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诚信文化分会    主 办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中国功夫

收功漫谈

时间:2021-08-23 09:10:36 来源:武林杂志 作者:曹元场

  收功是气功锻炼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对练功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无论是静功、动功、软功、硬功,都离不开这一环节。人们通过前边一系列气功动作的锻炼,使得人与自然界相互沟通,天地人合为一体,气功中的“天人合一”、“返归自然”等即指此而言。同时,经过锻炼,人体内真气充盈,聚集于丹田及其他指定穴位,也贯达人体的四肢百节,与天地自然之气和合,从而组成一个高能量的生物场。但是,气功炼的真正和最终日的是为了培元固本、养精卫气,疏通经络、强身治病、益寿延年(硬气功则还有养练内气达到技击、表演等目的)。因此,必須把体内这个生物场的能量储入丹田。这便是收功所承担的重任了。

  收功对气功锻炼起着很大的作用。收功可以使练功者四肢百节及身体周围之气归入丹田。即内气归元,敛其精气以固本,达到治病强身的目的。只练不收,内气不能归元,就会造成元气亏损,使其散失在体外或身体各部,不能储存起来,达不到预期目的。收功还可以调和气血,使之通畅无滞,并且有秩序地找到自己的归宿,以免发生真气紊乱,在体内胡乱窜行的现象,避免或减少偏差出现,使练功者能顺利行功,减少痛苦。有不少人虽然严格按功法要求专心练功,却收效甚微,甚至出现偏差。其中有些是忽视收功或收功不当造成的,这样功亏一篑是很可惜的。收功若做得好,体内真气便可以顺利储存起来,使练功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收功这一环节是否做得好,主要看收功后练功者的身体是否呈现良性反应。若收功后感到精力充沛,心情舒畅,内气充盈,身体强健等,便证明自己收功做得较好。反之,若出现精神恍惚、头晕脑胀、胸闷气短、真气走漏、丹田空虚等不良症状,则收功就做得不太好。练功者就应该有针对性地加以纠正,提高收功的质量。若偏差较重,可暂停练功,待偏差纠正后再按要求严格练功。值得提醒练功者注意的是,出现了偏差不必惊慌,思想要放松,要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心理负担一且加重,就会影响练功者的情绪,对纠偏及以后练功都大为不利。更不要因噴废食,放弃练功。因为出偏是练功中出现的正常波折,是难免的,只要及时纠正,努力改进,细细揣摩,一定会使练功顺利,获益匪浅。

  收功的姿势、动作、意念,由于各种功法的特点各异,要求也不尽相同。这就要求练功者结合自己所练的功法严格按要求去练。收功一般都要求姿势规范自然,动作柔和准确,意念轻重适中,呼吸均匀自然。只有这样,才能使真气及练功者的身体由兴奋状态进入抑制状态,使气渐渐找到自己的储存仓库,浓缩于丹田,以达到祛病强身之目的。

  为使练功者掌握好收功这一环节,减少真气散失,达到练功目的,现介绍几种收功方法供大家参考。练功者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有选择地进行锻炼,以提高功效,减少偏差。

  (1)口诀归元法。身体放松,坐、站、卧均可,自然为准。两手缓缓抬起,举过头顶,掌心向下,同时吸气,到头顶时,气吸满。然后,默念口诀“练功停止体放松,真气归元聚丹中”,意想身体周围之气从头顶百会穴,沿印堂一一膻中一一鸠尾直达小腹丹田。两手同时配合呼气沿任脉缓缓下移,身体由上往下逐渐放松。两手到达丹田部位时,左手在里,右手在外,压于丹田之上,稍停片刻即结束。如此行功五次。

  (2)按摩旋转法。全身放松,两手重叠于丹田部位,左手在下,右手在上,双手劳宫穴与丹田相对应,即“三田合一”。然后,双手按摩丹田,先按顺时针方向从内向外转36圈,再按逆时针方向从外向内转36圈,用力要适度。转毕,两手仍重叠于丹田部位,意守丹田片刻即毕。

  (3)放松意守法。身体放松,站、坐、卧均可。双脚分开约与肩宽,两臂自然下垂于身体两侧。从头顶开始,逐渐往下放松,顺序依次是:头一一颈一一肩一一上身一一腰一一臀一一腿一一脚。在此过程中,默念“松”字,意念随着放松部位的变化逐渐下移,如此反复5遍。然后再意守丹田3分钟即毕。

  (4)圆球意想法。全身放松,资勢不限,自然为好。意想丹田内有一大小适中的空心圆球。然后,意想身体各部及身体周围之精气从四面八方向圆球内聚集,就象一束束美丽柔和的光线一样射入圆球(设想此圆球与外部息息相通)。此时,呼吸呈自然状态,轻微柔和。想象圆球内的气逐新增多,密度逐渐加大,直到觉得周围之气及体内之气全部聚入圆球为止。值得注意的是,意想要绵绵若存,似有非有,若即若离,不可太重,太强。否则,会影响练功效果。

  此外,练功者在练完自己所练的功法后,还可做一些辅助性的动作,如浴面、揉眼、鸣天鼓、活动四肢、缓步走动等等。以便使身体放松下来,使自己从气功状态中解脱出来,发挥收功之效用,促进练功的进展。

责任编辑:刘娜
 

上一篇:站桩的控制松紧平衡

下一篇:致师、挑战与决斗

编委会 | 网站简介 | 机构设置 | 会员简介 | 人员查询

版权所有:诚信中国网@2021 京ICP备13008251号

网站维护:中安观研究院互联网科技中心网站制作联系:010-57130801

如有侵权,敬请在一周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本站新闻文章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来源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520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