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诚信文化分会    主 办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非遗

非遗寻访|方寸核雕技艺,雕出事相百态

时间:2022-02-07 15:15:24 来源:搜狐网 作者:海辰

  核雕,是一种果核上的雕刻艺术,其体量大不盈寸,其空间指掌之间。这一方寸之间的微雕艺术古已有之。

  核雕的艺术流布我国南北,光福核雕属南派核雕的一种,主要流行于苏州光福镇和舟山村正。2008年,苏州吴中“光福核雕”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陆小琴是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光福核雕)代表性传承人。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她表示,历经百年的核雕在当下不应再囿于传统,从刀锋、从古典文献游走到万水千山,再至社会现实,当下的核雕技艺应表现当下的精神。“每个时代的精神和文化最终会体现在那一时代的器物上。”“我坚信看准一件事要做,就要做下去,做好。”

  明清时期,苏州核雕即已达到很高的艺术水准。明末魏学洢的《核舟记》生动记述了天启年间王叔远桃核雕刻作品《东坡游赤壁》的方方面面,誉之为“灵怪之材”;清代乾隆年间,苏州微雕艺人杜士元在桃核上雕刻的《东坡游赤壁》被时人称作“鬼工”。自明代起,核雕技艺便已走过了几百年的发展道路,历经起起落落。

  光福核雕技艺

  光福核雕主要以质地坚硬而细腻的广东乌杭橄榄核为材料,外形基本保持果核原形,有珠串式、坠件式和摆件式等主要样式,题材内容涉及神仙人物、民间故事、民俗生活、山水园林等。这一技艺的工艺精巧细腻,线条明晰,立体感强,体现着苏州雕刻“精、细、奇、巧”的技艺传统。

从木雕转向核雕

  陆小琴于1976年出生于苏州市吴中区光福镇,在家庭的熏陶下,她从小便对民间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历经多年的历练,如今的她已经成为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光福核雕)代表性传承人。

  陆小琴在工作室中

  陆小琴在工作室中

  每天,陆小琴都会端坐于光福镇的工作室中,一手托着橄榄核,一手执着刻刀,一铲一刻,在方寸之间勾勒自己的所思所想。在接受澎湃新闻记者采访时,陆小琴对自己的艺术生涯侃侃而谈,称自己是半路出家,现在则是一心一意钻研着核雕技艺。

  陆小琴告诉记者,自己从小生活的区域离太湖并不远,在这片区域内,家家户户的女子都会刺绣,她也不例外。“我母亲是个绣娘,从小看着她们刺绣,自然而然也会了,就像是与生俱来的。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下,我对艺术产生兴趣,读书时美术非常好,经常把书本的空白面画满。”

  出于对艺术的喜爱,1995年,陆小琴高中毕业后并没有像大多数人一样急于工作,而是想着学一门手艺。那时,她选择了木雕。身为军人的父亲性格大胆开放,陆小琴的这一想法并没受到太大阻力。就这样,二十岁的陆小琴开始从事木雕、紫檀雕刻的手艺,持续了12年。

  许中英 作品《十二月花神》

  许中英 作品《精忠报国》

  2005年,苏州吴中区政府对核雕这一技艺加大关注,开始大力宣传。在得知核雕技艺后,陆小琴便被核雕的鬼斧神工所吸引。至此,陆小琴的艺术道路在2007年发生了一次转变,她放弃了坚持十余年的木雕生涯,转拜年近五旬的核雕艺人许中英为师,正式步入核雕领域。陆小琴说她之所以改行,一方面是被核雕的精致和魅力所吸引,另一方面木雕需要木工、漆工合力完成,因此无法完全体现自己的所思所想。“我接触核雕后发现,核雕虽小,但是它可以尽情地把你的所思所想表达在上面。核雕就是我自己内心世界对载体的投射。”

  陆小琴笑称,或许正是因为有此前数年累月的木雕积累才奠定了自己的核雕基础,所以在转行核雕时便游刃有余了。“木雕都是有肌理的,雕刻时需要顺着肌理铲下去,而核雕是很细腻的,没有像木雕那样的肌理,可以从任何一个角度下刀。”拜师学习的第一天,陆小琴顺利雕出了第一颗罗汉头,上手的速度远超他人几倍。就这样,陆小琴学了半个月就出师了。回家后,她开始了自身的研究创新之路。

  陆小琴作品《太湖霞光》

雕出世间百态,刻尽神仙万象

  说起核雕,魏学洢的《核舟记》让这门灵怪之技口口相传、深入人心。“…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哉!”在陆小琴看来,《核舟记》中的这些描述就是核雕界的鬼斧神工。

  陆小琴雕刻的《核舟记》

  出师后,陆小琴开始向《核舟记》发起挑战。“台北故宫博物院里有一艘陈祖章雕刻的核舟。我后来自己关起门来,花了一个月时间,根据核舟记描绘的那样,做了一个核舟,里面雕刻了18个人物。做这一作品是想印证自己的能力水平,当时没有按照别人的作品照片雕刻,而是全靠自己的想象。”

  雕完“核舟记”后,陆小琴完成了对技法的自我检验,也开始思考自己的艺术之路该走向何处。在雕刻主题上,她开始研究佛像、观音的雕刻方法;在技法上,则将木雕的技法镶拼、浮雕和多层镂空雕技术运用到了核雕雕刻上。

  陆小琴作品《八宝观音》

  陆小琴作品《西方三圣》

  “之所以选择佛教的主题,是因为这个受众面很广泛。同时,大家对佛和菩萨的这种概念是非常清晰的,所以你塑造出的佛和菩萨形象需要得到大家的认可也是一种挑战。”陆小琴这样说道。当然,其佛教题材的塑造并非是无根之水,她告诉记者,自己雕刻的罗汉与佛造像参考了苏州的紫金庵里的佛造像。

  一枚盈寸核雕,从选核、布局、雕刻直至完成需经十几道工序。陆小琴说,雕刻作品是个漫长的过程,短则数日,长则个把月。同时,在她看来,真正融入作者思想的作品,才是有生命、有温度的作品。

  她的作品不局限于“千人一面”的十八罗汉、财神、弥勒等人物头像,而是更多地把历史、生活中的场景、个人的情感融入到作品中,创造出了许多新的题材。其中,她用六颗核雕“讲述”梁祝的传说故事——英台求学、草亭结拜、同窗三载、十八相送、相思成疾、化蝶双舞; 十二颗特长的橄榄核刻画的《金陵十二钗》,让观众于作品中窥见《红楼梦》所述的悠悠岁月……

  陆小琴作品《光影春秋》

  陆小琴作品《十二生肖印章》

  此外,其作品《在水一方》,灵感来源于《诗经》,在橄榄核内壁进行雕刻,采用薄意兼镂空的手法,张弛有度的柔韧,似真亦幻的诗意尽显其中;作品《十二生肖印章》取材于生肖、并与印章结合,趣味横生;而《荷塘私语》用一颗怪核营造“留得残荷听雨声”的意境;《舞动》取材于一枚老核,源起“禅舞”之意,人物的律动与线条在果核的曲面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而在为人父母后,陆小琴体会到当父母的不易。借此,她以空巢老人为题材创作了作品《守望》,刻画了一位牵着狗的老人站在村口望着儿女归来的场景;而作品《童年》则是呼唤家长反思孩子的童年与成长。

  自2007年入行,再到后来屡获大奖,短短数年间,陆小琴的名字在圈内大噪。2009年,其作品《五龙观音》荣获“2009中国南京文化产业交易会·江苏艺博杯工艺美术精品奖”铜奖,2013年,她凭借作品《二十四孝》摘得民间文艺最高奖“山花奖”。

  陆小琴作品《童年》

  陆小琴作品《二十四孝》

历经起落的光福核雕需要艺术的温度

  核雕技艺从明代开始,走过了发展、繁盛、衰退的历史阶段。改革开放后,光福核雕又走上入了复苏时期。

  陆小琴说,近现代以来,光福核雕的生态是自发形成的,随着时代的变迁而起起落落。“这边光福镇舟山村的核雕艺人群落是自然而然形成的。过去这里有核雕厂,很多工匠原先是厂里的师傅,工厂解体后匠人们回归了家庭,为了生计便继续在家里做核雕。改革开放后,随着人们生活的改善,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喜欢核雕这一工艺,而这些匠人也随着这股浪潮来到了上海城隍庙、北京潘家园销售。随着核雕市场越来越火,商家便自己跑到光福这边来收货了。”陆小琴告诉记者,自千禧年后,核雕市场就像股票那样拼命的往上涨,经过10余年的发展,核雕艺人的人数估摸着有上万人。

  清代陈祖章雕刻的核舟

  苏州核雕代表人物周建明雕刻的《核舟记》

  然而,历经巅峰之后,近几年随着核雕市场萎缩,消费群体缩小,技艺流失等原因,从事核雕的艺人开始变少了。与此同时,机器雕刻的出现也给手艺人带来了巨大的考验。在陆小琴看来,机器雕刻逐渐占据了传统的小商品市场,因为便宜,好卖,使得一些制作水准一般的工艺品被慢慢替代了。“市场上,很多工艺品的品质都差不多,而真正收藏核雕的人少了。”

  虽然机器雕刻增多了,但陆小琴对于精心制作的核雕作品依旧保有乐观的态度。在她看来,手工艺永远是稀缺性的,好的作品是有温度、有灵魂的,与冰冷的机器是两个概念。

  此前,苏州大学教授袁牧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就强调了在扫描、打印技术发达的当下,工艺美术的发展更重要的在于建立创新精神基础之上的思维。对此,陆小琴则认为,当代核雕已不再囿于传统,从刀锋从古典文献游走到万水千山,再至社会现实,当下的核雕技艺应表现当下的精神

  陆小琴作品《舞动》

  陆小琴作品《清奇古怪-民族魂》

  陆小琴作品《美丽中国》

  “每个时代的精神和文化最终会体现在器物上。我是坚信看准一件事要做,就要做下去,做好。”这是陆小琴的匠心精神。她表示,她的梦想就是让核雕这门艺术真正融入生活,把当代人的文化烙印刻在核雕上,把核雕文化传播给更多的人。

上一篇:闽西客家十番音乐

下一篇:用非遗传递中国特色的冰雪奥运独特魅力——延庆(海淀)冬奥主题非遗展正式开幕

编委会 | 网站简介 | 机构设置 | 会员简介 | 人员查询

版权所有:诚信中国网@2021 京ICP备13008251号

网站维护:中安观研究院互联网科技中心网站制作联系:010-57130801

如有侵权,敬请在一周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本站新闻文章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来源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520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