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晋国中军主帅正卿栾书(谥号武子),建为栾邑,栾城由此得名。汉代名将柴武、唐代宰相苏味道、元代数学家李冶、红巾军起义领袖韩山童、韩林儿父子等均为栾城人。历史留给栾城清明桥、文庙大成殿等众多的文化遗迹,同时也留下宝贵的石家庄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土布。
土布,成熟于元明时期,当时的土布已经显现出在人们生活、服饰方面的重要地位,到了清代,老土布在作为宫廷贡品的同时,还用作和其他国家交换礼品的国礼。
随着纺织机械的出现,成本低、价格低的机械纺织布逐渐替代了几千年来人们使用的土布,使得老土布越来越远离人们的视线。
非遗专家参观土布制作流程。贾芳 摄
重拾爱好 “鞋匠”变“织女”
在石家庄栾城区,出生在这里的冯霞深深爱着这片土地——在这里,她从事军品鞋服制作,每年利润不菲。但在2015年,开了25年鞋厂的冯霞决定响应政府号召,为打赢蓝天保卫战贡献力量,关闭鞋厂,转行!
转行做什么呢?展会上的一次偶遇让她打开了思路。那是几个国外客商,对国内的传统织物特别感兴趣。看着他们热切的目光,冯霞想到了家乡的传统织物——土布。
1969年出生于一个普通农村家庭的冯霞,家庭条件并不富裕。像很多家庭一样,为满足整个家庭穿衣用布的需要,长辈们用纺车织布的场景深深印在她的脑海中。冯霞回忆道:“小时候姥姥和妈妈都是自己织布,那时候看到织布的机器总是特别好奇,就偷偷地自己尝试,不过大人们总是怕我把机器弄坏。”对冯霞而言,从那时起,她已经对手工织布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岁月如流水,2015年,冯霞下定决心拾起儿时的爱好,做自己喜欢的事——手工织布。现在,冯霞已经成为土布第四代非遗传承人。
清新、淡雅,手感柔软,冯霞织出的土布有着小清新的“文艺范儿”。“台湾的客商特别喜欢这种布,订购量很大。”冯霞说。
“文艺范儿”的形成,很重要的因素是彩棉。冯霞通过中国农科院一位教授了解、认识了彩棉,冯霞下定决心把不用染色的彩棉当作土布的原材料。
“彩棉就是棉花本身的颜色,绝不会出现褪色和掉色的情况。”冯霞介绍。
目前,纺织土布所用的棉花主要有三个颜色:白、棕、绿。其中白色最为常见,棕色次之,而绿色的主要产区在新疆,相对而言,供应量最少,价格也最高。“河北这边主要种植白色和棕色的棉花,绿色棉花在这里产量很低,品相也较差。”冯霞说。在栾城彩棉种植基地,冯霞种了100多亩的白色和棕色棉花,用作天康三苏彩棉土布的原材料。
冯霞说,棕色棉花种植亩产大约在300斤左右,而绿色棉花在新疆种植亩产也只有80斤左右。“从一个棉花瓣变成棉线,再由棉线纺织成布,最后把布加工成不同的产品,这其中凝结着中国女性的智慧,也展现出中国女性吃苦耐劳的精神。”冯霞说。
创新产品。董达 摄
创新融合 土布不再“土”
触感粗糙、线条粗犷似乎成了土布的代名词,但天康三苏彩棉土布已经脱去了“土”外套:它不仅披上了纯天然彩色外衣,还多了一些特别的印记——刺绣。
冯霞与另一位刺绣非遗传承人高海侠合作的高颜值、高品质刺绣土布围巾,受到市场广泛好评。高海侠的文彩绣具有立体质感,活灵活现的特点,与土布结合在一起提高了产品的整体“颜值”。
“我有布有产品,她有刺绣有技术,取长补短,融合创新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发扬光大的一条新路。”冯霞说,非遗之间的合作赋予了产品更多的含义,也更好地完善了彼此的产品,能让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更有助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人们在追求美好环境的同时,也越来越重视与自己身体健康息息相关的服装和床品的品质,绿色环保、纯天然无公害的土布回归到人们的视线中,消费者对产品品质和‘颜值’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冯霞这样总结她的客户们。
在全国各地参加的展会上,最令冯霞记忆深刻的就是客户的新理念,新需求。只要是和布有关的展会,她都一定会去。“我能有今天的成绩可以说是‘跑’出来的,展会上有最前沿的理念,有最新的市场需求,我只有了解了这些,才能让彩棉土布走得更远。”冯霞说。
天康三苏彩棉土布作为极具特色的传统工艺产品,受到国内和国际市场的青睐,目前销往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及澳大利亚、美国等国家。冯霞说:“参加展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但也正是通过参加展会,使土布逐渐被国内外市场所认可。”
要得到市场的青睐,不仅要品质过关,产品“颜值”也很关键。天康三苏彩棉土布通过和北京的设计团队合作,用彩棉土布不仅做成了样式精美的手提包、围巾、衣服、床上用品,还做出了懒人沙发等生活休闲类家居产品,从而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通过不断创新,天康三苏彩棉土布开拓出一条附加值更高的产品链。
阳光下,细心梳理。董达 摄
土布织出农村姐妹增收路
彩棉土布有了好创意,也有了海内外销路,如何纺织出高质量的土布成为冯霞思考的问题。
在当地,基本上每一位50岁以上的女性都会织布,并且手艺较为精湛。“这是我转型创业的客观基础,做土布需要这些姐妹们!”冯霞说。
土布的织造工艺复杂,从采棉纺线到上机织布,要经过轧花、弹花、整棉絮条、纺线、打线、染线、落线、整花型、整经做纬、闯杼、掏综、栓机、织布、了机、修布等七十八道工序。“织布的活儿,年轻人都不愿意干。可能跟年轻人心气胜、好奇心强有关系,她们都到市里去打工了。”“织女”石丽军说。
石丽军今年已经63岁,虽说上了岁数,但是织起布来丝毫不含糊,密密麻麻的棉线,她都要一根一根捋顺。在这过程中,难免有断线的情况,断了就要从密密麻麻的棉线中找出接好。“这活儿虽说不算难,可是考验人的性子。织布不仅要技术,还得要有耐心呢!”石丽军说。
当记者问及石丽军为何选择到这里织布时,“喜欢,就是喜欢织布,干自己喜欢的事还能多赚些钱,这是多好的事啊!”她说。像石丽军这样,通过织布赚钱的还有周边村镇里200多名中老年女性,她们通过自己的双手织出了一条增收路。
“织布是细致的手工活儿,每天每人最多只能织出7米左右。”冯霞告诉记者,一个月下来,每人可以增加2000元左右的收入。
“土布现在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了,织土布不仅仅能赚钱,更有一种自豪感!想想我织出的布可能已经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了,织起布来都更带劲儿!”石丽军笑着说。
责任编辑:刘娜
上一篇:守护非遗 传统土陶期待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