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诚信文化分会    主 办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书画

浅谈中国画造型元素的文化内涵

时间:2022-08-29 16:22:11 来源:光明网 作者:刘传富

  中国画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其蕴涵的文化底蕴有着独特的魅力,中国画在造型、线条、结构等方面都与西洋画有着很大的差别,在漫长的发展过程当中形成了独特的风格与文化内涵。早期的中国画更多的是服务于宗教、礼仪,然后再以审美方向发展过渡,其文化内涵也从无情逐渐向有情的方向发展。此外,中国画受到东方古典哲学“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庄子说:“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这是对中国画最好的解释。中国画具有独特的造型观念,这也促进中国画发展出独特的处理手法,展现出了中国画独特的影响,在线条的处理上能够表现出作画对象的精神气质,表达出创作者内心丰富的情感,传递出独特的文化内涵,对人们的审美产生影响。

  中国画简称“国画”,是我国传统的绘画形式,从题材上可以分为人物、山水、花鸟三种题材,中国画在创作上体现出了古人对于自然、社会的认知。我国的人物画发展历史悠久,东晋的顾恺之是我国绘画史上第一个提出“以形写神”的创作者,要画好人物画要充分的了解人体的形态、比例,还要了解人体的变化规律,这样才能够准确地塑造出人物的造型、形象。

  山水画自唐代以来,有很多以山水画擅长的著名创作者,他们将自然风光的魅力绘制于纸上,让世人在欣赏画作的同时也领略了自然风光的秀美。山水画的青山绿水更加注重造型,写意的山水画侧重于整体的造型,造型更加的磅礴大气,而写意的含义本身就是将内心想要表达的含义通过画作表现出来,此外,创作者在作画时还会受到现阶段经历的影响,这也将画作赋予了更深层次的内涵。

  花鸟画多数以多姿多彩为特点,花鸟画的画法可以分为工笔花鸟、写意花鸟两类,其主题多为梅、兰、竹、菊、杜鹃、翠鸟、喜鹊、蟋蟀、蜗牛等,这些绘画也很考验创作者对于造型的绘制,每一种事物也会具有独特的品质,以梅花为例,古人喜欢梅花的品质,有关梅花的画作也多数是赞扬梅花的高洁伟岸、不畏严寒,这也更加考验创作者对于梅花造型的设计能否表现出坚韧的品格,能否表达出作品背后的文化内涵。

  笔墨线条是中国画的重要造型手段,是构成中国画的最主要因素,不只是中国画,很多画作对于线条的要求都是很高的,中国画运用笔墨线条的轻重、浓淡、转折来表现出人物、山水、花鸟等形象的特点,是明确画作造型表达内部含义的重要手段,例如,线条婉转柔美的山水图所表现出的文化内涵以柔美轻灵、隽秀典雅为特点,而线条转折有力的山水画大多数所描绘的景色多是崇山峻岭、磅礴险峻,让人看着不禁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笔墨线条的基础素养能力,也能够反映出创作者的功底,因此,可以说线条是构成中国画造型最基本的要素,是明确造型走向的基础条件。

  从绘画的角度来说,造型一般是指二维空间的变化,是将人物、山水以及花鸟通过面或线条组合而显现出来的外表,艺术必须通过外表的造型展示出内在美的本质,美的特征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深刻的、内在的、基本的,就是属于元素或材料的特征,另一种是浮于表面的、外部的,交叉在其他特征上的,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内在与外在的美感,画作的创作必须展现出美感或是体现出意境,另外,造型也能够体现出不同的文化内涵,例如,儿童的天真活泼,老人的智慧慈爱,女性的柔美,男性的阳刚,所以可以说形象与画作的内涵联系是紧密相连的,一副艺术品绝对不会将多种形式杂乱无章,毫无目的的进行结合,而是适当的进行取舍,追求造型上的协调,体现出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

  结构是将绘画的各个部分搭配排列,是画作中的各种元素协调对应,以时间这一抽象概念为例,很多创作者选择了参与老人的皱纹、腐朽的树木、斑驳的石头的元素,通过这些元素而表达出作者真正的想法,随着审美多元化以及受到西方审美的影响,很多人认为前人的结构笔法难以适应现在的时代发展,也不能够满足现阶段人们的审美需求,所以会有人认为可以通过“黄金分割率”来对整体的画作布局进行结构的规划,但是艺术往往是不能公式化的,中国画结构的设计应该更加的保证整体的协调性,反映出画者想要表达出的想法,而不是一味的追求潮流。

  明暗的对比是渲染气氛,烘托情感的重要手段,没有明暗就不会有任何的形象,也不会有我们眼前的世界,更不会有视觉的艺术,中国画侧重于从大关系上讲究明暗结构关系的形式,利用明暗效果能够在纸上体现出一种“气”的感觉,例如云雾、烟火等现象,这也是中国画的一大特点,中国画的明暗元素也为完善整体的造型结构,突出画作的文化内涵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绘画属于视觉艺术、空间艺术,虽然绘画对于空间艺术的要求较弱,但是会通过平面、阴影等方式体现出立体感,来表现出画作的艺术性,增加画作的厚度。中国画的空间处理与西方绘画的处理方式截然不同,其主要通过重叠法、象征法与写实法,这些手法往往象征性的绘画联想暗示出空间,并不会实际的追求透视等关系,所以中国画更加注重意象的表达,更能够突出画作的文化内涵。

  随着各项技术的发展,人们对于色彩的研究也更加感兴趣,色彩与绘画也有着密切的关系,色彩的烘托能够更加透彻的表达出画作的内涵,以著名的山水画《千里江山图》为例,画中描绘了江水、群山等壮阔的自然景观,画家王希孟在作画的过程当中大量的应用了青绿这一颜色,这样使整个画面更加的雄伟壮丽,张力极强,也许整体的画面更加具有动感,让人们更加深刻的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魅力,表现出了画作的内涵。

  中国画与中国诗词有着异曲同工之处,二者都是通过创作者的思维以具体的诗词、画作为介质表达出自己的情感。中国画也是由于这一特征表现出了独特的美感,中国画很多是为了表现出作品的意境,而画作造型上的设计往往影响着整体的观感,以山水画为例子,简洁的色彩与造型表达出整体的画作思想,充分的表现出我国山水大气磅礴的气势以及极强的包容性,这与道家思想的无为而治不谋而合。此外,中国画很注重“神”的描绘,以花鸟画作为例,画家通常将场景内的普通事物赋予其形态,表现出性格特点,将花朵的娇媚,鸟、虫的灵动体现的淋漓尽致。

  中国画的线造型以及意象造型是体现主题特征的两大中国画造型元素,例如,传统的中国画创作对象较多,为中国画提供创作主题的元素也十分的丰富,可以是街上的行人、磅礴的景色,也可以是秀丽的花朵、灵动的昆虫,创作者可以在绘画的过程当中将自身的意识加入到主题的当中,这样会更加的丰富作品的神韵,后人在对画作进行观赏时,也能够更加贴近作者的想法,感受作者在作画时的心境与意象,充分的理解画作所要表达出来的文化内涵,并不断的对文化内涵进行传承,达到文化传播的目的。

  笔墨与纸是中国画创作的基础,传统的中国画多以水墨画为主,画作的主题如前文所述,一般包括人物、山水、花鸟等,这就要求创作者应该根据不同的主题进行创作,通过笔墨以及调色的方法表现出画作的内涵,对整体的造型渲染出气氛,表现手法的不同也能体现出绘画的区别,例如,在中国画中很常见的笔墨泼洒手法,在虚与实之间构建画作的主题,所完成的画作具有大气磅礴的气势,这也是中国画的特色之一。

  中国画的构图受到传统思想的影响,创作者在绘制的过程当中非常重视布局,布局的规划通常与主题相关,例如,在绘制山水画之前,作者会考虑主次、虚实、呼应等关系,这种构图的特征保证了画作的层次性,丰富了内在的画面结构,使整体的画作更加具有张力与观赏性,人们在观赏时也会由衷的赞叹景色的秀美、山水的壮丽。在人物画的构图当中也会考虑主次关系,突出人物主体,更好的描绘人物的细节部分,使整幅画看起来栩栩如生。

  中国画造型元素的文化内涵具有人文特征,由于中国的发展历史悠久,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这些历史文化也包含了民族精神与人文精神,一些中国画的创造者也会受到儒家、道家、佛家等思想的影响,使画作更加具有人文特征,画作会潜移默化的对人们产生影响,古代的宗教帝王也会通过这种形式对人们的思想进行统治,影响人们的思想。在现阶段的发展当中,中国画造型元素也与现代化元素积极融合,根据中国民间传说改编的《三个和尚》动画片,其中应用了很多线的造型,同时也将人物的形态利用意象的造型表现了出来。动画片《大闹天宫》中仙女的人物塑造灵感便来自于敦煌壁画中的仙女形象,这些都体现了中国画的人文性特征,影响着人们的对于文化的态度,同时也将传统艺术与现代的元素进行结合,为人们带来了不一样的体验。

  中国画创作者在作画的过程当中更多的是对文化的修养、对精神的升华,中国画本身就具有吸纳文化的特质,我国在发展的过程当中已经实现了极其复杂的文化体系,这种体系也影响着我们生活的很多方面,中国画当然也会受到影响,这也造就了中国画古朴的气质,所呈现出的作品也更加的具有影响力。中国画具有超然的精神,这主要是借助于中国画笔墨的影响,创作者会将心中所想体现在笔墨的意境当中,画作蕴含着思想。另外,中国画也更加的注重写意,这也是建立在精神层面上的,不仅要将画作的意象描绘清楚,还要体现出意象的本质,要做到形神兼具,这也使得创作者能将个人的情感寄托在画作当中,保证了画作的文化内涵。

  综上所述,中国画是依托于我国悠久的发展历史的,是我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造型的要求都是很高的,中国画的线条、结构、明暗、空间已经色彩,都是基于造型元素的,造型元素对于画作总体的水平有着重要的影响。中国画造型元素具有思想、主题与人文性的特征,中国画造型的内在精髓更是讲究天人合一,体现出了一种平静祥和、婉转大气的审美态度。每一件艺术品都具有其独特的精神内涵,艺术家们希望将世界的神韵通过画作的方式表现出来,给予世人启迪,中国画造型艺术的文化内涵从实用到审美,最后到情感的表达都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变化的,我们在对其传承的同时还要积极发展,同时将中国画的造型元素积极的运用到日常生活当中,达到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

上一篇:诗书入画 工写相生

下一篇:可使食无肉 不可居无竹:名家笔下的墨竹

编委会 | 网站简介 | 机构设置 | 会员简介 | 人员查询

版权所有:诚信中国网@2021 京ICP备13008251号

网站维护:中安观研究院互联网科技中心网站制作联系:010-57130801

如有侵权,敬请在一周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本站新闻文章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来源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520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