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诚信文化分会    主 办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非遗

贵州非遗保护工作走在全国前列

时间:2022-03-11 15:55:49 来源:贵州日报 作者:海辰

  陈岸瑛是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史论系主任、教授,是我国知名的非遗专家,对以苗绣为代表的非遗文化,他有着深入的研究和独特的见解。

  “苗绣是穿在身上的文化,是苗族口传历史的载体之一,寄托着苗族妇女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具有显著的历史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

  在陈岸瑛看来,不同地区的苗绣有不同的工艺特征和图案形式。“苗绣作为一种活态传承的手工艺,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伴随人生各个阶段,融入不同的生活情境,至今依然如此,这是其最富魅力、最具吸引力之处。”

  “贵州苗绣产业发展得不错,有不少优秀的非遗传承人和企业家,起到了带头和示范作用。”陈岸瑛感到,他们愿意与外界交流,善于学习,也具有人才引进意识。

  “其中,龙禄颖、龙宇创建的苗绣品牌‘舞水云台’成功建立起‘居家就业’式的生产模式,引入艺术、设计人才,开发适应现代生活需求的苗绣产品。他们还尝试将人工智能技术引入苗绣的设计生产,把传统苗绣通过算法转换变成数字化云工厂的生产线。”陈岸瑛感到很震惊,也很欣喜。“苗绣产业发展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有了这些带头人和带头企业,苗绣的产业发展就有了希望。”

  陈岸瑛认为,苗绣的产业发展,离不开文化旅游融合的大背景。在他看来,贵州山区发展文化旅游,除了好山好水和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还有一个重要条件是本地人多,特别是不少年轻人愿意留在家乡生活和工作。“这使得贵州的文化旅游有人气和生活基础,充满鲜活的生活气息,适合发展高品质的全域旅游,外来的游客可以融入当地百姓的生活,体验不一样的人生。这无论是对于非遗传承,还是文旅产业发展,都极为有利。”

  陈岸瑛认为苗绣传承发展面临的最大挑战是脱离原有的社群和生活方式,朝向职业化、旅游化的方向发展。“后一种趋势是不可避免的,需要在承认它的前提下,采取建设性、创造性的举措,尽可能不让苗绣脱离当地民众的生活。”他建议可以通过恢复和弘扬传统节日、传统婚庆仪式来提高苗绣的应用频次;可以鼓励本地民众穿戴民族服饰,改良民族服饰以适应现代工作生活场景,拓宽苗绣的应用场景。“其实,这些举措已经在贵州的非遗保护工作中得到了应用。贵州非遗保护工作充满活力、富于创新,走在了全国前列。”

上一篇:中国人的故事|全国政协委员田静:唱响“非遗”赓续“三部曲”

下一篇:让传统瑶绣走向世界

编委会 | 网站简介 | 机构设置 | 会员简介 | 人员查询

版权所有:诚信中国网@2021 京ICP备13008251号

网站维护:中安观研究院互联网科技中心网站制作联系:010-57130801

如有侵权,敬请在一周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本站新闻文章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来源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520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