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山是峨眉武术的发源地,历代武僧辈出,经过他们一代又一代的创造发展和传承,从而构成了庞大的峨眉派武术体系,千百年来,峨眉武术以“内外兼修,刚柔并济”的神功,赢得世人瞩目,因“秘不外传”而“神秘虚幻、高深莫测”的特点而名震海内外,与少林、武当并称为中华武术三大流派。在国际、国内拥有较高的知名度。
追朔峨眉山的历史,在几千年灿烂的佛道文化中,谁是峨眉武术的创始人,其特点是什么,功绩有哪些,是峨眉派弟子及武林界人士非常关注的问题。2007年,在中国四川国际峨眉武术节《峨眉武术论坛》上,应邀出席论坛的上海体育学院武术学院郭志禹教授,在其作的主题报告中从峨眉武术的历史、内容、特点及其与蜀文化的融通等多方面进行了系统的论述,并提出:峨眉武术应以峨眉地区的武术为核心来构建其体系。本文按此意探其源,浅述峨眉武术创始人及在中华武术文化中的地位,以求峨眉武术作为峨眉山佛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名垂青史、代代相传。
战国·司徒玄空 1963年冬,在峨眉城东符溪镇挖掘出一批战国时期的青铜器,其中铜制兵器180多件,这一重大发现,说明了战国时期的峨眉山麓已是峰火连天的古战场了。据《四川武术大全》记载:“春秋战国白猿公,字衣三,即峨眉山的司徒玄空。”《中国武术史》记载:“战国白猿,姓白名士口,字衣三,号动灵子。”《乐山市志》记载:“白衣三,相传战国时,仿山猿动作创作编峨眉通臂拳,攻防灵活,在峨眉山授徒甚众。”据载,战国时期有三大剑法,为剑法始祖,乃“越女剑法”、“玄女剑法”和“猿公剑法”。而“猿公剑法”便是峨眉山道人司徒玄空所创。由于司徒玄空常着白衣,又与峨眉山灵猴朝夕相处而创编出“峨眉通臂拳”,引来众多弟子拜师求艺,故称其为“白猿祖师”。据东汉《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列传第九》记载,女侠越女应越王勾践之召赴朝廷途中,持剑与自称袁公的老翁以竹过招,“袁公飞身上树,变为白猿”,传越女剑法。之后在古代的诗词当中也频频出现“白猿”字样,如唐代大诗人李白的“少年学剑术,凌轹白猿公”;明代唐顺之《峨眉道人拳歌》中的“道人更自出新奇,乃是山中白猿授”等,证明了历史上“白猿祖师”的说法。而符溪出土的铜制兵器中有34把古剑与“猿公剑”的记载也得到了旁证。
由此可见司徒玄空是有史以来记载的中华武术第一人,他编创的峨眉通臂拳,在民间长期辗转流传中不断发展。除拳术外,还有通臂掌、通臂功、通臂棍等练法。司徒玄空的出现,为峨眉武术文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可谓是峨眉武术的第一创始人。
北朝东魏·淡然大师 在峨眉山中峰寺的殿堂内,有一匾大木屏悬挂堂中,木屏上绘有一位峨眉武术创始人之一的林淡然法师画像。他俗姓林,号时茂,原是南北朝时期东魏孝静帝的“镇南将军”,因与上司高欢之子高澄不合,便到泽州(今山西晋城)析成山问月庵出家,法名太空,别号淡然。后到南朝金陵寺寄住,因与住持钟守敬不合,再到峨眉山中峰寺修注,并扩建了中峰寺,据明人方汝浩所撰《禅真逸史》载:淡然约生于梁武帝天监得间(公元502—519),死于隋恭帝义宁元年(公元618年),在世100余岁,他曾经降伏了一虎、一猪、一犬,并度它们脱离了地狱,悬挂在中峰寺殿堂内的木屏画像,讲述的就是这个传奇的故事。淡然大师在圆寂前作 “辞世颂子”云:杀人如麻,立身似砥。宠辱不惊,恬淡是非。酒吸百川,肉吞千壑。醉卧中峰,羲皇自拟。皓月清风,高山流水。长啸狂歌,何分角微。心证菩提,法舟相舣。生彼莲花,逍遥无已。
淡然法师在峨眉山中峰寺修注期间,在扩建寺庙,修行诵经之余,还将自己精湛的军旅攻防竞技术传入了峨眉山佛门,为峨眉武术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南宋·白云禅师 峨眉山佛教从唐代起就出现了许多宗派,但在长期流传过程中,其他宗派都逐渐消失,唯有临济和曹洞两派一直流传至今。南宋末年,峨眉山佛教临济宗白云禅师由道入释,兼研密宗,精于歧黄之术,创立了“峨眉临济气功”,因其功法一直在临济宗内部流行,不得外传,故称“临济气功”。临济气功集医、释、道、武功之精华于一炉,寓内功导引接跷术、点穴、布气、针灸于功法中,融养生、医疗、技击、开发智能为一体,迄今已有近800年的历史。
据已故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巨赞大师考证:峨眉临济气功产生于南宋时代,是峨眉武术中的重要一支。经过数百年的实践,峨眉临济气功早已形成了一整套独特的民间治疗专技和理论,现已被社会公认是门较理想的功法。其功法共12节,故称为“峨眉十二桩功”,古谓四通八达的道路曰庄。峨眉临济气功有12套修练气脉内景功法练法,其排列顺序为:天地之心、龙鹤风云、大小幽明。即天字庄、地字庄、之字庄、心字庄、龙字庄,又称游龙庄、鹤字庄,又称鹤翔庄、风字庄,即旋风庄、云字庄,又称拿云庄、大字庄、小字庄、幽字庄、明(冥)字庄。
峨眉临济气功运用了儒、释、道传统文化理论,结合了脏、腑、经络、穴位等学说,将峨眉武术与导引气功等功法融成一体,即可达到提高武术技击能力的目的,又可起到强身健体的效果,可谓是峨眉派的镇山之宝。
南宋·德源法师 宋代,峨眉山已成为我国的佛教名山,普贤菩萨的道场,僧人大增,其中不少武僧也展露头脚,使峨眉武术有了明显的发展。南宋时期,峨眉山有个法号德源的僧人,原是一个游方僧,他武艺高强,能打善坐,因其眉毛为白色,故人称“白眉道长”。德源长老在白云禅师的基础上对峨眉武术加以创新,创编了一套独特的拳术,特点是模仿山中的白猿,在树林上跳跃翻滚,手舞足蹈,敏捷异常。称为“白眉拳”,一直流传至今,主要流行于四川、广东、香港、澳门等地。德源法师不仅武功非凡,而且文采出众。他收集峨眉僧道武术之长,结合自身经验,编写了《峨眉拳术》一书,此书是有关峨眉武术的最早文字记载。从此以后,峨眉山佛教才有了较为系统的武术理论和实践经验。他从理论上对峨眉派武术作出系统的总结,在中华武林中形成了自己的体系和风格。
明代·普恩禅师 明代,是峨眉武术的成熟和发展时期,许多武僧的拳术已是炉火纯青,技艺惊人。明代抗倭名将唐顺之游峨眉山时亲眼目睹了僧人的拳术表演,写下了《峨眉道人拳歌》,对峨眉派武术大加赞扬。此时,“峨眉枪法”也应声而生,成为当时古代兵器中的佼佼者,而“峨眉枪法”的创始人就是峨眉山武僧普恩禅师。在明清武术家吴殳(1611年—1695年,江苏娄江人,号仑尘子)编撰的《手臂录》中写道:“西蜀峨眉山普恩禅师,祖家白眉,遇异人授以枪法,立机空室,练习二载,一旦悟彻,遂造神化,遍游四方,莫与并驾。枪法一十八轧,十二倒手,攻守兼施,破诸武艺” 。后来,普恩禅师将其枪法传于徽州武术家程真如和月空行者。程真如便将普恩所传枪法命名为“峨眉枪法”。并著《峨眉枪法》一书,同时,将“峨眉枪法”授之弟子朱熊占和翁慧生,朱熊占又传给了吴殳,吴殳便将《峨眉枪法》收入了他的《手臂录》之中,从而使其流传千古,成为古代武林名枪之一,大大丰富了峨眉武术的内涵和理论。
清初·湛然法师 湛然法师系四川雅安名山人,本名何崇政,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的“记室”(秘书),随石达开兵败之后,云游川西,川东等地,以哥老会的组织形式,结交八方豪杰志士反清,后削为僧,法号湛然。锡住峨眉山白龙洞多年,撰有《峨眉拳谱》一书。开篇有诗:“一树开五花,五花八叶扶。皎皎峨眉月,光辉满江湖。”据武林专家分析,这四句诗是描述当时峨眉武术门派众多,兴旺发达的形势。其中,“一树”指峨眉武术,“五花”指巴蜀五个地区,而“八叶”则指四川武林中的“僧、岳、赵、杜、洪、化、字、会”八个门派。“五花八叶扶”意味着五个不同地区的流派和八个拳术门派是犬牙交错,互相影响,互相支持。至此,峨眉派武术划分得更加系统了,峨眉武术进一步走向了成熟。
综上所述,战国时期的司徒玄空即“白猿祖师”是峨眉武术的祖师爷,是有史记载的中华武术第一人;北朝东魏时期的淡然法师将军旅攻防竞技传入到峨眉山佛门之中,为峨眉武术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南宋时期的白云禅师创立了“峨眉临济气功”使之成为峨眉派的镇山之宝;德源法师即“白眉道长”创立了“白眉拳”并撰写出《峨眉拳术》一书,是峨眉武术走向成熟并自成体系的标志;明代普恩禅师创立的“峨眉枪法”成为古代武林名枪,大大丰富了峨眉武术的内涵和理论;清代湛然法师撰写的《峨眉拳谱》一书,将峨眉派武术划分的更加系统,使峨眉武术进一步走向了成熟。
峨眉武术流传至今,已成为四川武术的代表,峨眉武术作为中国武林的重要一支,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峨眉武术文化,作为峨眉山佛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功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华文明中灿烂的瑰宝。今天,我们缅怀峨眉武术创始人,将进一步认识到他们在峨眉武术的创立和发展中所作出的贡献。同时,加大对他们的进一步研究和宣传,让峨眉武术这一国粹精髓进一步得到传承。使长期沉寂于佛门的峨眉武术走向社会,走出国门,名扬四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