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诚信文化分会    主 办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玉文化

通灵古玉闪现宫廷文化

时间:2022-03-10 14:34:09 来源:中国和田玉鉴赏网 作者:玉鹤凌风

  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三万多件古代玉器以用料珍贵、制作精巧、数量巨大而著称。大的玉石山子重达万斤;小的玉石扳指携于指尖,却深受多朝皇帝垂爱。本期故事就从这一大一小的神秘之玉说起。

  中国人自古爱玉,中国的玉文化也传承了七千年之久,在曹雪芹的《红楼梦》中所刻画的玉之“通灵”,使得人们对玉的崇仰之情可见一斑。玉成为人们心中美好事物的象征,而细数故宫中的玉器,三万余件古代玉器更是以用料珍贵、制作精巧、数量巨大著称,大的玉石山子重达万斤,仍通身精雕细刻;小的玉石扳指携于指尖,却深受多朝皇帝垂爱。

万斤玉山子讲述大禹治水故事

  说起故宫的玉器,不能不说的当属存放在乐寿堂的“大禹治水图”玉山子,据北京故宫博物院翡翠玉石专家张广文介绍,山子是清朝乾隆年间扬州玉工开创的玉雕品种,山子雕是制玉技艺的最高水平,没有世代传承的经验和特殊工具,琢制巨型玉雕是根本不可能的。“‘大禹治水’就是一件山子雕,高两米多,也就是说这块玉石和姚明差不多高,重量达到5吨多,折合下来就是一万斤,成为世界最大的玉雕之一。”张广文指出,乾隆时期的玉器,做工达到了历史的顶峰,工艺无所不思,无所不达极致,这件玉山子就是例证之一。

  “巨大的玉山子可以说是一件立体的宫廷画。”据张广文介绍,玉山子其实并不是这件玉雕的名字,在大玉石的背面至今仍然可以看到乾隆皇帝的御笔诗,不仅记录了玉料的来源及其制作过程,在最上方还有乾隆皇帝给这块大玉雕起的名字——“密勒塔山玉大禹治水图”。“之所以将其称为图,是因为玉雕在设计初期所参照的都是宫廷画师所绘制的《大禹治水图》,将其作为设计雕刻的稿本,然后用蜡制成雕刻的样本,经乾隆皇帝批准后,再刻成木头的样本,经过扬州工匠的精工巧手最终成型,栩栩如生地讲述了大禹治水的故事。”张广文告诉记者,玉山子并不在北京雕刻,而是从北京运到具有众多雕刻高手的扬州,从设计到完工,“大禹治水”玉山子前前后后历经了8年时间。

大玉石进京耗时四年

  “如此巨型的玉雕作品,所耗用的玉料将更加巨大,这样的大玉料多数从山上开采,如何能够将其从山上完整地运送下山,可以说已经是一件非常不可思议的事情,更别说是从它的开采地新疆一路运到北京了。”张广文告诉记者,这块大玉料产自新疆和田一带的密勒塔山,那里出产我国最名贵的玉石,就是以现在的运送能力和技术,将如此大型的玉石完好地运送到北京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开采玉石的地方,悬崖峭壁是很常见的,在悬崖边经常能够看到下面摔死的驴子尸骨。”那么,在没有现代运输工具的清代,运送工程又是怎样完成的,记者好奇心顿时被调动起来。

  据张广文介绍,人们为运送这5吨多重的大玉石,专门制作了一辆轴长11至12米的特大型木车,运送时前面用一百多匹马拉车,后面有上千名役使推车,可谓是逢山开路、遇水搭桥。“遇到冬天的时候,就在路面上泼水,冻成冰道后,就可以减少摩擦力,加快行进速度。”据了解,运送途中平均每天的行程不足10公里,动用了上万民工、成千的骡马,一共走了将近4年,才把大玉石运到北京。

小小扳指影射清朝皇族兴衰

  相比上万斤的巨型玉石,玉质扳指则可以说是更为精致小巧了,然而千万别小瞧了这小小的玉扳指,据介绍,清朝的皇帝,特别是清初的几代皇帝都对扳指非常珍爱,现存故宫的扳指中有不少应当就是他们的亲用之物。

  张广文告诉记者,在当今的现实生活中,仍有不少机会见到玉扳指的踪影,包括经常在影视剧中出现的玉扳指,其实都已经演化成为一种专门的装饰之物,而最早的扳指则是在古人拉弓射箭时保护手指的器物。“玉扳指又叫玉閣(音同射),是拉弓射箭时扣弦用的一种工具。”张广文称,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着一幅《乾隆大阅图》,画中的乾隆头戴帅盔,身挂铠甲,配弓戴箭,神态庄重,英姿焕发,描绘了乾隆即位后第四年,也就是1739年,在京郊南苑举行阅兵仪式的情景。如果仔细观看,乾隆右手拇指上佩戴一只白玉扳指。

  据介绍,早在商代就出现了扳指,当时的扳指呈筒状,有皮质、木质、玉石制等不同材质的;到了汉代,玉扳指曾经一度出现过薄片的形状,在当时已经有人将其佩戴在身上,成为了单纯的装饰品,而到了清代,扳指基本上再次回归筒状,虽然也有些是装饰使用的,但更多的则体现了它与满族的兴衰的密切关系。“满清的祖先女真族被称为‘马背上的民族’,他们以放牧狩猎为生,过着逐水草而迁徙、食肉寝皮的游牧生活。”张广文称,骑马射箭是当时每一位成年男子必须掌握的本领,于是弓箭和扳指也就成为了他们日常生活中必备的物品。

顺治以扳指确定陵寝位置?

  关于清帝与扳指的故事,民间还流传着一个顺治皇帝用扳指确定自己陵寝位置的故事。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故事还要从顺治皇帝的一次外出狩猎说起……

  传说,清朝初期的一天,顺治皇帝率领众臣到河北省遵化县一带狩猎,捕获了大量猎物。顺治纵马扬鞭登上了高山,极目向南望,金星山如锦屏翠帐,朝北看,昌瑞山山峦重叠,林涛如涌,景物秀美,如同仙境,顺治皇帝不禁发出由衷的赞叹。他站在山颠,凝视着远方,不由想到了自己的后事。它向苍天默默地祷告,轻轻取下佩戴在大拇指上的白玉扳指,小心翼翼地扔下了山坡,然后向众臣宣诏:“此山王气葱郁,可为朕的寿宫,扳指所落之处为佳穴,即可启工。”众部下顺着玉扳指滚落的方向找去,在草丛中发现了玉扳指,并且立桩做了标记。清东陵中的第一座陵寝—孝陵也就在这里落成了。“虽然这只是一个民间传说,却说明了顺治皇帝对扳指的珍爱。”

  据介绍,北京故宫博物院还珍藏着一幅《情殷鉴古图》。画中的道光皇帝身穿便服,左手持书,右手拇指佩戴一只半红半白的玉扳指,端坐在石凳上若有所思,好像沉浸在对书的回味之中。扳指是拉弓射箭时扣弦用的工具,一般只在射箭是佩戴,而道光皇帝却在读书时佩戴,让人隐约察觉到扳指的作用在发生着变化。的确,在道光朝以后,清朝的皇帝贪图安逸,疏于骑射,不再精通骑射本领,再加上洋枪洋炮的出现,弓箭的武器作用在淡化,挽弓射箭用的扳指逐步改变了功能,从射箭的工具变成装饰品,成为皇亲国舅、达官贵人地位和身份的象征。

上一篇:清代玉器造型偏重“仿”

下一篇:《玉道内经》中国玉雕文化传承与玉雕产品迭代升级的再定义

编委会 | 网站简介 | 机构设置 | 会员简介 | 人员查询

中国诚信文化网cxzg.cslai.org  版权所有

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 主办 法治文艺专业委员会 承办

京ICP备13008251号-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51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520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