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与医学(中医)有着密切的结合,对身心锻炼能起到一定的健身作用,所以,欲要身体健康,平时应注意起居、饮食的规律性,除了加强营养外,还应坚持体育活动。
蔡历源道长在元阳观教拳
按练太极拳之要求,则应根据人的自然结构顺乎自然进行锻炼。我们知道,“欲要健身先健心(指大脑)”,因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通过大脑来指挥,所以说,人之根本,是以精气神为主,人身有三宝,就是精气神,人的精气神旺盛,则如天行健,方可永葆青春。在平时应重视自身中之“内景”和“外象”之变化正常与否。阴阳(指内景即五脏六腑);外象(四肢百骸)。换句话说,即人身中真气运行全凭感觉--无形的。五行相生,“土、金、水、木、火”;此五行对应人体内五脏即脾土、肺金、肾水、肝木、心火。在人体内部通过心、肝、脾、肺、肾等五脏互相调节,使气血平衡适应,促进体内各部机能增强抵抗力,方能健全体魄避生疾病。以上属内景变化的一部分。外象变化以动功为主,即四肢百骸全身之活关节收缩与舒张,同时与全身的肌肉和肌肉群等所起的反拔作用,而影响所有的横纹肌与平滑肌活动,则心脏得安。
蔡历源道长在元阳观教拳
所谓活关节是指“头”,实际锻炼颈椎关节运转灵活性,同时也增强颈部神经根和神经丛的反应率;“肩”实际锻炼是肩胛与肱骨头之间的骨膜与肌腱之韧性,可防止肩周炎病产生;“肘”是锻炼桡、尺和肱骨骨头运转之灵活性;“手”是锻炼腕部的八块骨头之灵活性;“胯”是锻炼髋关节即大转子的灵活性,胯还要求“裆开一线”,这对躯干运转可增强稳定性“膝”是锻炼股、胫、腓和膑骨等骨膜关系加强;“足”是锻炼脚腕关节灵活性并使各种步法变换敏捷稳健之功能。如果认真锻炼,可使全身气血畅通,增强骨膜关系,改变石灰质与胶质的不平衡状态,或患有骨质增生和关节炎等症者,在不知不觉中痊愈,确能起到治疗的作用。
蔡历源道长在慈航真人观景台教站桩
练太极拳要求,“用意不用力”并且着重理气。中医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这说明阴阳调和即阴阳平衡就能维持正常的生理状态,机体就处于健康状态。
太极拳作为健身运动有以下的优点:
一、全面锻炼:太极拳的动作有几个极为重要的特点,如柔软、缓慢、连贯、走弧线(即圆形动作)和一动无有不动,都是锻炼上绝对不可忽视的法则。太极拳在动作时,凡是全身能动的部分,都需要参加活动,所以叫做一动无有不动。可见太极拳具有全面的锻炼的优点。
二、内外兼顾:太极拳在锻炼时,不但肌肉活动有各式各样的柔和动作,同时还要做好呼吸运动和横膈运动,来促进心、肺、肠、胃等内脏的机能活动。另外,由于每一个动作都用意识加以引导,使人精神集中,不起杂念,以至越练越纯静(即心境异常安静之意),也能使中枢神经系统进行更好的调节作用。这种锻炼方法,一面具有一般运动项目活动肌肉的好处,一面又吸收了静坐法调息养神的好处,所以能有做到内外兼顾的优点。
三、趣味浓厚:太极拳的动作都走圆形或者弧形的线路,在初练架子时,不容易做好圆形动作,当然趣味较少。但练到后来,越练越熟;圆转如意的程度不断提高,便会发生浓厚的趣味。到最后,如能在圆形动作中,运用虚实变化和运动调息的功夫时,它的趣味也就更加层出不穷了,趣味浓厚能提高锻炼情绪,对促进健康很有好处,这也是太极拳所具有的优点之一。
四、陶养性情:太极拳的动作要求柔和,要求轻灵贯串,又要求在动作中包含着"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的意识作用,能使性急的或者性慢的练拳人在无形中接受影响,矫正原有的习惯。因为太极拳一面讲究灵敏,能使人提高敏感,一面又讲究沉静,能使人抑制浮躁。
五、人人可练:太极拳动作柔和,速度较慢,拳式也并不难学,而且动作的或高或矮和用力的或多或少都可根据特点,以适应病人的不同要求,所以能帮助病人在恢复和增进机能活动上获得显著的效果。
蔡历源道长在保朴山房内真逸书院教拳
我们对于疾病的发生,在很早以前,就有“气血不和”的说法。这句话,以前曾经被认为不可理解,实际上这句话原是包含着神经系统对于心脏血管系统的调节和支配不能统一的意思在内,所以内科中医用药时都是以促进病人的本能来治疗其自身的疾病;针灸医师和推拿医师也都是用刺激或者压迫有关神经的方法来达到医疗的效果。太极拳一面运用有效的动作来活动全身肌肉(当然包括神经纤维的活动在内);一面又运用深长的呼吸来调节心脏的机能活动和血液的运行;同时还要用意识引导动作,使人排除杂念,专心一意,在极其宁静的情绪下进行锻炼,都在于促使神经中枢对整个神经系统发生良好作用,以自己的本能来治疗,或者增进健康。
责任编辑:忆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