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8月15日是第二个全国生态日,主题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不到一个月后,《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印发。这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后的第一份抓改革、抓落实的中央文件。该文件从国家层面明确了全面绿色转型的总体要求、主要目标、实施路径,涵盖区域发展、产业结构、能源、交通运输等各个领域。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成为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念,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成为各地区各部门的共同行动。
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发展绿色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从增绿就是增优势、护林就是护财富,到用生态“含绿量”提升发展“含金量”,再到共赴绿色之约,共享绿色生活……绿色转型、绿色变革正在神州大地上扎实推进。
据统计,截至2024年6月底,我国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达到16.53亿千瓦,占总装机的53.8%;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升级,建成全球最大、最完整的新能源产业链;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可以说,绿色发展从方方面面都取得亮眼成绩。
也要看到,我国绿色转型仍然面临着不少困难挑战。比如,能源结构偏煤、产业结构偏重、环境约束偏紧的国情没有改变。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加快绿色化、低碳化的高质量发展阶段,同时生态文明建设仍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在这个关键期,绿色转型越是有难度越要迎难而上,越是有挑战越要破浪前行。
绿色转型,如何推进?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四次会议时强调:“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是解决资源环境生态问题的基础之策,要坚持全面转型、协同转型、创新转型、安全转型。”全面、协同、创新、安全,环环相扣,有机融合,从产业结构,到生产方式,再到生活方式等实现全面发力,才能“转”得更有成效,更好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万里河山更加多姿多彩,每个人的获得感更强。让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这是大家共同的愿望。为此,要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推动绿色发展迈上新台阶。
“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是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当前,我国正加快形成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结构,推动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这是绿色发展的应有之义,也是新质生产力的应有内涵。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推动绿色发展,正成为全民自觉。从“要我环保”,到“我要环保”,从改善生态被视为“烫手”,到如今变得“抢手”,人们越来越向往绿色的生活方式,也越来越主动地选择绿色的生活方式。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必然要求,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地位。当绿色发展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形成人人、事事、时时、处处崇尚生态文明的良好社会氛围,绿色转型就更有成效,就能让高质量发展更加生机盎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