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诚信文化分会    主 办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非遗

赣南采茶戏(采茶戏)

时间:2022-01-17 14:28:35 来源:世界文化遗产网 作者:星辰

  赣南采茶戏俗称“灯子戏”“茶蓝戏”,发源于江西安远县九龙山一带,迄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赣南采茶戏是以九龙茶灯为基础,吸收赣南其民间艺术逐步形成的,是江西采茶戏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种,被田汉誉为“中国戏曲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主要流行于赣南、粤北和闽西,一度也传播到广西桂南一带。

  赣南采茶戏由民间歌舞发展而来,内容贴近生活,语言诙谐幽默,传统曲牌有二百八十余首。赣南采茶戏的音乐丰富多彩,可塑性强,乡土气息浓郁,风格特色十分鲜明。根据其调式、弦路和功能作用的不同,分为“茶腔”“灯腔”“路腔”“杂调”四类,简称为“三腔一调”。

  “茶腔”是赣南采茶戏的主要声腔,它节奏活泼明快,旋律优美抒情,富有浓厚的田园山野风味。“灯腔"是采茶戏的重要声腔,它高亢浑厚,粗犷热烈,旋律跌宕起伏,张弛有致,戏曲味较浓。加上唢呐和锣鼓的紧密配合,气氛炽热,情绪振奋。“路腔”由适应路上行走时所唱曲牌而得名,它特有的轻松活泼、诙谐风趣,为采茶戏载歌载舞的表演艺术提供了广阔天地。“杂调”娇柔甜美、玲珑华丽,在采茶戏音乐中虽不作主腔,但穿插使用,偶尔出现,点缀情趣,常能起到奇特的艺术效果。在赣南采茶戏唱腔音乐中,不论是茶腔或灯腔,还是路腔和杂调,均广泛运用到衬词。衬词编成顺口溜唱道:上山进坑打“哟喂”,出门赶路“哪嗬嗨”,做鞋绣花“哎嗨哟”,男女对花“扯当扯”。可以说,凡是唱都离不开衬词,甚至还有"唱词不够衬词凑"的情况。

赣南采茶戏(采茶戏).jpg

  赣南采茶戏的舞台语言是当地客家方言。它载歌载舞,气氛轻松活泼,语言幽默风趣,融当地汉族民间口头文学、民间歌舞、灯彩于一体,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表演时,演员在伴奏音乐中灵巧地运用独特的矮子步、扇子花、单长水袖及模仿动物形象的一些表演动作,载歌载舞,显示出浓郁的乡土气息和鲜明的客家特色。

  赣南采茶戏的传统剧目多以“三小”(小生、小旦、小丑)戏为主,有《南山耕田》《打猪草》《九龙山摘茶》《妹子》《同年》《钓》《上广东》《卖花线》《大劝夫》《四姐反情》《补皮鞋》《补缸》等代表性剧目。新中国成立以后,又涌现出一批优秀剧目,其中《茶童戏主》由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成戏曲片在全国放映,新编现代采茶戏《怎么谈不拢》《风雨姐妹花》也先后被搬上银幕。

  赣南一带是客家人的聚居区,客家先民落户当地后以采茶为生,采茶戏作为当地家喻户晓、人人喜爱的地方戏,已成为凝聚客家民心、团结客家乡亲的艺术纽带,是研究客家语言、艺术及民俗文化的重要材料。2006年,赣南采茶戏入选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上一篇:土家族打溜子

下一篇:陕西省宝鸡市凤县民歌

编委会 | 网站简介 | 机构设置 | 会员简介 | 人员查询

中国诚信文化网cxzg.cslai.org  版权所有

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 主办 法治文艺专业委员会 承办

京ICP备13008251号-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51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520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