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戈为武
武术做为中华民族的“国粹”,已有几千年的发展史。随着社会的发展,其“御强抗暴、抵抗外侮”的国防首要位置已基本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它做为一项集健身、防身、修身、养性为一体的体育运动为国人所接受。在现代竞技体育项目中,有许多运动项目,其发展水平、市场价值、获胜后的荣誉度要大大高于武术,但武术并没有消失,这正是因为这项运动自身所固有的独特性:通过武术锻炼和传统武术理论与武德的教育,达到健身、修身的作用和在此基础上的防身、自卫能力。
我国有众多的习武者。在习武者中,以健身为目的的占多数,特别是老年人,打打太极拳、练练剑或是鞭杆,以此保持自己晚年的身体健康和增加情趣。中青年人习武,以健康身体,保持足够的精力、体力去学习、工作、生活为主,防身、自卫,以显示自己的力量和实力为次,或主次兼而有之的习武思想为目的。少年儿童习武大多受其家长或是武打电影、电视的影响,产生对武打形象的崇拜。武术这种自身固有的防身、自卫的特性也确实鼓舞众多人按照中国特有的训练手段去锻炼学习技术,下苦功夫掌握一两项自卫的本领,下大力练铁沙掌、硬功夫,不惜用拳或掌去击打树身、墙壁。而在武术实战对擂中,常常是数招胜负就见分晓,足见武术技击性的威力。然而,武术的价值观不仅仅如此。在从事武术锻炼的同时,武术理论中古朴的哲学思想会随之而来,指导锻炼者在身心两方面进行自我修养,使你在不自觉中,接受武术的内涵、武术的思想文化.、武术的道德观,提高认识社会的水平和自我控制能力。这就是武术理论与武德教育潜移默化的熏陶。武术的道德观,是武术的文化属性,在中国传统的武术学习中,第一课就是习武之人,首先要讲武德。
武术做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同中华文明的产生密切相关。在长期的延绵中,人们把东方文化中所特有的衡量标准和价值意识渗透到武术的发展中,使外在的武艺同内在的精神文化协调发展,形成系统的文化思想、道德观,把人和自然结为一体,讲究外练筋骨皮、内修精气神。武德对人的精神支配、人生观、心理的支持作用远比武术的技击性、健身作用来的强烈、持久。也就是说,一个正确的习武思想、高尚的武德观是一种心理训练,它会影响你、鞭策你、教育你,使你在进行武术训练中得到自信,了解自我,从而实现为社会服务、为人类造福的社会功能。
武德之一:重礼仪
“未曾学艺先学礼,未曾习武先习德”。这是培养武德的武术传统。中国是礼仪之帮,传统的文明造就了中国人的道德观。“文以评心,武以观德”,“练武之人以德为先”,“从艺须讲德、受艺须重德”等等己是武术界的传世箴言。我们说,尊重师长,尊老爱幼是当今社会风尚,是我国提倡的精神文明,而讲礼守信也是作人的义务。用传统的武术思想来讲,习武之人,首先要讲武德,不应用武力来欺压别人,只应用德来感化人。常用四个字来概括即:谦、恭、礼、让。无论学习哪种武艺,关键在于修养。人们常说,修养有素的人,武功用来助善,而毫无修养的人,武功仅用于济恶,所以学技者对于道德修养,应当比武艺更看重。拳师授徒,教师教学生,固然要使学生深明武术的基本技法、知识,还应使学生有谦虚谨慎,礼貌待人的作用。中国有许多武术大师名扬中外,其原因是除他们具有的高深武术造诣外,还有他们为人谦虚、正直爱国的高尚品质,这一切都给我们后人树立了榜样。至于那些在大庭广众之下,徒弟学生面前自吹本门武艺最高、最精、最强等等自擂,就是缺乏武德的表现,与武德相悖。
武德之二:点到为止
“点到为止”是武术比武竞赛方式的一种。武术有较强的技击胜,常以一个整体人的形象为击打对象,讲究几招或几势就要能够制服对手。这同拳击比赛完全不同,传统的武术竞赛方法常用文比和武比两种。文比,比武前讲明以武会友,点到为止,互不伤害。武比,则要请证人,比时尽己所能全部施展,损伤不得有悔。无论文比还是武比,必有胜者、败者。可贵的是,即便是输了,也不应认为失败为耻辱,虽然武功不如人,也当日后努力,不失坦荡胸襟。拳经谓:“既得艺,必试敌,莫以胜败为丑”传统武术的胜败思想教育同我们现代社会思想教育是如此一致。我们提倡用文比的竞赛,在心平气和的气氛下切磋武艺,视之所学,得失以自勉,这也是习武者提高武艺的最好练习途径。至于以生命相搏,不择手段的“小人斗”也时有发生,自恃技高而胡作非为,必引众怒而无立足之地。况且中国之大,强中更有强中手,单凭武力称霸者,必身败名裂,为武林界所不齿。在这种传统武德标准下的竞赛,更令习武者发自内心的努力学习锻炼,以望技高一筹。现代武术的技击性比赛形式是散手比赛,运动员只要遵守散手规则,就是具有武德的表现。
武德之三:见义勇为
见义勇为、扶弱锄暴,是我国历代英雄豪杰和仁人志士所遵循的武德之道。自古人们就歌颂那些精通武艺、又具备侠义精神的侠士,他们的武艺不是为了逞强欺弱,对他人施以暴力,而为了主持正义。路见不平,拔拳相助。人们崇拜这种精神,只要看到这种场面或听到这类事,就会互相传颂,无形中夸大了武艺的力量。事实上,这具有鼓舞人心的作用就是武德的力量。我们赞扬习武者在能够掌握自己和控制自己的同时,能见义勇为,打抱不平。短时间内用最传统的方法制止犯罪,这无疑会产生一定的社会效益。有了一定的武功,就会觉得浑身是胆,临危不惧,并体现出“艺高人胆大”之气势。既便是他自身武术水平还没有达到这一点,但在心理上却有几分胆量,几分正义,这就是习武者的可贵之处,也是习武之人从心
理上战胜对手的武德精神。不可否认,许多武艺超群、胆魄过人的侠士多有此秉性,加之武功的辅助,敢于挺身而出,主正罚恶。这种侠义精神,也是我们炎黄子孙引以为荣的优良传统和民族精神。习武者如果恃强伤人是非常缺德可耻的,见危不扶,缺乏正义感和贪生怕死的表现不仅对其本人是一个极大的耻辱,也是非常自私卑劣的。
当然,也有武技不精而欲相助的,坚持正义,有时也会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象这样有正义感但武技不精的人,此时此刻也会感到有愧于学习武术。所以习武之人不仅要有武德,还要具备武德的载体武技。
武德之四:坚韧不拔、磨炼意志
体育锻炼本身就带有一定的艰苦性,坚持体育锻炼就是对毅力与意志的考验。武术运动同其它体育运动一样,需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内外合一、神形兼备的特点不是一朝一夕能练出来的,学艺练功需常年.不懈,持之以恒。随着武术技术水平的提高,练习中常常能通过一定势,一段套路的演练而体现出内在的精神、自信、勇敢、坚毅、果断的气质,磨炼了意志
品质,养成遇事沉着、勇于进取的精神。“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正是武德观念对人的一种内在教育。
武德之五:艺无止境、学无止境
武术,运动源远流长,支派繁衍、种类繁多。拳种、器械、对练,技法深湛。模仿各种动物的象形拳是那祥的生活化、大众化。在人的一生中。如学会十几种类的拳、器械也都可称为武术师了,更况武术运动何止十项、几十项。艺无止境,越学越感到武术的高深,自己的不足。“人拜三师艺自精”,武术中各门各派都有其独到之处和侧重点,而武艺高深者,多是博学广纳,取众多拳种之长。摒弃门户之见,需有不耻下问的精神,这样有利于振兴中华武术,有利于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武德之六:修身养性
人的修身养性之道与做人之本有着密切的联系。健康的精神会寓于健康的身体,而健康的身体又是健康精神的保证。太极拳就很受欢迎,它要求外动而内静、心静气平,排除杂念,稳稳重重,经常从事锻炼,无疑对身心有很好的调节作用,所以太极拳也就有了“少而学,壮而练、老而养”之说。一个人如果有良好的品质,乐观的心境、坦荡的胸怀就是很好的修身条件。经常使自己的身体投入到大自然中,同时进行传统的武术锻炼,也是极好的养性之法。
武术道德观的形成是受社会文化影响的,随着社会的发展,武德观念也在不断更新。武术不仅能从自身的身体健康获益,而且也是一种精神财富。发扬我国的武技,继承我国的武德精华,使这种精神财富为现代社会所用。
上一篇: 清代的武举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