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东华
“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是中华民族的希望。新时代中国儿童应该是有志向、有梦想,爱学习、爱劳动,懂感恩、懂友善,敢创新、敢奋斗,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好儿童。”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国儿童文学创作迸发出旺盛的生命力,同它服务的少年儿童一样朝气蓬勃。这是时代的召唤,也是儿童文学创作、出版、批评、阅读推广等方面共同努力的结晶。新时代儿童文学焕发绚丽多姿的新风貌新气象,在多个维度上呈现出值得关注的新突破。
拓展主题拓宽题材,面向时代书写新命题
主题持续拓展、题材空前丰富,是新时代儿童文学最突出的特点之一;聚焦现实题材、发力主题创作以及书写“中国式童年”,成为儿童文学创作的热点话题。作家们敏锐寻找到孩子精神成长与更广阔的社会生活、宇宙万物之间的关联点,把过去不曾或者很少涉猎的题材大范围地进行文学转化,蓄积了更多滋养孩子们情感与心灵成长的养料。这些题材从时代楷模、革命历史到乡村振兴、生态保护、科学技术,再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几乎无所不包。它们把深情的目光特别地投向那些有名和无名的英雄。新中国成立以来闪亮的先锋人物(“中华先锋人物故事汇”系列丛书)、抗日战争中普通中国人的家国情怀(史雷《将军胡同》)、青藏高原风雪弥漫中的边防战士(曾有情《金珠玛米小扎西》)、共和国石油人在遥远的柴达木油田留下的壮歌(于潇湉《冷湖上的拥抱》)、大兴安岭深处鄂温克族农民的驯鹿营地(格日勒其木格·黑鹤《驯鹿六季》)、海南岛热带雨林里人与动物的传奇(邓西《秘境回声》)……这些生动故事,为孩子们带来丰盛的精神食粮。
儿童文学从人们传统印象中的“小儿科”转向时代的重大题材和厚重主题,这种转变有着深层次的原因和逻辑。从儿童文学自身的成长轨迹来看,21世纪之初题材主要集中于校园生活和家庭生活,尚不足以涵盖不同地域孩子们多姿多彩的生活经验,难以满足和支撑起千千万万小读者多元的阅读期待,“浅阅读”的饱和也容易激发出对“深阅读”的需求。从所处的时代方位来看,新时代赋予儿童文学“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历史使命,无论是在引导少年儿童树立理想信念上,还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弘扬上,都需要从丰厚、生动、鲜活的题材中激发文学的感召力,使之在更高层次上实现教育功能。从国际参照系来看,新时代中国儿童文学创作已经达至被世界读者看到并认可的水准,儿童文学进一步“走出去”,实现更有效的国际传播,也急需更多具有中国风格、中国风范的童年好故事。以上种种都砥砺着中国儿童文学创作者走出舒适区,向着更为高远、辽阔的艺术空间整装进发。
扩容队伍扩充手法,拥抱传统构建新格局
儿童文学是文学的一个分支,但它又相对独立,从文体的角度可分为小说、童话、散文、诗歌、寓言、报告文学、科幻文学等;根据年龄段可分为婴儿文学、幼儿文学、童年文学、少年文学。不同的分类标准排列组合后,又可细分出儿歌、童谣、幼儿童话、幻想小说等文体。新时代儿童文学承续了儿童文学的传统分类,并力图使之平衡发展。在此基础上, “敞开”是新时代儿童文学的鲜明姿态,“吸纳”则是其创新创造的典型方法。新的主题和题材潮涌而来,新时代儿童文学也形成了与之相呼应的新的艺术格局。
从熟悉的生活入手容易写出好作品。从这样的创作常识出发,新时代儿童文学出版更注重写作者的“亲历性”。在约请专业儿童文学作家通过采风完成创作之外,出版社也在寻找对生活有亲身经历的文学名家,“跨界写作”因而成为热潮。杨志军(《巴颜喀拉山的孩子》《三江源的扎西德勒》)、裘山山(《雪山上的达娃》)等书写青藏高原的作家,都有长期在那里生活的经历;叶广芩受到广泛赞誉的京味小说三部曲《花猫三丫上房了》等以及张炜的《寻找鱼王》都是对自身童年往事的回望,有着清晰可辨的自传体性质。有些题材考验着写作者知识的专业性,比如对于那些带有科普、人文社科性质的作品,出版社更倾向于约请相关领域专家来为孩子们创作。比如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伟大也要有人懂”系列,就邀请了学者陈晋、韩毓海等担任作者。再比如受到小读者喜欢的《地球史诗:46亿年有多远》的作者是古生物学家苗德岁。此外,对现实主义精神的召唤,又使这一时期作品的纪实性在众多艺术表现手法中凸显出来。
绘本这一艺术形式在新时代实现了快速成长,原创绘本虽然“种植”时间短,艺术水准却迅速成熟。《别让太阳掉下来》(郭振媛文、朱成梁绘)、《迷路的小孩》(金波文、郁蓉绘)等绘本图文叙事俱佳,融合欢快的童趣和深沉的哲思。很多厚重的主题出版作品,采用绘本的形式,能产生以小见大的良好艺术效果。比如“童心向党·百年辉煌”系列就以绘本的形式再现了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程,绘本《喜鹊窝》(海飞文、杨鹁绘)则观照了生态文明建设这一时代主题。
洞察童年洞悉童心,立足本位探索新路径
新时代儿童文学勇敢地进行了很多创新,这是它“变”的一面;它还有坚持不变的一面,那就是对“儿童本位”始终如一的坚守。“儿童本位”是中国现代儿童文学自诞生以来就秉持的儿童观,在百年发展历程中,儿童文学作家对它的体认不断丰富和深化。新时代儿童文学重视对孩子的生命关怀,殷健灵《致成长中的你:十五封青春书简》、汤素兰关注女孩成长的小说《阿莲》、薛涛书写男孩成长的小说《桦皮船》以及赵丽宏的童话《树孩》等作品,都体现出新时代儿童文学对“成长”二字的用心用情。
有人说,儿童文学是“以小见大”的艺术,“儿童”和“童年”是儿童文学出发和回归的原点。在这方面,新时代儿童文学还需要努力找到更多方法、更多路径,让更多创作者在践行这一创作理念的过程中获得进一步提升。无论作品的题材如何重大、主题如何厚重,那些优秀作品都坚持从孩子的视角看世界,坚持儿童文学的轻盈之美。这种轻盈之美不是靠简化现实生活获得的,而是在书写现实“本来是什么样”的同时,不忘现实“应该是什么样”。儿童文学要心怀现实生活,也要乘着想象的翅膀飞翔。
儿童文学创作在一路高歌中,也要保持从容和耐心,尽量写得慢一点、深一点,打磨得精一点、细一点。不断锤炼自己的语言、情节、结构等创作基本功,不断磨砺与自己的文学雄心相匹配的创作实力,争取行得更稳,走得更远。
新时代中国儿童的所思所想,和百年前的儿童乃至和他们的父辈都有明显不同,需要儿童文学提升对新时代儿童形象进行塑造的能力,通过观察这个时代一个个真实具体的儿童,立体鲜明地写出“这一个”。与此同时,我们也要坚持“少就是多”,敢于“以少胜多”,让中国儿童文学能够观照人类共同价值,让世界各国孩子读到中国儿童文学作品时,有一种心心相印的欢喜和感动。这是我们在更丰富、更多样的追求之外,需要去探索的新可能、需要去抵达的新高度。
儿童文学之美在于它既扎根现实,也不忘眺望未来。我们相信,蓄足了时代养分和想象能量的新时代中国儿童文学,一定会更加枝繁叶茂、更加多姿多彩。
(作者为鲁迅文学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