者视为骑行胜地,乃至于完全放任了占道骑行可能带来的安全风险……这背后,并不仅仅是个人意义上的安全意识的疏忽,而更是服从于一种习以为常的集体经验主义的惯性。

  诚然,我们不可能穷尽所有的风险,再“谨小慎微”也无法制造一个绝对的安全空间。但是,安全原则终归有其遵守的必要和参考的价值。几乎所有的安全事件背后,都可以找到背离安全原则的细节。但是,若只有在对悲剧的真实体验和围观中才“看见”安全规则的存在,这显然弱化了规则、原则本身该有的预见性和提醒价值。

  这几乎是所有安全事件背后都伴随的某种“定律”——悲剧发生后,人们能够立即发现与安全相冲突的问题:习惯上的、规则上的、人身上的、管理上的……但是,在悲剧发生之前,很多人,甚至一个系统,都往往会对安全表现出明显的“失明”。或许,每个人心中都住着两个“安全”:一个是经由悲剧的“刺激”所明晰起来的安全原则,一个是时常被侥幸心理或是其他的“优先”价值所覆盖的安全意识。只有当这两个“安全”的距离无限接近,或才能让安全的悲剧少点再少点。

  无论如何,安全面前,少一些侥幸,多一些审慎,尽管听起来很“鸡汤”、很“常识”,但真的重要。

  (转载请注明来源“光明网”,作者“光明网评论员”)

上一篇: 对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下一篇:恶性“内卷”产生不了世界一流企业

编委会 | 网站简介 | 机构设置 | 会员简介 | 人员查询

中国诚信文化网cxzg.cslai.org  版权所有

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 主办 法治文艺专业委员会 承办

京ICP备13008251号-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51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520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