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拳,是中国传统武术中最大最古老的流派之一,是在古代中国人类社会生存竞争中孕育出来的,其传承和发展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形成自身独特的理论、技法和风格。峨嵋拳的形成和发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均不同程度地受到了哲学、宗教、科学等文化形态的巨大影响和制约,尤其是儒、释、道、兵、墨等家的核心思想,这些影响和制约则在峨眉拳传承与发展中成为峨眉拳的主要文化内涵。
一、峨眉拳与儒家伦常
武之魂,德所在。这是历代武学大师的共识,追求文成武德的境界。武与德的关系,正如血肉与灵魂的关系,二者密不可分。《左传-宣公十二年》曰:“武有七德,即禁暴、戢兵、保大、功定、安民、和众、丰财。”这里的武德虽是用兵之道,却是武术之德的渊源。
武德,是习武者在运用武术解决社会问题或实现社会价值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自我约束的道德体系,是一切习武者所应具备的素质。武德是武术伦理观的核心。中国峨眉拳的武德理论甚为丰富,其萌芽、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深受儒家伦理思想的影响。
(一)儒家之“仁”是峨眉拳武德的根源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即爱人之心和忠恕之道,此乃儒家伦常之根本。在峨眉拳的武德伦理观念中有仁者无敌之说。由此可知,峨眉拳的武德伦理是以“仁”为中心。峨眉拳为何以儒家之伦常为武德伦理的中心呢?
自古以来,武术作为一种战斗的力量和伤人的手段而存在,其作用在于使对方失去反抗能力或夺取对方性命。为了不让习武者肆意使用武术,将儒家的伦理道德纳入到武术修养的范畴显得十分必要。
(二)儒家之“礼”是峨眉拳礼仪的基础
武术礼仪是习武者应共同遵守的最基本的道德行为规范,是习武之人文明礼貌的一种体现,峨眉拳的礼仪与其他武术的礼仪基本一致。儒家的“礼”,是一个人道德修养的外在表现,其核心是规范自己的言行以尊重他人。针对不同的场合、不同的时间和不同的对象,“礼”都有不同的要求和标准。武术礼仪,归根到底是儒家之礼的延伸。
武术礼仪的表现,与儒家弟子在各种场合的礼仪表现是内在统一的,比如,习练峨眉拳的人员进入和离开训练馆时,必须向师父行鞠躬礼,这与儒家弟子进入和离开课堂时必须向先生行鞠躬礼一样;又如,抱拳礼的涵义 : 左掌声表示德、智、体、美“四育”齐备,屈拇指表示不自大,右掌表示勇武顽强,左掌掩右拳,表示“勇不滋事”、“武不犯禁”;左掌右拳拢屈,两臂环抱成圆,表示五湖四海,天下武林是一家,以武会友;左掌为文,右拳为武,表示文武兼备,这些都是儒家关于礼的思想。
(三)儒家之伦理思想,是习武者的自我约束。
在峨眉拳的击技中,讲究巧打、快打、狠打,充分利用一臂一腿之长、集全身之力于一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击向对方要害,具有很强的杀伤力和致命性,如一面花、甩裆掌等,在较量中容易致对方伤残。所以峨眉拳的祖师在创立峨眉拳时就把儒家以“仁爱”为基本伦理思想所派生出的“忠、孝、智、仁、勇、宽、信、敏、惠、温、良、恭、俭、让”等道德标准作为习练峨眉拳的武德修养,是出于对习武者本人的保护,也是对他人生命的尊重。
历代峨眉拳习练者,不仅是在修养武术,也是在不断地进行精神修养和人格净化;在“仁爱”的伦理道德法则中,追求文武双全、提倡智勇兼备。因此,儒家伦理是峨眉拳武德的文化内涵。
(四)文武双全、仁勇兼备是习武者追求的理想境界。
儒家认为:“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这是儒家弟子文武兼修的要求。峨眉拳积极与传统文化融合,所以把文武双全作为一个习武者境界高低的评价标准。关于“仁勇兼备”,《论语》曰:“勇而无礼必乱。”所以,仁先于勇,即在善良忠厚、克己礼让的前提下,才能果敢、胆大地面对挑战,战胜强敌。儒家所提倡的仁勇兼备思想,实际上对峨眉拳的发展起到了导向作用,使峨眉拳不至于沦为习武者好勇斗胜、欺小凌弱的工具。
此外,尊师、谦和、忍让,这是儒家伦常规范,同时也是武林各派所共同遵守的道德标准。
二、峨眉拳与佛学思想
根据峨眉拳拳谱的记载:祖师陷入道门后入佛门。一生供奉观音大士,善技击,喜研各种拳法,历数十载。在创拳过程中,难免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日间难解之处,有时偶于梦中得之。祖师认为:“此乃神灵送话,非己力所能为。所以创拳后,祖师不敢视为己出,而托化神灵,不敢为师道而自称弟子”。拳志中言:“仰大慈大悲法力,喜龙女身,积三十年,始臻大成”创始者既然都不敢自称师道,后世弟子何干自以为师,由于这种宗教的神秘思想及本拳传人都不肯轻易讲出本拳的来历,使得峨眉拳更加神秘化了。佛学思想对峨眉拳的内功修炼有较大影响。
一般说法是,峨眉拳技击方面属于内家,主防御,不遇困危则不发。内功方面,峨眉拳偈曰:“不是前缘莫非心,修把禅机轻与人,指实为虚有能有几,见像归真更何人。”偈语告诉我们:峨眉拳内功方面不仅受到教思想的影响,同时也受佛学禅定理论的影响,峨眉拳内功中“静养”,“练习气”、“养气“与禅定思想相一致。峨眉拳吧禅定融入内功修炼之中。练功中,要求思绪净化,绵绵密密,心息相依,心神宁静、意念专一,自觉恬静虚无,以至静若止水,或觉轻飘飘如缕缕青烟,或觉游荡荡似腾云驾雾。《佛学概论》关于禅定有云:”直传佛祖之心印,为教内直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为其特点。峨眉拳内功篇目:悟灵性为至上,直身躯与度外,不生不灭,不垢不净,无始无终,反本来清净面目,诚佛门之正果。”峨眉拳内功修炼的最高境界也是与禅定思想是一致的。
练气、养气、炼气来、强身健体与佛学禅功思想是相辅相成的。峨眉拳偈曰:“一悟本来面目,便辞千载变幻身。从此龙女归南海、潮音洞里奉观音。”从峨眉拳内功篇来看,学佛练禅,由静坐、调息、挑衅、调神,至万法皆空,入于禅定,神契佛境,是心性的修养,到的的修养。上乘功夫“全凭心意练功夫。”《少林拳秘决》中曰:“如人能怀慈敏度之心,临事自能爱物。人能有静悟解脱之观,一变方免份乱”。内功的修炼,也有利技击的提高,因为思想净化,境界更高,是不会轻易伤人的。
(二)佛学思想是峨眉拳的击技思维形成基础
峨眉拳在技击中则“以静制动、不接手”等打法为峨眉拳的根本大法。“不接手”并不等于消极的不打,而是“大智若愚寻找进攻时机。”所以,静与动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就能“动中求静”、夺取胜利。“动中求静”。这一禅学思想与峨眉拳也是相辅相成的。
可见,峨眉拳在吸取了顺应自然的思想,并应用到实践中,在指定功法时特别重视顺其自然和融技击、养生于一体的原则。在内功的修炼上则主内外结合,长短并重,刚柔兼备,性命、佛道双修。峨眉拳歌诀中言:“尔来习武,遁入空门,不有中有,不空中空,始大妙音,须知禅机,亦是拳文”,这则明确地指出了峨眉拳义理的特点。《中国气功史》一书曰:“少林一派即兼内修禅,又重外体拳法;武当派其法以御敌为主非困不发,纯用内功;峨眉拳术亦渊源甚早,拳禅并重,宗法自然,均孕育了武术气功的形成。”从这里进一步看出,峨眉拳确为我国著名的三大拳派之一,有其自己的独特的风格。
三、峨眉拳与道家哲学
峨眉拳原为一道姑所创。有“创始者不自称师道,后世传人不自以为师,以及不言师,不与人较技,不在人面前演艺”,以及“三戒律”和“技而晦之”,“自可全身”的思想,古时,此拳多在出家女子中流传,拳谱中无历代拳师与谱记载者等情况。这也是造成峨眉拳少为人知的主要原因。这直接与道家精神、理论和修炼方法内涵性的影响分不开的。
(一)道家哲学对峨眉拳技击风格的影响。
从峨眉拳对道家思想的融合来看,老子关于“无畏、贵柔、法水、主静”等思想可被道教转化为自我的宗教精神和原则,成为道家哲学的核心和行为准则。峨眉拳主张的“后发制人”、“以静制动”,以及究敌之势,乘乱之机,不招、不架、不格、不拦,不接手打法,贯穿了道家的哲理和精神。
老子《道德经》曰:“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莫柔于水,天之柔弱莫过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柔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峨眉拳技击中主张“不接手”,是为道家“无”的技击特色。
(二)道家哲学对峨眉拳技击理论的影响
峨眉拳吸取了老子的朴素的辩证法思想,运用于战略思想之中,成为其基本原则。“以静制动,以柔克刚,因敌变化,后发制人”的战略,贯穿于峨嵋拳术技击理论之中。这一思想源于老子:“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的辩证法,即为事物向其反面转化并循环之。他认为最柔弱的事物总是能控制坚强的事物,应该指出的是:老子所谓的“柔”、“弱”并非软无力,更不是说低下者战胜高强者,老子所谓的柔弱是一种坚韧不露,是一种含蓄、深沉、外柔内刚的状态。“示之以虚,开之以利”,即是这种“柔、弱”的表现。这样做是为了引导对方来进攻,然后根据其进攻暴露出的弱点采取对策“并正对其进攻的招式采用攻破对手的方法,这便是“后之以发”.其结果是“先之以至,我之反击极为迅捷,先中敌方,使敌方由主动转化为被动,而招致失败”。
“不接手”实为自由搏击中的转化为“接手”,打到制敌之目的。峨嵋拳的这种战略思想也就是老子所谓“将欲弱之,必固弱之;将敌取之,必固与之”,“柔弱胜刚强”的原理。“反者道之动”,成为峨嵋拳技击中理论的重要原则。这在峨嵋拳中亦能够充分体现。拳经对峨嵋拳自然宗法的论述:“尔以意求,我以自然,自然功成,无影无形,意在形外,其体自松,其气自盈,其道自通,内功通灵,玄妙自求。”并曰“轻描淡写,体神之法,自然中求真,峨嵋门径,功成于不知者,拳出于无意,公至化境”。这是在练习拳术中,自然放松,不僵硬执着,在自然中求真的指导思想。
(三)道家哲学对峨眉拳内功的影响
峨眉拳是宗法自然的全排,在修炼内功中要求“顺乎自然,不违自然”,方能获得功成,即生存与发展。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是以得道者,得自然也”。即得到对自然界客观规律的认识,以求得自身的自在解脱。
峨眉拳作为武术运动对象的客体—人体自身与宇宙自然的客体,二者有着内在的紧密联系,在实践中使前者适应后者,顺乎后者,达到二者统一与一致,方能实现目的,这也是“天人合一”观念在峨眉拳上的体现。峨眉拳内功宗法述要目:“即知道为自然,故欲得之者,非以自然求之;将何益焉!”“诸法之修习,近道之阶梯也”。“自然而然,无道之所宗,方法之所归也。是以采阴补阳,去坎填离,多天地之造化,侵日月之玄机,同天运转,又有位,实道门之功法。”这一内功的实践与理论,对峨眉拳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在实践中把拳术与炼气融合在一起,把气作为练习拳法的一个组成部分。峨眉拳是以技击、健体、修身互补的权重。峨眉拳这一到家传统文化受佛教定学影响也比较深。从拳谱总可以看出:道教素有兼容并蓄,包纳诸家的文化传统,其本有的教理以及修炼方法,又多于佛家相通,相互吸收并相互影响,包括内功修炼等。峨眉拳流传于民间,特别是内功多吸收佛道二家的功夫。
四、峨眉拳与《孙子兵法》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这是孙武提出的具有普遍意义的军事思想。在与敌交手前,若能详尽了解对手的情况与特点,就能立于不败之地。中国武术拳流派众多,各有自己的特点,即是众人练习同一门派的拳术,由于个人的理解和动作、特点、风格也是不一样的。那么在条件有限的情况下,如何在交手时最短的时间了解对方的技击水平呢?
其一,己与彼。峨眉拳认为:“遇敌交手,未知敌之技艺如何,不可冒然进攻。”通过对方的手、眼、身法步活动的瞬间来把握对方的技艺,故本拳谚曰:“门户不开用手探,宗法步法动中观,”从而达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境界。
其二,弱与强。峨眉拳讲究以巧取胜。历史上,以小胜大、以弱胜强的战略和理论不胜枚举。如“后发制人”,即首先要求实行战略防御。老子曰:“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峨眉拳技击法则日:“敌不论何招何势无非是来击我,我让其被攻击之位置,则敌势必落空矣。”如武松打虎,先躲过老虎猛攻的三招:“一扑、一剪、一掀之势,”其气势自消一半。
峨眉拳是一门古老的女子防身拳术,它主张“不以力敌而以法取。”掌握了它的原则,就“手凶势凶莫怕他,让开一步自枉然。”各家拳法繁杂,莫衷一是,“女子御侮,另有不同,”又曰:“男子自是力强,莫与力敌,女子自是质弱,当以法取。”这就明确的指出了女子与男子的差异,提出了不应力敌而应巧取的策略略思想,发手则必倾全力击其要害,毕其功于一击。
其三,主动与被动。峨眉拳认为要动中制敌。在技击中是瞬息万变、纵横交错的复杂关系,始终存在着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相互转化的辩证关系,这是战术理论的核心。自古以来,兵家对争取主动的问题都至为重视。《孙子兵法》日:“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搏击中虚虚实实,真真假假,忽阴忽阳等战术,其目的都在于调动对方,使之随着我的意图而动;一旦一方若被对方所控制,就会遭到致命的打击。峨眉拳根据女子质弱的特点,就决定了女子不能像男子那样硬弓硬马,硬拼硬打,而应该“打运动战,不打阵地战,以巧取胜”;“能则敌之,不若则避之。”它表现为“动中发力”。
另外,在搏击中的“虚虚实实”。峨眉拳主张:“此欲左故右、欲上故下,欲远故近,欲取敌与谁也。”又曰“攻其不救,始为真骗。”“声东击西”造成敌人之错觉。“上引下取”、“指上打下”,“指东打西”为“引虚击实”的良法。这与《孙子兵法》上讲的“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虚实交换中而产生众多的计谋奇观无异。但这些变化都要通过“示形”,即“破绽”的方法,把虚形假数交给敌人,不使之识破,才能因势利导,以假象掩盖真形。由此可见,兵法理论是峨眉拳战术思想的源泉。
《孙子兵法》对峨眉拳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对习武者之战术思想的影响从而使习武者在与对手较量处于优势地位所做出的贡献。以培养作战勇气、掌握对抗主动权、因敌而制胜等战略战术为突破口,这是武术与兵法的共同之处,也是兵法对武术的潜在影响。
五、峨眉拳与《墨经》
从力和力学概念的定性来看,峨眉拳发力要求手到、步到,将一臂之力带动全身之力,打击出去,形成一种强大的冲击力和动能,以达到人体自身最大的发力极限。《墨经》力学,是峨嵋拳技术提高的重要科学理论。
从力学方面看,峨眉拳发力有直线、旋转两种,根据动量定理F=(M·V)/t,可知,获得大力的途径有两个方面:一是在质量m(身体重量)不变的情况下,v/t增大, 尽量加大与对方接触瞬间的速度v,尽量缩短打击对方的接触时间t。二是增加m,即尽可能运用自身重量进击。加大旋转力也有两个:一是半径不变,加快动作角速度;二是角速度不变时,伸展动作的长度,来加大线速度。要达到峨眉拳的直线与旋转最大的发力,必须合理的利用自身的重量,快速协调动作,多算打击作用的时间。如能做到这些,虽然在整体上女子力量不如男子,但是在局部上,在一刹那之间,却可以形成压倒对方的绝对优势。
《墨经》则从科学的角度分析平衡的有关问题。杠杆的平衡不但取决于加在两端的重量,还与“本”(重量)、“标”(力臂)的长短有关。《墨经》曰:“长、重者下;短,轻者下”。例如:当对方踢我时,我顺之抓住他的脚向上来个加力,即可造成对方重心向后,可将对法摔倒。
峨嵋拳认为在自由搏击格斗中,自己的身体所在的位置就是对方的攻击目标。只有不断地变换山体所在的位置,才能有效地避免对方的攻击,并同时攻击对方,从而达到动中制敌的目的。峨嵋拳认为:在灵活上应:多采用高势。《墨经》曰:“荆(形)之大,其沉浅也,说也具(衡)。”就是说:同样的体重,步势高就灵活,步势低就不灵活,所以在自由搏击中,步法要采用高势,少用低势。
六、峨眉拳与《易经》
《易经》是一部凝聚了远古先民睿智卓识的卜筮之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开山之作,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易经》,即使相传了六千年之久,仍然具有实际价值,且能亘古常新。在古代,武术被作为战斗击技时,在创立时或多或少地汲取了《易经》的智慧。峨眉拳,作为一种古老的传统武术,在创立时受《易经》的影响,在发展与完善的过程中不断融合《易经》智慧。
一、《易经》中乾坤二元对峨眉拳的影响。
《易经》把乾坤二卦列为首位,即是体现天地乃万物之父母的意思。乾,象征天,纯阳之性,自然能以阳气始生万物。《周易集解》曰:“言天之体以健为用,运行不息,应化无穷,故圣人则之。”乾以其性刚强、行劲健,勉励人们要效仿天的刚健之德,分发作为。坤为地,纯阴之性,以顺为义,代表阴之极致,承载万物。在《帛书·易》中,“坤”被写成“川”,是赞美大地“纯正、柔顺、中庸”的秉性。
以刚克柔、以柔克刚,遇柔更柔、遇刚更刚,这是峨眉拳与外家少林和内家武当的区别。峨眉拳吸收《易经》的乾坤二元思想,采乾之刚、用坤之柔,造就自身刚柔相济之境界。在招式方面,峨眉拳的一面花、斜射虎等招,其速度之快、力度之大,乃刚之极致;峨眉拳的飘法,“手如三春杨柳、步如风摆荷叶”,其随、其顺、其和,乃柔之极致。在攻防方面,峨眉拳进攻时刚猛,如劈山靠,防守时阴柔,如后飘步。所以峨眉拳以乾为攻、以坤为守。
在《易经》里,乾卦代表自强不息的精神,即“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之说;坤卦,代表厚德载物的品质,即“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之说。峨眉拳,尚武且尚德,武德兼修,绝不仅仅是一门击技。峨眉拳之尚武,乃“乾”之所然;峨眉拳之尚德,乃“坤”之所然。
二、《易经》中“周”、“易”对峨眉拳的影响
《易经》亦名《周易》,“周”与“易”各有乾坤,“周”的含义是周而复始,代表天地万物循环的规律;“易”的含义是阴阳的变化,代表代表事物互相转化的规律。
拳谱曰:“以巧力制劲敌、用妙招破蛮力;不与敌接手而制敌于迷惑,不与敌靠近而制敌于不备。”峨眉拳的战术原则,体现了《易经》中的“周”与“易”的道理。在峨眉拳的击技中,“尔以丹田我以涌泉;尔以根摧,我以梢牵;尔以意求,我以自然,自然功成,无影无形”,我方万万不能急于求胜,通过陈、探、闪,与敌周旋、反复循环,在运动中寻找机会攻克对手,这种战术原则的优点在于,一是保护自己,二是刺探对手实力,三是便于消耗对手体力,四是便于寻找破敌机会,即在敌强我弱之情势下,先不停地与地与对手周旋,反复迷惑对手,消耗对手的体力脑力,让对手的优势逐渐丧失,使交战转向有利于我的态势,再寻找破敌的机会,抓住机会一举制胜。实际上,保护自己与刺探对手实力,这是运用了“周”之道;消耗对手体力与寻找破敌机会,这是运用了“易”之理。
作为“做人之智慧”的儒家、佛家、道家的思想,为峨眉拳习练者提供了不尽相同的人生目标与生活模式,从而为他们确立了可供选择的价值理性。与武术性质最为接近的、作为“做事之智慧”的兵家思想对峨眉拳的主要贡献,在于培养峨眉拳习练者的对抗意识与作战谋略,从而强化了峨眉拳作为一种战斗力量的本质。墨家的科学理论,为峨眉拳的形成、发展和完善提供了方向和方法,使得峨眉拳符合人体的运动规律且在经历数十代人的传承仍能保持其原有的技法和风格。而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之根源的《易经》,使峨眉拳在术与理之间不断演变、升华,保持峨眉拳经久不衰的生命力。
在中国,武术被称为国术,武术在受到中国文化影响的同时本身也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特殊符号。深入习练峨眉拳的人会发现,在文化内涵上峨眉拳与其他门派的武术即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峨眉拳的文化内涵,体现了武术的工具性与价值性是辩证统一的。
下一篇:峨眉刺的推广探究