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文化法天象地,以朴素的唯物史观纵览天地万物,其文化的形成远取诸物,近取诸身,在上下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上以博大精深而著称。道教文化辩证的哲学思维、创新的自然科学理念,对中国乃至世界的文明传承都产生了深远影响,贡献卓著。
道教文化的核心始终与“道法自然”的宇宙观、“天人合一”的科学观、“上善若水”的处世观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了道教的主流信仰。“尊重生命、热爱自然、倡导和谐”并为“长生久视,修真登仙”的终极目标而奠定基础,道家养生文化最有代表性的人物,当属中华民族之共同的始祖——黄帝,旺盛的华人世界即是炎黄子孙薪火相传的结果。《史记》称其“以土得王,故号黄帝”。相传曾居姬水,姬姓,生于轩辕之丘(河南新郑县西北),称轩辕氏,黄帝生而灵异。汉代纬书中已有很多有关黄帝的内容。据《历史真仙体道通鉴》说,黄帝的母亲附宝曾梦见一道电光环绕北斗星,又某日,附宝往郊外,一个巨大的闪电在北斗星的周围耀眼地闪烁,使附宝得到感应,于是怀孕24个月,才生了轩辕。轩辕的胸部生来带有“黄帝子”三字。
黄帝还具有劾制鬼神的神力。《列仙传》记黄帝“能劾百神,朝而使之”。早期道教有一种用以劾鬼的法器“黄神越章”,还有一种专门用来为生人和死者解除灾殃的墓葬名器“解注瓶”等,都是根据对黄帝神力的信仰而制的。现存《素问》医学养生秘诀就是《黄帝内经》的一部分,是一部黄帝与岐伯、雷公等讨论的医学著作。《道藏》中还有《黄帝阴符经》、《黄帝九鼎丹经》等。《黄帝内经》是人类养生医学史上最早也是最有价值的宝典。尤其是对道家养生文化继承与发展影响深远,可以说从远古时代的道家乃至汉代以后道教组织信仰体系的完善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道家养生学说延续至今追根溯源当首推《黄帝内经》。
道教养生文化的形成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历代先贤科学与实践的结果。早在先秦时期,诸子百家文风昌盛,探索与发展成为一个时代文明。春秋时期的思想家,道家学源的创始人老子即是在这种特殊文化社会中,逐步形成自己独立学派——“道”论。老子(公元前600—公元前500年)姓李,名耳,字伯阳,一名重耳,又号老聃,楚国苦县厉乡曲仁人,在东周帝国的首都洛阳担任“守藏室之使”(即国家图书馆馆长)。
“道”是老子思想的核心。他提出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学术体系。认为一切由道而生出。“道”是世界万物的本源。《老子》21章讲:“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25章又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在这里生于“无”即是生于“道”,“道”即是无。在老子的思想体系中将先天后天演化得妙不可言,由此《道德经》的精义也成为后世道教徒尊崇的至高圣经。道教养生文化经过关尹子承传并在庄子(约公元前369—公元前286年)时代发扬光大。庄子,名周,宋国蒙(今蒙城)人。他看到一切事物都处在“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中,认为“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莫寿乎殇子,而彭祖为夭。”主张齐物我、齐是非、齐生死、齐贵贱,幻想一种“天地与我相生,万物与我为一”的主观精神境界,安时处顺,逍遥自得,《道德经》中释义“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道法自然”的学说,认为“道”是无限的,强调事物的自生自化,否认天的主宰。他的思想充满了朴素的辩证法则。《南华经》是庄子重要的道家经典之一。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等。据《汉书.艺文志》记载,《庄子》共52篇,但留下来的只有三十三篇。文章洋洋大观,自在随心,并采用寓言故事形式,极富想象力。《庄子》在养生学、哲学、文学上都有较高研究价值。近代大文豪鲁迅先生曾评价《庄子》的作品“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在《养生主》中有“庖丁解牛”典故,被后世广为传颂。庄子的著作在道教发展史上注解极多,影响深远。
《道德经》说:“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其大意是,对于善良的人,我善待他;对于不善良的人,我也善待他,这样就可以得到善良了,从而使人人向善。调理为人处世的心境对道教文化的理解,对养生的辩证思维都会产生必然的因果关系。纵观道脉传承,有一位继往开来的显赫人物完成了从道家到道教的历史使命,开创了道教发展的先河。这位传奇而伟大的人物就是第一代天师道教创始人张道陵(34—156年)本名张陵,东汉沛国丰邑(今江苏丰县)人,道书记载:(张陵)为汉留侯子房八世孙。建武十年正月十五日,生之吴国天目山,7岁读老子《道经》、《德经》,深明其意。为太学书生,通晓天文、地理、诸子、五经。永平三年,以直言极谏科中,拜巴郡江州令(今重庆),时年26岁,慕黄老之学。不久遂弃官隐于北祁山(今河南洛阳北),汉章帝和帝诏征不就,后与弟子至云锦山(今龙虎山)炼九天神丹,三年丹成而龙虎见。山故此而改名,张道陵志在弘道,观世风日下,闻川蜀民风淳厚,入蜀居鹤鸣山修道,从学者千余人。汉安元年(142年),感太上老君授以正一盟威之道,创立道教。立二十四诒,以祭酒分领,符水治病,百姓奉之为师,尊老子为教祖,奉《老子五千文》撰《老子想尔注》阐扬道教教义。称“道”即是“一”,“散之成气,聚之成形”,以“道”为最高信仰。永寿二年(156年),以盟威都功诸品经箓,五册,剑印付子衡,与夫人雍氏升仙而去,时年123岁。唐天宝七载册封“太师”,僖宗中和四年(884年)封为“三天决教大法师”。宋理宗加封“正一静玄显佑真君”。道教尊为祖天师,太玄上相,降魔护道天尊。道教文化自此广而扬之。
道教文化以养生为圭者的学说深入人心,不乏名门学道者。出身官贵望族的葛玄(164—244年)生而秀颖,自幼好学,经传子史,博览群书,性识英明。十多岁时,俱失怙恃,深感人生无常,乃发心学道。于是遁迹深山,参访异人,吸食丹药,精勤苦修。遂得成仙,世称“葛仙翁”,据《抱朴子》记载,葛玄从仙人左慈学道,受《太清九鼎金液丹经》、《三元真一妙经》、《金液仙丹经》等道法。葛玄足迹游历灵岳、罗浮、赤城等名山大川。勤奉斋戒,感老君与太极真人,降于天台山,授葛玄《灵宝》等经36卷。入江西阁皂山修道,常辟谷服气。精符咒雷法,奇术甚多,能遨游山海,分形变化,尤长于治病收劾鬼魅之术。《三国志.吴书》记载,孙权好道术,葛玄常与之游,得权器重,特于方山立洞玄观。弟子郑隐得其法术。
在道教法脉传承中,内丹学派、外丹学派受到高门望族的推荐。造就了东汉著名炼丹家魏伯阳,号云牙子,会稽上虞人,家族为官宦望族,唯有魏伯阳生性乐道,抢普守素,不肯仕宦,清心养性,时人莫知之。追随曾在太和山修炼的大炼师阴长生学道。魏伯阳天资聪颖,志存高远,精通纬候,博古通今,唯道是从。得到阴长生赏识,授以金丹大道,潜心修真,后与弟子入山炼神丹。丹成,发现弟子守道不诚,杂念妄论,乃将神丹喂白犬,白犬誓死,自己也服丹誓死,以试弟子。在众弟子中唯有一虞姓弟子说:“吾师非凡人也,服丹而死将无意耶。”也服丹誓死。余两弟子不肯服食而出山去,弃道归俗。两人走后,魏伯阳即起,将所服神丹放入誓死弟子及白犬口中,不久都起死回生,活了过来,一起羽化登仙,因逢人入山伐木,乃作书与乡里,寄谢两弟子,两人方知,后悔不已。
魏伯阳留下修真丹经《周易参同契》,以周易为象,阐释金丹大道,五行相类,共三卷,涉及内丹景象和外丹变化,其辩证思想对道教修炼信仰以及炼丹术的继承发展影响极大,被后世奉为“丹经之祖”。古往今来注释《周易参同契》的学者、仙家较多。此经是易理与实修的结果,重点论述外丹体系、内丹法门,形成了内、外丹两大派系。深受修炼家推崇,被世界专家学者公认为是道家史上最早的炼丹家著作。
道家的炼丹术里对生命科学的探索与实践。不同时期均有代表人物,分门别类,各有千秋。南朝时的陶弘景(456—536年)学识渊博,是齐、梁时期著名的高道,精于文史,聪颖好学。十多岁时就读了《神仙传》,20岁时齐高帝引为诸王侍读,后拜左卫殿中将军,30岁左右拜东阳道士孙游岳为师(陆修静弟子)学习经法和诰诀、符咒灵图等。遍访各山,收集仙药道经。为上清派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陶弘景精于医道,著有《陶隐居本草》、《药总诀》、《神农本草集注》、《养生延命录》、《集金丹黄白方》、《华阳陶隐居集》等多种经典。其中《养生延命录》至今仍是宝贵的养生经典。同时陶弘景继承整理了杨羲、许谧及先贤传教的经论史料,编成了《真诰》一书,并在茅山讲经说法,广收门徒,阐述上清派的形成和发展方向,开创了茅山派。闲时爱丹青,其作品有《山居图》、《二牛图》等,被后世尊为齐梁时期最杰出的炼丹家、文学家、医药家。
道家养生文化到了唐代进入一个辉煌时期,仙家云集,高人倍出,修炼成风,一大批官宦子弟弃官入道,其中不乏有大成就者。自号天台白云子的司马承祯(647-735年)出于仕宦之家,自幼慕道,无心做官,喜游山水,拜嵩山道士潘师正为师,静心悟道,勤学苦练,尊师重道,深得师父赏识。潘师正遂授于上清经法及符箓导引之法、吐纳服饵之术,曾隐修于天台山玉霄峰。据《旧唐书.隐逸传》记载于王屋山得道飞升,唐玄宗追封为青光禄大夫。司马承祯一生好学,善交友,与唐代著名的达官学士贺知章、李白、孟浩然、陈子昂等九人交往甚密,时人称之为“仙宗十友”。代表著作有《坐忘论》、《修身养气诀》、《服气精义论》、《采服松叶法》、《天隐子》等12篇,论理精辟,收录集成《修真秘旨》,成为玄门修行者重要指导性经典。唐代是道教史出现神仙人物最多的一个时期,影响深远的“八仙”,人人神通广大,在东南亚信仰最为广泛的道家人物吕洞宾便是其中一个文武双全、道术高明的大修炼师,在道教界及广大信众中称之为剑仙、酒仙、诗仙。
吕洞宾,名岩,字洞宾,号纯阳子,自称回道人,后世尊称“吕祖”,曾在武当山修炼,唐代著名道士,河中府永乐县人(今山西永济),幼年慕道,两次到长安,应举不中,在一酒肆中遇钟离祖师,被黄粱一梦感化,遂皈依道门,拜汉钟离为师,赐道号纯阳子。乃诚心学道,全面继承了钟离祖师的金液还丹法。提倡“以心传法,不立文字”,主张“性命双修,断烦恼,去贪嗔,逍遥自在”的修道思想。吕祖著作较多,著名的有《灵宝篇》、《指玄篇》、《太乙金华宗旨》、《谷神歌》、《百问篇》等。《全唐诗》收录吕祖神仙诗二百余首,被广为传颂的有“等闲倒尽十分酒,遇兴高吟一百篇”、“逍遥碧峰青松下,坐看残花逐水流”等。吕祖一生游历各山大川,典故众多,不乏神异之事,后于武昌黄鹤楼白日飞升。为道教北五祖之三,被宋徽宗封为“妙通真人”,吕祖一脉注重内丹修炼,其传承了汉代王玄甫日精丹景之法,得太极真一之功。据《金莲正宗记》记载,东华帝君王玄甫于陕西终南山凝阳洞传长生真诀、金丹火候、青龙剑法与正阳帝君钟离权,形成了钟吕金丹派。唐代末朝道教界还有一位颇有建树的高道杜光庭,他学识渊博,精通道教义理、法术,对斋蘸科仪多有研究。并熟读儒道经史,一生著作颇丰,是五代时期道教学术集大成者。
责任编辑:刘娜
上一篇:形意拳是中国武术实战技击的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