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语堂先生在《苏东坡传》中说:“要了解一个死去已经一干年的人,并不困难.试想,通常要了解与我们同住在一个城市的居民,或是了解一位市长的生活,实在所知不足,要了解一个古人,不是有时反倒容易吗?
我的工作室位于苏东坡终老地一藤花旧馆内,经常有机会参与苏学研究会专家们的学术研讨,因此对东坡先生作品及生平的了解也就走出了读书时的照本宣料,有感于个体的生命在时空长河中只是如一个节点般的存在,在跨越900多年后,藤花旧馆廊下的这个时空交错点,借着这轮不变的明月,向先生间声好。而作为摄影师,也借此开始将东坡先生的诗词用摄影语言表述的尝试。
从最初被“看图说话”式的方案困扰,到捋清思路,放弃按文字所述尽数照搬,再到将情感作为创作主线,将意境营造作为最终目的,其间经历了多次反复和百般斟酌;从单纯追求画面美感,逐渐转变为从理解诗文开始,将作者本人所处的境遇和感受浸润其中,通过对其所蕴含作者的性情学养、道德节操以及思维方式、人生观念等方面的深入解析,以视觉感官真实为前提,将古典审美意趣以当代摄影的方式予以呈现。
以《明月夜短松冈》为例,短短七十个字,情深意切感人至深,词中“尘满面,鬓如霜”“小轩窗,正梳妆”等词语或是回忆或是假想,或是追溯或是抒怀,都是苏轼在那一刻极度的思念和孤独这一情感的独特表达,也是意境营造的关键性旨趣所在。题中“正月二十”正是先生与妻子王弗的定情之日,在艰难的贬谪黄州的五年间,每逢此日,必定邀约好友出行,想来是无法独自面对这份痛彻心扉的思念之苦,纵然在王弗之后有王润之、朝云的陪伴,但终是发妻王弗为苏轼一生挚爱。那座“孤坟”岂是在千里之外,而是深深埋藏在先生的内心,生者与死者之间、往岁与今夕之间,最最漫长的距离。
因此,我尝试着将词中最后一句“明月夜短松冈”为方向,用空阔的画面将一人、一树作为视觉中心,悠远辽阔,旷达漫长,其景其情,其境其意,堪称人间旷古之未有。鲁迅先生在《秋夜》里开篇的那句“在我的后院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这种重复,实质上更强有力地渲染了孤独感,而在形式上又互为依靠。纵观先生一生,才华横溢却历经坎坷,但无论身处何种境遇,他都能在平凡的生活中寻找点滴的快乐,以此消弭磨难,砥砺前行,如同黑暗中的一盏灯火,即便微弱也能指引前进的方向,所以画面中便有了那轮微小、混沌的月亮,先生有自己的精神法则,他的哲学思考始终使自己保持着内心的纯净,因此那些原本起伏连绵的山峦就成了最简单的直线。
任何艺术形式都具备其独特的表达方式,用来传递情感情,表达观点…摄影和绘画的呈现虽然都有赖于平面载体,但相互间的借鉴不能停留形式和手法上,将抽象的、个性的“意”融入进具象的“境”中,使观者置身于营造的氛围中,感受通过画面所传递的信息,也许会因为其各自不同的经历而产生化学反应,产生出“N”种不同的解读。对于“真相”的追寻,永远有着不同的版本,人们已经习惯于把这个现象称之为“罗生门”,生活如此,对于艺术作品的解读亦是如此,而此时,如果作品能轻轻地触碰到你的心弦,“真相”也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优秀传统文化是艺术的源头和宝库,值得不断深入挖掘,将观念和手段相结合、内容和形式融合、是艺术要素和技术要素的集成,是今人与先哲的对话,是胸怀和创意的对接,将诗词与摄影这两种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汲取借鉴、融会贯通,系统的梳理脉络建立系统,如同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进一步发展创新。
责任编辑:刘娜
下一篇:王争平摄影作品一千里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