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诚信文化分会    主 办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中国功夫

神州武术出兵家

时间:2021-12-08 11:16:20 来源:《武林》杂志 作者:杨绍虞

  我国古代经典著作中,对“武”的解释很多,若与现代武术运动联系起来说,不外乎广义的武术观与狭义的武术观两种。

  一,广义的武术观

  广义的武术观,可以用“武与人俱始”来概括。这是指人出于生存欲望,自卫本能,运用爪牙之利,奔跑、跃跃和攀援等生活技能而言。

  人所反映的武象是以志知为导向,主动而怀有激情,富有进取的积极行为,是思想、意识支配下的活动,这种活动与一个人的文化素养、修身、理智、道德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特别是在待人接物、武术竞赛和兵战中关系最为深远。

  技术的发展和丰盈,是从不断实践中成长壮大起来的。鼫鼠的五能,虽然都不甚高明,但在鼠类中,从兽性的本能说,它的技巧还是比较全面的,它可以用飞来避蛇,可以椽木逃避以肉食为主的小兽,可以深藏穴中以防飞禽的袭击。因此在安全感上就优于其他鼠种。狡兔善奔跑,但它逃不过猎鹰的追捕,纵有三窟,也难避过猎犬的侦缉。当遇到狐时,虽然也会站起来示威,但它终不敢膺敌;当生命的临危时刻,虽然也能仰翻在地以腿蹬鹰,做最后的殊死拚搏,又总是以失败告终。这不单纯是小兽惯用伎俩,就是勇猛的狮虎,在初生的戏斗中,也都用此技法作为自卫和伺机反攻的不二法门。人类仿百兽以作舞;效龟蛇以练艺、取、猴,虎、狮、豹等以立拳,就是从仿生走向武象的艺术升华。

  二、狭义的武术观

  狭义的武,是指武艺而言,武艺是富有浓郁民族色彩的体育科学,是古今武备文化的结晶,其内涵是养生、调感情、增强体质、竞技和技击的综合体,其中以徒手博击的拳技为最精华的部分。

  武艺是从游戏、劳动(狩猎)派生出来的,最终形成于战争中的兵技巧。古代以政、攻、伐博、侵、占为武的六制,先人们把上述六字视为兵技的准绳,由礼义之兵変为诡作之兵后、始有所变革;而重礼尚义的优良传统,仍留芳百代,特别在民间武术运动中更盛行不衰。

  春秋时期,管仲在齐国,辅佐桓公称霸于诸侯,作内政而寄军令,变仁义之师而为节制之兵,重在速胜。倡行遵王攘夷,严明军纪,寓兵于农,命令全民皆习兵伎巧,把武艺普及到全民,故人称“齐人隆技击”。这是以政令推动普及全民武艺的最早典范。

  鲁国于成公元年(公元前590年),按田亩征收军赋,作丘甲,徒兵和野战开始受到重视。大量庶民参加军队作战,使兵技巧深入民间,从而粉碎了周天子不许民间私存兵器的第一号禁令,对农村武术运动的发展,在思想上是一次自由解放,特别是对那些勤劳勇敢、世代为奴的青年子孙们鼓舞更大。

  孙武把建军练兵称为国家大事,是民族和国家命运生存之所系,因而兵技巧的教养更深入人心。

  现代武术运动中的“武”随着火药、枪炮的出现,作为战斗工具的五兵或十八般兵器,在实用价值上已经结束了它的历史使命和任务;而拳术,自始至终就未预于大战,因而二十世纪科学时代也只能纳武术运动到体育运动到体育教学和竞赛中来,以保护古武术文化的优良传统,并引导它走向科学化,而后弘扬于世界,为全人类造福。现代武术运动的内容得到空前的大发展,门派林立,内容丰美,远远超出宋元明清的总合,其目的和任务也有各自的特殊功能。从运动结构说有单势,如体操,左右对称练习,有多勢组合练习,即现行的套路,少者十几势,多则108势。无论势之多寡,皆以打、摔、擒、拿为宗。至于以何为主,先由始传人个人意志所决定,而后再由各代传人再行修正。如旧俗所的“南拳北腿”,时值今日,似乎都在向手腿并用为主的方向发展、所谓“抬腿一身空”的论证,在武术竞技的烈焰中已经被融化殆烬了,形成中华武术的新风格。

  三、中国兵书知多少

  兵书的分类,始见于《汉志》,分兵书为权谋、形势、阴阳、兵技巧等四类。宋元以后始有完整古兵书传世。现代武术运动中的器械如刀枪剑棍,就是从中优选出来的四种器械,并列为武术竞赛项目。

  兵书始作,有两种不同说法:

  第一种说法,早在黄帝时就有兵符书。《汉书・艺文志》记载有《黄帝十六篇》、《神农兵法十ー篇》。在《孙子兵・行军篇》中也提到:“凡四军之利,黄帝所以胜四帝也,此说又得到河南密县刘寨云崖官出土的《风后八阵兵法图》作为佐证。

  另一种说法,则认为萌芽于商、周,而成熟于春秋。按陆达节《历代兵书目录》统计,古兵书为1304部,6831卷(内203部不知卷数)1944年,在《中国兵学现存数目》中又称;古兵书存世者,为281部,1935卷(内不分卷,不知卷数者55部),不论那种说法,中国兵书之多可谓洋洋大观,堪称世界之最,中国武术长盛不衰,就是由于历代兵家苦心孤诣,冲破禁兵,战乱重重困扰,用无数心血,智慧哺育他成长壮大起来的。

  在兵书中为后人奉为经典之作者,为《司马法》。此外尚有《孙(武)子兵法》、《孙膑兵法》,吴起、尉缭子等专著。其中《孙子兵法》一书,为各国知名军事家所瞩目,列为军事院校教材和作战指南。

  各家所著兵书、不一定皆载有兵技巧,即或如此,对武术运动的理论建设也有很多裨益。如武术竞技中的虚实、奇正、刚柔之用,皆源自兵学;在选将、选士、布阵、练士、练勇等实施中也可以略窥技巧教育、教养的梗概,从而洞察武技发展的概貌。

  宋朝编纂了《武学七书》、七书是指《孙子》、《吴子》、《六韬》、《司马法》、《三略》、《尉缭子》、《李卫公问对》等七家之学。另有官修《武经总要》一部,共40卷。对军事组织、制度、步、骑兵教练、战略战术、武器制度、边防地理等应有尽有。

  明朝的兵书中,有威继光《纪效新书》、唐顺之的《武编》、俞大猷《剑经》、茅元仪的《武备志》、何良臣的《阵记》等;对武器图象、技术理论及用法,教练方法,也有简明扼要阐述,为武术运动起到承先启后的作用。三十二势长拳,系统地记录下五代时期赵家拳部分原始面貌。《武编拳》在理论上发挥得淋漓尽致,是古拳理最光辉的篇章;也为拳史划出了一条界线。,从中可以清楚地看到,早期的拳术与气功、神道和玄学是分流的,具有唯物辩证法的思想。

  四、兵制的建立与演变

  历代行伍出身的军将和开国元勋,多来自民间,大部分是在战争中以兵技巧建功立业,而后标榜青史。如西汉名将周勃、樊哙、东汉刘秀麾下的马武等二十八将,皆为当时知名的勇、力之人,巧于谋术之士,故能建功立业,为后人所歌颂。

  古代服兵役的时间很长,从成年起至五、六十岁才退役回乡为民。土卒由于毕生操练五兵,最少也能熟谙二、三种兵技巧法势,从而为武艺的传播和发展开拓了天地,为武艺的创作和革新打下雄厚的基础。诸如军中的习手足,使用器械,就是操练五兵,或十八般武艺;练走、跑、跳,是为了超越壁垒、城寨。练眼是识旗帜,练耳是听金鼓,与武术运动中所要求的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有异趣同功之妙・古代走跑不分,但行军也是练兵的重要课程之一,距跃、曲踊则是跳跃训练。由此可见,兵技巧不光是武术运动,也包括存田径、体操、举重、机巧等等运动,这是按现代体育分类项目而言的,统一视为武技也是相通的。

  历代王朝皆建有自己的兵制,无非是国家定编的正规军、民兵、家兵、或府兵、屯兵、步曲、团练等等,形势各异,而性质则一,都是为了习武御敌,自卫与制敌的最有效技艺。但用何种组织形式才能达到最佳效果呢?从历史观点和战争实例说,家兵、民兵、个人武技优于正规军,起义军战斗力和气势又胜过官军,但为什么总遭镇压呢!主要是出于政治、经济和战略、战术的原因。

  宋称“弱宋”;如果各帝能充分发挥民间武术组织作用,同心协力,保卫国疆,辽夏金元的入侵者必然会在民兵的汪洋大海中,惨遭灭顶之灾。由于帝愚臣昧,荀且偷安,贪图暂时的纸醉金迷宴舞生活、不思治国之道,自然就招来外族人侵之难。以王安石变法而言,立保甲制,以大保长兼教五兵,不足一年就练成六十万预备兵,皆能招之即来,来者能战。这比汉朝以亭长教五兵而缉盗在成果上要显著百倍,但终遭保守派的反对而夭折。所以泱泱南北大宋,始终没有泅渡出“弱”的海洋。多少英雄豪杰,因无用武之地悲愤而去。苏东坡修订正定县弓箭社章程,教民尚武,与官军戮力同心,捍卫了地区的安全。岳飞罗致民间英雄豪杰,强化了岳家军的战斗才有“撼山易,撼岳军难”的美誉,使敌军望风披靡。戚继光藉助义乌兵清剿倭寇,战果辉煌,这都是军民团结,抗敌御暴的光辉范例。

  清朝嘉庆年间的李文成、冯克善,黑旗军宋景诗,皆为武术名家,各有师承、义军中的将领,不是师父、师叔就是师兄、师弟,更联合其它拳派和艺人共建义军。至于清末的义和团运动,更是由拳社领导、声势浩大、传播之快、区域之广,堪称史无前例。这就是武术在军民间相辅相成的历史的见证。

  四、军器的演变

  古人折木为棍,削竹为枪、箭,用于生产劳动则为工具,用于战斗则为兵器。春秋以后,兵器才独立成专门系统。专家设计,厂家制造,武库保管,专为官军所用。历代王朝都有禁民间私藏兵器的法令,特别是甲胄,限制更加严格。但执上则松严不一,禁令最严刻的元朝,不仅不许民间私存兵器,就是传艺的教师、习艺的学生都要受地方官梃杖之苦。苛政虽然猛于虎,但不畏虎者大有人在,所以前朝的武艺多能保存下来。

  木兵是最古老的兵器之一,明程冲斗称:“棍为百兵之魁。"刀、枪、剑、戟之术皆源于棍。拳术也不例外,这是从历史观点说的。

  由旧石器粗糙的原始型,经过漫长的岁月,过渡到精致的新石器时代的刀、匕、矛、戈、斧、钺,、斤、瞿、不单是做工精良,而且实用功效也大大提高,在工艺上玉兵最为精巧,堪与现代工艺媲美而毫逊色。

  仰韶文化时期,冶铜业开始兴起,铜兵相继诞生,铜鏃、刀、剑、矛、戈等亦先后问世。战国时开始用铁打造兵器,品名更为繁多,特别是民间使用的武器,没有军用的制约、可以自由发展,更是百花斗艳,品目繁多、可以说是质的变化。

  十八般武艺,是宋华岳首先提出的,他说军器三十六,武艺十八般,皆以弓、弩为首。华氏所说军器三十六是广泛而言,极言兵器品种之多,武艺十八般,也未说明武艺项目,后以白打列为武艺之末,这与五代拳术勃兴,作为练卒课程是一致的。明、清两朝不少兵书中也体现了这种军事思想新潮,就是民国时期全用火器装备的军队,也有不少将领把武术列为军训课程之一,以增强士兵体质和格斗、擒拿技术。至于比首、朴刀之用也屡见不鲜。正说明冷兵器之用在历史长河中,始终伴随着军事活动生生不息。其中有些技艺项目,在世界各民族中还存在着很大共性成份。如现代军队中就有练兵必修的刺枪术,劈刀(短兵)。至于劈刀,日本更风行甚广。.前中央国术馆也曾将弓箭、劈刀列为教材、华北运动会和全国运动会又曾列为体育竞赛项目,但皆独立设项。在武术运动中仅保存了刀、枪、剑、棍和拳术,做为表演和比赛项目;若在表演中、则可以自由选用其它不同兵器。

  五、小结

  总之,武术萌生于原始人群的游戏,为自卫而求索,主要是增加力、勇。当人们意识到改善以植物为食及从事狩猎活动时,为了提高生产力,满足衣食需要,便在使用劳动工具和劳作技术中趋向于兵技巧转化的时期。人在本能之外,还有思维活动,因而得以智、勇主导技术的应用、发挥,以巧取胜,这便是武运的真谛。所以说:武术运动的发生是经历了漫长的年代而形成的。

  现代所称的武术与古代名称并不一致,早期与文、武舞并用,后有角抵、手搏击,快手、白打拳法(术)也曾在不同历史时期使用,现代才统一为武术运动。这仅是举其荦荦大者,从方言说,其别名就更多了。

  郭绍虞以东汉郭颐为拳术之始祖,这一论证,从文图中都可取得实证,是可信的。但从源远流长说,就不及兵器技巧之源远了,所以说:武术运动之源,应该首先根据兵器求索,探其全貌。

编辑:刘娜

上一篇:浅谈少林武术与军事训练

下一篇:武当剑谱——习剑秘要

编委会 | 网站简介 | 机构设置 | 会员简介 | 人员查询

中国诚信文化网cxzg.cslai.org  版权所有

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 主办 法治文艺专业委员会 承办

京ICP备13008251号-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51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520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