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连接现代生活 服务国家战略 湖北非遗绽放荆楚文化迷人光彩
湖北省非遗产品优惠展销季倡议发布
湖北首届非遗时装秀
湖北省首批非遗特色村镇、街区授牌仪式
百鼓齐鸣,鼓声震天。5月31日,在武汉国际会展中心,由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武汉市文化和旅游局协办,湖北省群众艺术馆(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江汉区文化和旅游局共同承办的2022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湖北主会场活动——湖北非遗产品优惠展销季暨首届非遗时装秀开幕式隆重举行。会场外,100位鼓师表演了一场别具一格的戏鼓迎宾;会场内,100位绣娘合力展示“汉绣”技法,共绣中华图景。
今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的主题是“连接现代生活绽放迷人光彩”。在文化和旅游部的重点支持下,湖北非遗产品优惠展销季多姿多彩、别开生面,全面展现湖北非遗在融入现代生活、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助力乡村振兴以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发挥的积极作用。
人民的非遗,人民共享
开幕式当天,汉绣、枣阳粗布制作技艺、叶开泰传统中药制剂方法、蕲春艾灸、大冶刺绣、熊银匠手工银器制作技艺等100余个项目的非遗代表企业以丰富多样的非遗产品参展;众多非遗传承人现场展示技艺,集中展现湖北非遗项目的活态传承与利用成果。“活动紧紧聚焦主题,既体现了非遗保护传承,又融合了时尚元素,活动形式新颖,社会广泛期待。”文化和旅游部非遗司司长王晨阳在致辞中表示,全方位展示湖北非遗保护创新的成果,既体现了非遗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作用,又为非遗保护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
王晨阳高度赞扬湖北非遗保护工作。他说:“近年来,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因地制宜,创造性地开展非遗保护工作,传承体系逐步完善,传承能力不断加强,传承环境不断改善,区域性整体保护工作不断增强,传统工艺振兴工作稳步推进,非遗基本制度日趋完善。”
“今年我们集中展示近年来我省非遗保护新成果,重点汇报在有效保护前提下活化利用发展非遗新探索,全面传播‘见人见物见生活’非遗保护新理念。”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李述永在活动上强调,要让非遗更好融入当代、服务发展、促进产业、造福人民。
近年来湖北非遗企业不忘初心,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将非遗的保护利用成果不断惠及人民。活动中22家非遗企业代表共同倡议:让利于民、守法诚信、打造品牌,为推动非遗根脉相续、永葆活力,为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贡献力量!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非遗处相关负责人告诉笔者:“今年6月至8月,我们将开展非遗产品打折促销活动,实行9折以上优惠展销,真正让利于消费者。”
以非遗为内核的文旅项目也是湖北非遗传承与普及的重要抓手。为光复百年非遗品牌“叶开泰”、传承弘扬中医药文化,健民集团斥巨资打造了叶开泰中医药文化园,以旅游、研学的形式将中医药文化发扬光大。
还有作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的恩施土家女儿城,聚集女儿会、摆手舞、哭嫁、摔碗酒等非遗项目,形成土家族文化集聚地和旅游集散地,2021年景区接待游客约152.03万人,让人们在游玩中感受非遗的魅力。
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副厅长陶宏家指出,非遗是一个跨界产业,也是一个大产业,如何让非遗融入现代生活、展现当代价值,在助力乡村振兴、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真正实现“人民的非遗,人民共享”这一目标,是新时代非遗工作的新使命、新作为。
提供精准扶贫的非遗方案
随着国家加大对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非遗产业不仅传承了民族文化,还在脱贫攻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湖北省十堰市,“房县黄酒制作技艺”的保护单位湖北庐陵王酒业,积极以黄酒产业为抓手开展精准扶贫工作,近5年黄酒产值5亿多元,带动就业3000人,帮扶贫困户1500户,并提高了区域农户收入水平。2018年,庐陵王酒业还荣获“万企帮万村全国精准扶贫先进企业”称号。
“非遗传承人是非遗扶贫事业的主力军。”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在非遗传承人的能力建设上持续发力,每年都举办提升传承人各项技艺的大规模培训班,并不断引导传承人参与到扶贫攻坚的项目中来。
湖北百布堂手工家纺有限公司于2017年建立了妇女双创培训基地,每年面向社会免费培训6期,共计培训3000余人,为2000多名妇女提供增收机会。“枣阳粗布制作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刘大友表示:“文化传承离不开人民支持,希望通过传授手工技艺带领更多家庭富起来,为共同富裕贡献力量!”
大冶刺绣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刘小红于2019年开办了大冶市刘小红手工技能培训学校,在甘肃、黄石、咸宁、鄂州、十堰、崇阳、通山、阳新等地开展多项刺绣公益培训项目,培训妇女8000余人,帮助她们实现创业就业、增收致富。她激动地说:“应该把非遗发扬光大,让更多人懂刺绣、会刺绣,这样才能让这门手艺传得更久、更远。”
目前湖北省各地共建立50多个非遗就业工坊、130多个非遗传承发展基地,已成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开拓乡村振兴的非遗路径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主要分布在广阔的农村,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因此,乡、村自然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点。去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要求,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美丽乡村建设、农耕文化保护、城市建设相结合,保护文化传统,守住文化根脉。
在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等非遗保护机构的不懈努力下,独特的荆楚非遗文化资源已成为撬动当地乡村振兴的最有力杠杆。
乡村振兴,产业是基础。“柳编之乡”襄阳程河镇,开发多种柳编非遗产品,带动3000多家农户参与,2021年出口创汇648万美元,实现一条柳编富全镇;“蕲春艾灸疗法”催生了565家企业,带动相关企业2752家,2021年蕲艾产值达80.8亿元,实现一方艾草惠万民;长盛川青砖茶带动5万人就业,2021年实现营业收入1.46亿元,产品远销蒙古、俄罗斯等国,通过一块砖茶走四方;“恩施玉露”2021年产量突破2500吨,产值达17亿元,其品牌价值达到25.21亿元,带动恩施茶产业突飞猛进发展,铸就了一个品牌强市场。
产业兴旺了、农民富了、乡村美了。以非遗为代表的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贯穿于湖北乡村振兴的方方面面,让湖北广大乡村旧貌换新颜。
“非遗已经成为湖北推动乡村振兴的有生力量,更成为推动湖北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据李述永介绍,2021年湖北省非遗相关业务营收超过500万元以上的企业达145家,过亿元的达19家,非遗相关企业年总产值240多亿元。
新时代赋予非遗新使命,服务国家大局,助力乡村振兴,湖北非遗已成为“建成支点,走在前列,续写新篇”的强劲引擎,将荆楚文化魅力不断发扬光大。(刘源隆)
(本文图片由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