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通赤水河,茅台镇迎命运转折
清朝乾隆10年(1745年),贵州总督张广泗奏请开凿赤水河道,始通舟楫。川食盐经赤水河道运入,至茅台起岸,称“仁岸”,成为川盐入黔大口岸之。
由于水陆畅通,方商贾云集,运盐马帮舟楫络绎不绝,市场繁荣,成为“蜀盐走贵州,秦商聚茅台”,“家惟储酒卖,船只载盐”的繁华集镇,是黔北物资主要集散地。
因而一度改名“益商镇”,简称“益镇”。但终因人们习惯称茅台,已经难以改变,因而再度改为“茅台镇”。
清朝初期,秦商控制茅台镇盐运
封建社会时的生意,头一号就是盐。那时候的富商巨贾几乎都和盐有关系。徽帮盐商主营海盐,在中国东部地区活跃;晋陕盐商主营矿盐,在中国的西南地区活跃。
明末张献忠茶毒四川,导致天府之地十室九空,连四川的县府衙门都有老虎出没。清政府用湖广填四川的同时,也动员了很多陕西人搬入四川。
有了这个亲缘关系,清朝初期的四川,就成了陕西盐商的势力范围。茅台镇的盐来自于四川,所以控制茅台镇盐运的也就是秦商即陕西的商人。
而在泸州的多数是山西的盐商。所以,泸州老窖的浓香工艺是借鉴了山西汾酒工艺的,贵州茅台的酱酒工艺和山西汾酒工艺还真没多大关系。
富甲天下,在杯中物上下功夫
古代的老百姓有多穷,古代的盐商就有多富。中国封建社会历朝历代,盐铁都是官商联营专卖,普通的食盐经过层层加码,价格贵得相当离谱。
徽帮盐商有钱,喜欢建私家园林、吃山珍海味、玩戏班名伶、古玩字画。据记载,清朝扬州的盐商黄祥,只吃自已家养的鸡,而他们家的鸡,是吃人参长大的。
山西、陕西的盐商家教严苛,崇尚简朴,不允许在外面纳小妾、捧戏子、盖园子,但是山陕商帮的规矩里面都没有怎么禁止喝酒的。
于是,这些与徽商同样富甲天下的陕西、山西盐商,为求得心理平衡,纷纷在杯中物上下功夫。反正钱多了不能在别的地方显摆,就在喝的酒上不惜血本地搞创新。
百余年琢磨,创新出酱酒新物种
山西的盐商在泸州,创新汾酒工艺,用老窖坑、用老酒槽琢磨出了比汾酒更香的泸州老窖--中国浓香白酒的鼻祖。
茅台的陕西盐商,也不知最初用的是西风的兼香工艺、还是汾酒的清香工艺,抑或本地仡佬族的土酒工艺,他们用茅台镇的原料创造出了一种酱酒新物种。
他们用纯粹的红缨子糯高粱做主粮,别的粮食如大米、小米、豌豆、玉米一概不用。他们用最好的北方冬小麦做曲,在端午时节让小姑娘光着脚踩成大曲。
别的地方酿酒都是一次把酒烤完,他们分九次烤完九次加曲;别的烧坊,酒放两三个月就开喝,他们至少放五年才喝,更好的放十年、二十年、三十年。
四家茅台镇的陕西盐商,大概从1745年赤水河疏通时开始,到1872年全部撤出茅台镇时为止,在这一百多年里,逐渐琢磨创新出酱酒这个奇特的物种。
因为完全自用,茅台镇的四家陕西盐商,每年酿的酱酒也少得可怜,只有那么三五吨。七八斤粮,酿一斤酒,一年一个生产周期,至少储存五年才喝。
也只有钱多任性的盐商,可以这样完全不考虑成本,完全不考虑市场;只考虑绝无仅有,只考虑绝对好喝,这就是茅台镇酱香酒的历史起源。
陕西盐商回老家,贵州士绅华家接手酿酒作坊
咸丰二年(1852),不知道当时发生了什么,茅台镇的陕西盐商纷纷要回老家。贵州本地的士绅华联辉,买下了陕西盐商的盐号“永隆裕和酿酒作坊--“成裕烧坊”。
华家接手后,盐号的名称没变,只把烧坊更名为“成义烧坊”。这就是今天飞天茅台、也是茅台镇所有酱香酒的前身--华茅。
至于华家当年接手“永隆裕”盐号的陕西老板姓字名谁?历史没有记载,华家后人也没有记住。
责任编辑:刘娜
上一篇:从酱酒热,看中国现代喝酒史
下一篇:滋养补水,啤酒洗脸的方法和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