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战争中,将帅的智勇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但在战场上进行殊死的搏斗,还的靠广大的士兵。要取得战争的胜利,单靠士兵们的武功、勇气也还是不够的,还须有铁的纪律和辅之以严整的可攻可守的战阵才行。有了严整的战阵,士兵们的武功、勇气才得以充分发挥。很难设想,每次战斗都让士兵们象一窝蜂似地冲向敌阵,混战一场而取得胜利。
古代的战阵(阵法)相当于现代的战斗队形及其运用。我国的战阵,传说始于远古时代的黄帝。黄帝“握机制胜,作为阵图”。是否如此,殊难考证。不过,战阵与兵法一样,是战争经验的总结,是随着战争的产生而产生,随着战争的发展而发展,这是毫无疑问的。我国历代名将对阵法的特点、性能和运用,向来是十分重视。我们从古代的一些兵书中得到证实。《孙子.军事篇》中就警告将帅们“勿击堂堂之阵”(据说汉代还流传过“孙武六十四阵”)。《司马法》说:“凡战智也,斗勇也,阵巧也”,布列战阵,要力求巧妙。吴起对战阵的论述较为具体。在《吴子.图国》中指出:“不和于军不可以出阵,不和于阵不可以进战”,他把“和于阵”看作是进战的先决条件。吴起还对各国的战阵作了分析:“夫齐阵重而不坚,秦阵散而自斗,楚阵整而不久,燕阵守而不走,三普(即赵、魏、韩)阵冶而不用”。他还提到怎样击破各国战阵的办法。不管他的分析是否准确,办法是否得当,但他对战阵(阵法)是极之重视的。
春秋及其以前时代的战争,由于生产不发达,兵器简单,所以战斗的主要形式是车战,摆的也只能是车阵。商周牧野之战所摆的车阵是这样的:整个车阵就是一个作战单位,组成兵力密集的集团方阵,通过战车的冲击来格斗。每辆战车有甲士三人,一人居中御车,一人在车左持弓箭,称“车左”,是一车之长,一人在车右持戈或矛,称“车右”。战车的两旁和后面,跟随着临时从奴隶征集来的徒兵。车兵当然是战斗骨干了。传说用兵如神的姜太公为周武王指挥了这场战斗,以上的车阵很可能是姜太公布列的。但车战只适用于广阔的平原地带。到了战国时代,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兵器的增多,打仗时不但有车兵、徒兵,还有大量的骑兵、弩兵。随着战斗地域和规模的扩大,战斗时间的延长,战场地形地物的复杂,将帅们对战阵的研究和应用更为重要了。孙膑对各种阵法的特点、性能、运用论述得更为具体。《孙膑兵法》中谈及“方”、“圆”、“数”、“锥行”、“雁行”、“钩行”、“火”、“水”等十种阵法,并对这些阵法特点和运用作了分析。例如:“方阵者,所以剸也”(用来切断和打乱敌人的阵势);“圆阵者,所以樽也”(用来防此敌人乘隙突入);“锥行之阵者,所以决绝也”(用来突破和切断敌人的阵势)等等。他还强调阵势要“有锋有后”,他认为,如阵势没有锐利的前锋,就如“剑无锋”,如果没有坚强的后阵,就象“剑无首铤(把柄),虽巧士不能进”。
齐国的田单以少击众,靠的是突如其来的火牛阵,大破燕军,收复了整个齐国,至今传为佳话。赵国良将李牧,镇守北边,就因“多为奇阵,张左右翼击之,大破匈奴十余万骑”,使胡人不再敢轻易南犯赵国。
三国时代的诸葛亮,对阵法的研究与创新更为后人所称道。他以弱小的蜀汉敢与强大的曹魏对抗,在军事上一直能掌握主动权,有效的办法之一是靠新阵法“八卦图”,来补救自己国小兵少的缺陷。他曾说过:“八阵既成,自今行师,庶不覆败矣”。据说,他的八阵图,行军或驻军都安静而坚定,随时可战可守。唐杜牧之说:“司马懿以四十万步骑不敢决战,益知其能也”。据记载,诸葛亮以前,东汉的窦宪曾勒八阵击破北匈奴,诸葛亮的八阵图很可能是在前人阵法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和创新的。晋代的马隆又用八阵法收复了凉州。北魏时代的刁雍清采用诸葛亮八阵法抵抗柔然。著名的唐代军事家李靖曾对唐太宗说,他的六花阵本出八阵法。即“大阵包小阵,大营包小营,隅落勾连,曲折相对”。又说,“曾教士十三万,每阵五千人,以其一为营法,五为方圆曲直锐之形,每阵五变,凡二十五变而此”他还谈到怎样应变制敌,具体而微。
宋代的抗金名将岳飞初露头角时,立即受到宗泽的赏识。岳飞虽然说过“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这句千古名言,但他那时还是虚心地向宗泽学习布阵之法。
明太祖朱元璋的开国谋臣孙伯温,对各种战阵也有深刻的研究。他说,车兵“凡与步骑战于平原旷野,必须用‘偏箱’、‘鹿角车’(均为古代战车)为方阵,以战则胜。”反过来,“凡步兵与车骑战者……若遇平阳之道,须使拒马枪为方阵,步兵在内,马军、步军中分为驻队、战队。驻队守阵,战队出战;战队守阵,驻队出战。敌攻我一面,则我两哨兵从旁以掩之;敌攻我两面,我分兵从后以梼之;敌攻我四面,我为圆阵分兵以奋击之。敌若败,以骑兵追之,步兵随其后,乃必胜之法”。他还谈到,若敌众我寡,突然被围,应变之法,“当圆阵外向,受敌之围”,未了解虚实以前,不可恐惧逃遁,“恐为尾击”。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由此可见,在古代战争中,将士们的武功与战阵是浑然不可分的。今从典籍的一些有关论述予以辑录,略加评述,使青年人有所了解,盼望这方面的专家学者,给予指正。
上一篇:武艺美学试谈
下一篇:孙中山向蔡桂勤学习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