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诚信文化分会    主 办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中国功夫

漫谈八卦掌

时间:2022-03-07 15:11:33 来源:《中华武术》杂志 作者:钱兴勇

  八卦掌 拳种之一。是一种把攻防招术和导引方法融合于绕圆走转之中的拳术。原名,“转掌”。后称“八卦掌”,亦称“八卦转掌”“游身八卦掌”、“揉身八卦掌”、“阴阳八卦掌”、“八卦连环掌”。后世传习者多以转掌的走圈似循八卦八个方位的连线。其技法讲究纵横交错、随走随变,其击法讲究临机应变、以变应变,合于《周易》中“刚柔相摩、八卦相荡”,运动不息,变化不止之理。而惯称之为“八卦掌”。关于此拳的起源,传说不一。有人说为清咸丰时河北文安朱家务董海川所创。

  而据四川武术大全称:清咸丰时河北文安县董海川在峨眉山苦心学习八盘掌八年后与游历江南一带所学各门武功融汇所创八卦掌。此拳系以极似道教“转天尊”的绕圆走圈导引术和武术攻防方法融合成基本运动形式,采用“易理”论述拳术运动规律,形成“以动为本、以变为法”的基本拳理。

  姜容樵1963年编著的《八卦掌》前言说:“八卦掌最早的来源,不知起于何时” “八卦掌前辈董海川先生是当时传授八卦掌的主要人物…我从张占魁先生学习有年,粗知梗概” 张占魁是董海川的主要传人之一,姜容樵是张占魁的高足,全国知名武术家,连姜容樵都说八卦掌不知起于何时。

  据河南陈州(今河南省淮阳市)郸城集西北五里刘老家人氏刘怀(1749-1823)所创伏羲八卦拳在流传过程中有“先天八卦拳” “五音八卦拳” “老八劲” 等多种叫法,后人简称为“八卦拳”

  北京阴式八卦掌传人田迥称,在他们家的拳谱中讲,阴式八卦掌系峨眉山静云,毕云法师所传。与四川省在武术挖掘整理过程中所搜集的情况:“董海川在峨眉山跟静云法师学习八盘掌,历时八年,结合在江南游历时所学武功,创编成八卦掌” 有异曲同工之妙。

  据《明史、第223券、列传第一百二》记载:“杨博,字惟约,蒲州人…其子俊民理兵部事。明末,杨家举迁山东…”清初,山东吴定府海丰县杨家庄,有一位武师杨吉兴,自幼得各派武术高手传艺,内外家武功均有所习,尤以内家阴阳八卦掌和外家铁砂掌最精。这便是杨氏武艺原始之雏形。道光(1820-1850)年间,杨吉兴之孙杨景隐于天理教(实际上就是八卦教)与冯克善、唐有义为伍,相互授安,交流拳法,参加反清运动。

  由此可以看出,清代八卦掌的出现与清代民间宗教组织中产生过重大历史影响的八卦教有着深厚的渊源关系。康熙初年,山东单县人刘佐臣受流传于鲁西南的白莲教、黄天道、东大乘教等教派,特别是天地门教的影响,也自创教派,因以“九宫八卦”形式建立组织,故名八卦教。八卦教的支派非常之多,同教异名者层出不穷,如九宫教、清水教、五荤道、收元教、天理教、离卦教、震卦教等等,都是八卦教的支派。初期以为人治病作为传教收徒的主要方式。以反清兴汉为宗旨,提出“仁者不杀谓之良,良善慈悲为仁常;义者不盗谓之温,温柔正道为义常;礼者不淫谓之恭,恭敬不偏为礼常;智者不毁谓之俭,俭者从宽谓智常;信者不欺谓之让,让心不失为信常”。仁、义、礼、智、信和杀、盗、淫、毁、欺分别成为该教的五行、五戒,而温、良、恭、俭、让是门徒处理教内外人际关系的道德准绳。到了乾隆、嘉庆时代,八卦教无论在组织形式和活动内容上都发生了重大变化,首先是进教习拳,以习武为纠众手段,不少八卦教首如王伦、段文经、冯克善、刘玉陇、乃至“癸酉之变” 中冲锋陷阵的五虎上将钱仲明、陈爽、刘呈祥、陈文魁等都是精通拳棒,武艺高超之人。这就不同于以前单纯进行宗教活动的传教首领。从现有的材料看,八卦教内部习练的武技中,八卦拳是一种较为普遍的拳种,其次,是建立文武场,所谓文场主要是以“念咒运气”为主,参加者称为文弟子;所谓武场主要是“教演拳棒技艺”参加者称武弟子。那吗流行于八卦教内的八卦拳与后来的八卦掌又是什么关系呢?在中国武术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八卦掌的流传多是冠以八卦拳的名字而现世的。例如孙禄堂的《八卦拳学》、孙锡望的《八卦拳真传》等书名为八卦拳,实际是却都是说的八卦掌。其次,两者的理论基础一致,都是以八卦理论为基础,动作基本结构也一致,都是绕八方而行,脚踏乾、坎、艮、震、巽、离、坤、兑八个方位。而且,两者承接的时间相合,八卦拳经历了近百年,形成了一定规模的习练人群和相对成形的规格,这样使八卦掌有了得以产生、发展的沃土。从时间上看,八卦拳起源于乾隆、嘉庆两朝(公元1735-1799至公元1760-1820),要早于董海川的八卦掌。所以可以断定,流传于八卦教内的八卦拳就是后来八卦掌的雏形!

上一篇:禅与武术

下一篇:峨眉武术纵横谈  

编委会 | 网站简介 | 机构设置 | 会员简介 | 人员查询

中国诚信文化网cxzg.cslai.org  版权所有

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 主办 法治文艺专业委员会 承办

京ICP备13008251号-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51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520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